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对科技兴邦战略的全面反思,恰似一场及时的思想淬炼,使其发展路径从单一突进的惯性中脱出,转向更为均衡、可持续的稳健航道。然而,这般战略调整绝非放缓或削弱军力建设 —— 在这群雄环伺、烽烟不绝的北境,强大的军事实力始终是寒川安身立命、图谋发展的根本屏障。反思的真正目的,在于让科技之力更高效、更持久、更成体系地转化为克敌制胜的实战效能。一场旨在将寒川现有科技成果系统化嵌入、深度化融合于军事肌体的变革,正悄然铺展。
此前,寒川的军事科技应用多停留在 “点式突破”:有了 “雷火” 步枪,便组建步枪队列装;有了 “一窝蜂” 火箭,便设火箭哨试用;有了水泥,便加固重点城防。这些进步虽显成效,却因各兵种、各环节间缺乏有机联动,战术协同性薄弱,未能将整体作战效能最大化。郑知远在多次沙盘推演与实战复盘后,敏锐点破此弊:
“主公,我军如今虽利器在手,却如壮汉手握数般利刃,纵件件锋锐,却未能真正融会贯通,形成一套行云流水的杀敌章法。火铳、火炮、工事、通讯、后勤各自为战,其间空隙,正是敌军可乘之隙!”
林牧之深以为然,随即召集群滑略、郑知远、王玄策、皇甫嵩等核心文武,下达新令:
“科技之力,散则为星,聚则为火。我寒川已积诸多科技之星,今时今日,需将其汇聚成足以焚尽强敌的燎原烈焰!即日起,推行‘科技强军融合策’,核心目标:打破兵种隔阂与技术壁垒,以最新科技重塑我军从指挥调度、机动部署、火力打击到防御布防、后勤补给的全作战体系,实现战力质的飞跃!”
这场深度融合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触及军事编制、战术思想、训练模式的系统性革新。
一、 “锐眼” 与 “铁拳”:侦察指挥与火力打击的一体化。
往昔,炮兵观测全凭肉眼估测,精度参差,反应迟缓。如今,依托逆向解析所得的精密光学技艺,禽滑略的工坊已成功造出首批命名为 “寒川锐眼” 的望远镜与简易测距仪。郑知远当即调拨,配发给前线精锐斥候与炮兵观测手。
侦察升级:斥候小队携 “锐眼” 行动,可在数里之外精准辨识敌军兵力部署、工事薄弱点,再借由改良后的旗语、信鸽传讯,甚至已试用水上灯光密码,将情报快速回传至指挥中枢。
炮兵革命:关键阵地设固定观测所,观测手凭测距仪与预设的精密射表,能迅速算出射击诸元,再通过有线传声筒或旗语指令,引导炮阵实施精准火力覆盖。同时,部分 “雷火” 步枪加装简易光学瞄具,配属精锐射手,专司远程狙杀敌军指挥官、传令兵等关键目标。
战术协同:演练中,首次实现 “观测 - 指挥 - 炮火准备 - 步兵清剿” 的连贯战术闭环。斥候探明敌军集结地后,观测所火速测算坐标,炮兵随即展开火力压制,待敌军阵型散乱,步兵再借烟幕掩护发起冲锋。这种数据化火力作战的雏形,其效率远超往昔各单元零散作战的模式。
二、 “铁砧” 与 “壁垒”:永备工事与区域防御的体系化。
水泥的大规模应用,彻底颠覆了寒川传统的防御理念。往昔的木石寨墙,渐被配筋混凝土永备工事取代。
棱堡体系深化:边境要冲之地,不再修筑孤立城堡,而是构建由核心棱堡、外围碉堡、交通壕沟、铁丝网(含试用阶段的带刺铁线) 组成的纵深防御地带。各工事间火力交叉呼应,形成无死角的防御火网。
炮兵阵地标准化:为火炮修筑带防盾、地下弹药库与隐蔽通道的半永久性炮垒,既降低敌军反击时的损伤,又能保障火炮持续作战能力。
防御纵深拓展:借水泥速筑之利,可在主防线后方快速构筑二线、三线预备阵地,彻底改变往昔 “一线破则全线溃” 的被动局面。
郑知远凝视沙盘上由点连线、层层递进的防御体系模型,慨叹道:“昔日守城,如守一孤岛般孤立无援;今日守土,却可筑就连环铁壁!科技不仅为防御注入筋骨,更赋予其纵深韧性!”
