题记
马师校里晓风残,周日炊烟绕壁栏。
学子纷纷趋市远,厨人默默备餐繁。
金黄馍散清香淡,素手收存暖意漫。
最是离翁施小惠,多年犹忆雪中餐。
马尔康的秋晨总带着几分清冽,薄雾像轻纱裹着马师校的青砖瓦房,食堂烟囱里冒出的炊烟慢悠悠散开,混着玉米的焦香飘向宿舍区。周日的校园比往日清静了大半,十点整的早饭铃声刚落,饭堂里的喧闹便像潮水般退去——多数同学揣着攒下的零钱,三五成群往校外的马尔康城区去了,要么逛百货商店,要么凑在路边看藏区小贩摆摊,连带着午饭也打算在外面凑活,压根没人惦记下午四点那顿注定清淡的玉米馍。
离翁端着搪瓷碗,慢慢扒拉着碗里的洋芋丝。他没跟着大伙进城,一来兜里没多少闲钱,二来觉得来回奔波不如在寝室整理笔记。饭堂里的桌子摆得整整齐齐,每桌都按八人份盛好了饭菜,早上是糙米饭配炒洋芋和一小碟咸菜,下午则换成玉米馍配酸菜汤。此刻同学们吃得狼吞虎咽,吃完便匆匆抹嘴,挎上书包就往外走,喧闹声渐远,只留下食堂师傅收拾碗筷的叮当声。
离翁注意到,食堂师傅正按着规矩,把下午的玉米馍一个个摆上餐桌。金黄的玉米馍蒸得蓬松,表面还带着蒸笼的水汽,散发着淡淡的谷物香气。可他心里清楚,这满满四十多桌的玉米馍,最后能被吃掉的恐怕不足三成。以往每个周日都是如此,下午四点开饭时,饭堂里稀稀拉拉只剩几个没进城的同学,多数桌子的玉米馍原封不动,最后要么被倒掉,要么被食堂师傅带回家喂猪。
“太可惜了。”离翁轻声嘀咕着。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粮食尤其金贵,同学们大多家境普通,平日里总免不了饿肚子。他看着桌上冒着热气的玉米馍,忽然灵机一动——何不把这些没人吃的馍馍收起来,等同学们饿了再分着吃?
等同学们差不多走光了,离翁端着自己的碗走到食堂师傅跟前,笑着说:“李师傅,下午这些玉米馍,要是没人吃,能不能让我拿回寝室呀?宿舍里几个同学可能晚点会饿。”李师傅正愁处理这些剩馍的麻烦,闻言立刻点头:“行啊,你拿去吧,别浪费了就好。”
得到许可,离翁找了个干净的布袋子,小心翼翼地把每桌剩下的玉米馍都收了进来。金黄的馍馍堆了满满一袋,沉甸甸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他提着袋子往宿舍走,路上遇到几个没进城的同学,对方好奇地问他装的是什么,离翁笑着答道:“好东西,晚点你们就知道了。”
回到寝室,离翁把玉米馍整齐地摆放在自己的床板上,用布盖好防潮。同宿舍的老张正躺在床上看书,见他拎着一大袋东西回来,凑过来一看,眼睛立刻亮了:“好家伙,离翁,你这是把食堂的玉米馍都搬回来了?”离翁点点头,压低声音说:“下午没人吃也是浪费,咱们宿舍还有几个没进城的,再加上晚上可能有人回来饿了,留着应急。”
老张拍了拍他的肩膀:“还是你想得周到!我早上没吃饱,现在肚子正咕咕叫呢。”离翁笑着拿起一个玉米馍递给他:“吃吧,慢慢吃,不够还有。”老张接过馍馍,掰了一大口塞进嘴里,嚼得津津有味:“真香!比早上的糙米饭顶饿多了。”
没过多久,隔壁床铺的小王从外面打球回来,满头大汗,一进寝室就嚷嚷着饿。离翁听见动静,立刻拿起一个玉米馍递过去:“快擦擦汗,先吃个馍垫垫。”小王接过馍馍,毫不客气地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含糊地说:“离翁你真是及时雨!我刚才在球场跑了半天,肚子饿得发慌,正想去食堂看看有没有吃的呢。”
