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在应对资源可持续性挑战的实践中,愈发深刻地洞悉:无论是化解民生矛盾,还是平衡自然索取,其根本解决方案,终究依赖于人的智慧与能力。科技兴邦的宏伟大厦,若缺乏一代代具备对应知识、技能与思维方式的建设者作为基石,终将沦为沙上之塔。然而,随着科技体系日趋复杂、应用领域持续拓展,寒川初期建立的、以应急与实用为导向的蒙学、技工学堂及高等学院,其局限性渐次暴露 —— 一场关乎国家长远命运的教育体系深层变革,已迫在眉睫。
问题的凸显,集中体现在三大领域:
在工造总局,禽滑略面对 “寒川二式” 后装枪研发中遭遇的材料疲劳、闭锁机构精度等深层难题时,发现麾下工匠虽手艺精湛、能依图制作,却绝大多数对其背后的力学原理、材料特性认知浅薄。一旦遭遇图纸未涵盖的意外状况,便束手无策,只能依赖禽滑略等少数核心人员破局。禽滑略痛心直言:“匠人虽众,然通晓‘所以然’者,实乃寥寥无几!此非工匠之过,乃教化之失也。如此,何以应对未来更精微之技术挑战?”
在药石司,华棠的困扰同样深刻。其对磺胺衍生物及新药方的探索,已进入需系统化学知识与严谨实验方法支撑的阶段,但助手多仅能完成机械性操作与记录,缺乏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提出科学假说的能力。华棠叹息:“医道如筑根基,若只识药方而不明医理,终为庸医;格物之学若只知效仿而不悟本源,何以谈创新?”
即便在基层农技推广与工坊管理中,王玄策与苏婉清亦发现:懂得新式农具维修、能操作简易机床的 “熟练工” 尚易寻觅,但可理解技术原理、推动小改小革、乃至管理小型生产线的 “技术骨干” 却极度稀缺。现有教育体系,似仅能培育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的执行者,难以孕育可推动技术持续进步的创造者与组织者。
林牧之听取各方汇报后,沉思良久。他回望观星阁中定下的 “引领时代” 愿景,深知此目标绝非空谈,其根基在于人才的厚度与高度。他清醒意识到:寒川教育体系在完成扫盲与初级技能培训的 “量的积累” 后,必须向 “质的飞跃” 迈进 —— 从单纯的技能传授,深化为能力培养与思想启蒙。
“诸公,” 林牧之在议事时肃然开口,“以往之教育,多为‘授人以鱼’,仅解燃眉之急。然,欲使我寒川科技之树常青,必须‘授人以渔’!不仅要教会子弟使用现有器物,更需激发其探索未知之心,掌握创新之法!此乃教育之根本变革,关乎国运兴衰!”
一场以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完整科技教育生态为目标的系统工程,在林牧之的强力推动下全面铺开。其核心是建立一套覆盖启蒙、基础、专业、研究全阶段,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侧重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培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一、 夯实基础:蒙学教育的科学化改造
林牧之下令升级原有蒙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识字算数,增设自然常识课程。他组织学者编撰《万物图说》等启蒙教材,以浅显语言与直观图画,向孩童介绍天地山川、草木虫鱼、水火风力等自然现象,激发其对世界的好奇心。在条件优越的蒙学堂,更尝试设立 “格物角”,陈列磁石、棱镜、植物标本等实物,引导学生亲手触摸、细致观察,培养主动观察与独立思考的习惯。王玄策评价:“此乃‘播种’之业,虽见效迟缓,然意义深远!”
二、 贯通中等:技工学堂的转型升级
原有技工学堂不再仅作 “职业培训所”。禽滑略亲自主导制定新教学大纲,要求技能训练与理论讲解并重:学生学习车、钳、铣、焊等技艺时,必须同步修习《机械原理》《材料初识》《算术应用》等基础课程。学堂聘请兼具实践经验与理论认知的工匠或学院毕业生任教,引导学生不仅能 “动手做”,更能明晰 “为何如此做”“如何做得更优”。同时鼓励学有余力者参与工坊实际技术革新,培育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 强化高等:工造学院与格致学院的深度融合
寒川工造学院与药石学院(后扩充为涵盖更广基础科学的 “格致学院”)被赋予新使命。林牧之要求高等学院教育必须实现前沿化、系统化、研究化:
前沿化:禽滑略、华棠等领域领军者,需将最新研究成果、待解技术难题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触摸科技前沿脉搏;
系统化:编撰《高等算学》《力学通论》《化学纲要》《博物志》等系统专业教材,构建完备知识体系,改变过往零散传授模式;
研究化:推行 “导师制” 与 “课题研究”,优秀学生可跟随导师参与实际研发项目,从文献查阅、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到报告撰写,接受系统性科研训练。学院设立 “学生创新基金”,鼓励自主提出研究设想。
四、 营造氛围: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
为打破门户之见、激发创新火花,林牧之支持在学院与工造总局定期举办 “格物研讨会”。不同领域学者、工匠可在此交流心得、辩论学术问题,甚至允许分享 “失败的研究报告”,强调从失败中汲取经验的重要性。一种自由探索、尊重实证、鼓励质疑的学术氛围渐次萌芽。禽滑略曾在一场关于金属疲劳的研讨会上,与年轻学子就某组数据激烈辩论,事后欣慰对华棠道:“后生可畏!其思路之新颖,令我辈亦受启发!”
改革的阻力与成效
深化教育改革并非坦途:习惯传统师徒相授的老工匠,对新式理论教学多有嗤之以鼻;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原理枯燥,不如直接动手操作;系统教材编撰更耗时费力。但林牧之意志坚定,持续投入资源,更亲赴学堂视察、勉励师生。
数年坚持终见成效:一批批兼具理论认知与动手能力的中级技术人才从技工学堂走向各领域,成为技术革新的中坚;格致学院毕业生中,开始涌现可独立思考、解决复杂问题的青年才俊—— 有人优化机床传动效率,有人发现新矿物鉴定方法,甚至有人尝试设计实验验证物理假设。虽距重大突破尚有差距,但科学的种子已然播撒,创新的活力正逐步孕育。
一日,林牧之微服参观格致学院学生课题答辩会。一位年轻学子正阐述其关于 “不同水质对蒸汽锅炉结垢影响” 的初步研究,虽显稚嫩,却逻辑清晰、数据详实。林牧之在台下静静聆听,眼中闪烁着希冀的光芒。
会后,他对陪同的禽滑略、华棠道:“听此少年之言,胜读十年兵书!昔日,我等造铳修路,凭恃的是经验与血气之勇;今日,我寒川后辈已能‘以理探物,以数据言事’—— 此乃根本性变革!”
“科技兴邦,其最高境界非拥有多少利器奇物,而在培育出多少可创造未来、引领时代潮流的心智与头脑!今日深耕教育,正是为寒川蓄积这最宝贵、永不枯竭的财富!”
“传令:加大教育投入,广纳天下贤才为师。朕要使寒川之学堂,成为思想的熔炉,创新的摇篮!”
寒川教育体系的深化变革,标志着其科技兴邦战略迈入 “塑造人、塑造思想” 的核心阶段。这不再仅是工具理性的扩张,更是一场悄无声息的思想启蒙—— 它试图为寒川的崛起,注入最深沉持久的动力:一代又一代兼具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与独立人格的国民。这条道路或许比建造任何宏伟工程更漫长艰难,但它所指向的未来,却充满无限可能与真正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