三、 “风火轮” 与 “输血线”:后勤机动与医疗保障的现代化。
科技的渗透,同样重塑着支撑战事运转的 “血脉” 与 “神经”。
后勤提速:水泥公路向边境延伸,军用标准化四轮马车普及,沿途兵站、仓储库的系统化建设,让粮草、弹药转运速度与安全性大幅提升。军粮更试推行标准化封装与定量配给,减少运输损耗与腐败问题。
医疗伴随:华棠主导的军医院体系进一步完善,依托磺胺药剂与规范化外科流程,建立 “前线包扎所 - 野战医院 - 后方总院” 的三级战场医疗后送体系。同时培训更多 “战场急救兵”,携行标准化急救包随部队行动,使伤员获救率显着提高。
通讯加密:皇甫嵩所创的密码体系在军中全面推广,重要军令皆以密码传递,既防情报泄露,又保障指挥指令的时效性。
四、 新兵种与新训练的诞生。
深度融合催生了专业化兵种,也重塑了训练体系。
专业炮兵:不再由步兵兼任,而是需通晓算学、识图、测距之术的专业技术兵种。特设立 “炮兵学堂”,开展系统性教习,培养既懂操作又通战术的炮兵骨干。
工兵崛起:专职筑路、架桥、布雷、爆破的工兵兵种地位凸显,训练科目涵盖工程力学基础、爆破技艺原理、应急工事修筑等,成为战场 “移动堡垒” 的构建者。
合成演练革新:军队训练不再局限于队列、射击等基础科目,增设多兵种协同攻防演习,模拟复杂战场环境,锤炼各单元依科技装备优势高效配合的能力。
成效在一场大规模实兵对抗演习中,得到震撼性验证。
林牧之亲临观摩。蓝军(模拟敌军)公然依仗兵力优势,向红军(寒川新式合成部队)驻守的某模拟边境要地发起猛攻。
红军的表现令人耳目一新:蓝军刚出集结地,便被红军前沿侦察哨借 “锐眼” 识破,坐标即刻传回指挥所;隐蔽于永备工事内的炮兵群,依观测所指令发起一轮精准急促射,瞬间迟滞蓝军进攻阵列;待蓝军艰难突破前沿,逼近主阵地时,又遭棱堡交叉火力与预设 “一窝蜂” 火箭的覆盖打击;红军预备队则借交通壕快速机动,从侧翼发起反击。整场对抗中,红军指挥有条不紊,火力分配精准,伤亡远低于蓝军。
演习落幕,林牧之登上红军指挥所,目光扫过沙盘上清晰的敌我态势标记与实时更新的情报纸条,对郑知远、禽滑略道:
“此胜非一器一械之利,乃体系之胜!科技已如血脉,流淌于寒川军旅肌理之间,使其耳更聪、目更明、拳更重、甲更坚!”
话锋一转,他望向那些因操作精密装备而汗透甲胄的官兵,补充道:“然体系愈复杂,对将士素质之要求愈高。今后练兵,非但要练胆魄,更需练智谋!需让每一名士卒皆知手中利器之优、善用之法!”
寒川科技与军事的深度融合,标志着其军队建设迈入全新历史阶段。它不再是仅靠勇气与简陋火器支撑的军队,而是正向着技术密集、兵种协同、指挥高效的现代化强军转型。此般静悄悄的军事革命,其意义不亚于任何一场辉煌战役的胜利 —— 它让寒川的 “剑” 不仅愈发锋利,更被赋予精准剑招与磅礴剑势。在这乱世之中,寒川正以科技为刃、体系为锋,铸就一支足以令任何强敌胆寒的铁血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