下午时分,进城的同学陆续有人回来,大多是没吃到正经午饭,要么啃了个干硬的馒头,要么买了点零食垫肚子,一进宿舍就抱怨肚子饿。离翁见状,主动把盖在玉米馍上的布掀开,笑着说:“别急,我这儿有玉米馍,大家分着吃。”
寝室里瞬间热闹起来,同学们围了过来,每个人都领到了一个金黄的玉米馍。有人掰成小块慢慢吃,有人狼吞虎咽几口就吃完一个,还想再要。离翁笑着把控着分量:“大家慢点吃,每个人先吃一个,不够再拿,别一下子吃完了,晚上说不定还有人饿。”
正在啃馍的老刘感慨道:“离翁,你可真是帮了大忙了!我刚才在城里逛了半天,钱没带够,就买了一串糖球,现在正饿着呢,这玉米馍来得太及时了。”另一个同学小李也附和道:“可不是嘛,每次周日下午食堂的饭都没人吃,倒了怪可惜的,还是你聪明,想到把馍馍收回来,不然我们今晚就得饿肚子了。”
离翁摆摆手:“没什么,就是觉得粮食不能浪费,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帮衬着点应该的。”他自己也拿起一个玉米馍,慢慢啃着,看着同学们吃得满足的样子,心里暖暖的。
每日星期天下午四点,食堂的铃声准时响起,校园里依旧冷清,他又把剩下的馍馍仔细收好,留着晚上给那些可能回来更晚的同学。果然,到了傍晚时分,几个去城外藏寨游玩的同学回来了,他们一路步行回来,又累又饿,连说话的力气都快没了。离翁见他们回来,立刻拿出剩下的玉米馍,递到他们手里:“快吃点东西,休息休息。”
其中一个同学叫赵强,他接过玉米馍,感动得眼眶都有点红:“离翁,你真是太够意思了!我们在外面走了一下午,别说吃饭了,连口水都没喝痛快,要不是你留着这些馍馍,我们今晚真得饿肚子了。”另一个同学也说:“以后周日再也不跑那么远了,还是离翁你想得周到,知道给我们留吃的。”
那天晚上,宿舍里的同学们围着离翁,你一言我一语地夸赞着他。有人说他聪明,能想到把没人吃的玉米馍收回来;有人说他心善,愿意把东西分给大家吃;还有人说,有离翁这样的同学,在马师校的日子都觉得温暖多了。
离翁被大家夸得有点不好意思,只是笑着说:“举手之劳而已,大家不用这么客气。以后周日要是还没人吃下午饭,咱们照样把玉米馍收回来,省得浪费,也能让大家不饿肚子。”同学们纷纷点头赞同,都说以后要跟离翁一起,把这件事坚持下去。
从那以后,每个周日,离翁都会在早饭过后,把食堂里没人吃的玉米馍收回到宿舍,分给有需要的同学们。有时候馍馍多,他还会分给隔壁宿舍的同学;有时候馍馍少,他就先让给那些饿得厉害的同学。久而久之,这件事成了马师校周日的一个小惯例,而离翁的名字,也和那些金黄的玉米馍一起,深深印在了同学们的心里。
后来,同学们毕业离校,各奔东西,有的回了家乡当老师,有的去了更远的地方工作。但不管时隔多久,只要同学们聚在一起,总会提起马师校那个特殊的星期天,提起离翁收存玉米馍、分给大家吃的往事。
有人说:“那时候的玉米馍,是我吃过最好吃的东西,不仅顶饿,还暖人心。”有人说:“离翁那时候真是帮了我们大忙,尤其是我,那时候家里穷,经常没吃饱,全靠离翁的玉米馍撑着。”还有人说:“现在生活好了,山珍海味都吃过,但总觉得不如当年的玉米馍香,那里面有同学情,有离翁的好心肠。”
每当这时,离翁总会笑着摆摆手,说自己都快忘了。可他心里清楚,那些金黄的玉米馍,不仅度过了学生时代的困难时期,更凝结着同窗之间最纯粹的情谊,是那段艰苦岁月里最温暖的回忆。
结尾词·鹧鸪天·忆昔馍香
藏校秋深晓雾凉,周日炊烟绕屋梁。
市远人疏馍剩久,翁心暗把暖收藏。
分晓食,济饥肠,同窗笑谈齿留香。
经年聚首重提起,犹念当年玉米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