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风炼钢法”(银龙术)的成功,如同在寒川工业的心脏深处引爆了一颗惊雷,其释放的能量瞬间席卷了整个体系。新炼出的钢材,质地均匀,韧性十足,加工性能远超以往,立刻在军工和工具制造领域引发了革命性的变化。寒川铳的枪机更加耐用,弹簧力道强劲,铳管承受压力更高;工坊的车刀、钻头、模具寿命大幅延长,加工精度跃上新台阶。
然而,这巨大的技术突破,在带来狂喜的同时,也如同撕开了一道更加深邃、更加焦灼的需求裂谷。
“银龙术”本身,目前仅在一座小型试验炉上获得成功,产量微乎其微,堪称杯水车薪。
新钢材的优异性能,刺激了所有下游产业的胃口。军工总局要求更多钢材制造更精良的铳炮;工具坊要求更多钢材制造更耐用的机械;甚至农具坊和基建司也开始申请优质钢材,用以制造开荒利器与坚固构件。
更重要的是,林牧之那宏大的工业野心,其基石正是海量的、优质的钢铁!没有钢铁洪流,一切蓝图皆是空中楼阁。
“主公!新钢是好,然…太少了!”郑知远捧着几支用新钢打造、性能卓越的铳管,脸上却是愁容,“仅够装备亲卫营!我数万大军,何时才能换装完毕?”
“工坊等米下锅!新式水轮机轴、重型锻锤砧座、精密夹具…皆需大量新钢!”禽滑略自己也陷入了幸福的烦恼,试验成功带来的喜悦迅速被产能焦虑所取代。
苏婉清的账本上,新钢的分配成了最令人头疼的难题,各方争抢,几乎要打破头。
“银龙术”点亮的,不是终点,而是一条更陡峭、更艰难的规模化爬坡之路。技术突破的兴奋感迅速消退,一个冰冷而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如何将实验室的奇迹,转化为流水线上的洪流?
“瓶颈已从‘能否炼出’,转为‘能炼多少’!”林牧之在紧急军议上,一针见血,“产能!产能!产能! 此三字,乃我寒川当前第一要务!一切为产能让路!”
一场围绕“银龙术”规模化应用的、更加艰苦卓绝的攻坚战,全面打响。其核心目标:复制、放大、优化。
一、 疯狂复制:银龙工坊群计划
禽滑略亲自督战,工造总局全体动员。基于试验炉的数据和经验,设计图纸被迅速绘制、标准化。新的、规模更大的“银龙炉”在工业区核心地带破土动工。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成批建设!规划同时兴建十座银龙炉,组成第一个“银龙工坊群”!
资源向此极度倾斜:最好的耐火砖、最熟练的泥瓦匠、最强大的水力鼓风系统…一切优先保障银龙工坊建设。
挑战层出不穷:放大后的炉体结构稳定性、大型鼓风机的设计与制造、高温耐火材料的批量供应、铁水运输与浇铸的安全流程…每一个环节都是新的考验。失败与挫折如影随形,一座炉膛砌筑不合格,轰然坍塌;一座鼓风机叶片断裂,整个系统瘫痪…但无人退缩,倒下一个,总结经验,立刻重建另一个!
二、 极限放大:超级银龙炉的野望
在复制的同时,禽滑略并未满足。他大胆提出:建造一座超大型的银龙炉,以期一次性获得海量钢水,满足大型铸件(如未来火炮炮胚)的需求。这是一个极其冒险的计划,技术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加。
林牧之力排众议:“准!即便失败,所得经验亦是无价!”
于是,在工坊群一侧,一座规模远超同侪的“龙首炉”开始兴建。其炉体之巨,需搭设数丈高的脚手架;其鼓风需求,需要专门设计超大型水轮机组联动。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禽滑略日夜守在现场,眼窝深陷,嘶哑着指挥调整。
三、 持续优化:效率就是生命
在建设的同时,对“银龙术”本身的优化从未停止。攻关小组持续进行着“微创新”:
尝试不同的风眼石(侧吹风口耐火材料)配方,以延长寿命。
优化生铁水与生石灰的比例,寻找最佳反应点。
改进鼓风预热装置,提升热效率,节省燃料。
甚至试验添加少量其他矿石(如锰矿),试图改善钢材的特定性能。
每一个百分点的效率提升,每一次炉役的延长,都意味着产能的切实增长和成本的下降。
过程,是对人力、物力和意志力的极限压榨。
工匠们三班倒,吃住在工地,炉火映照着他们布满烟尘和疲惫却异常专注的脸庞。
大量的铁矿、焦炭、石灰石通过“宝山路”源源不断运来,消耗速度惊人。
资金如流水般投入,苏婉清的精打细算到了锱铢必较的程度。
林牧之几乎每日必到工地,他不是来指手画脚,而是来感受那股拼搏的气息,来现场解决协调难题,用他的存在,无声地告诉所有人:此事,重于一切!
汗水、泪水,甚至鲜血,浇灌着这片土地。
终于,在一个朝霞满天的清晨,第一座正式投产的银龙炉成功点火!
巨大的水力鼓风机发出沉闷的轰鸣,将预热空气猛烈地压入炉膛。
炉内,铁水开始剧烈沸腾,亮白色的火焰喷薄而出,映红了半个天空!
当炽热银亮的钢水终于从出钢口奔涌而出,流入巨大的浇铸池时,整个工地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这不再是试验,而是稳定产出的开始!
紧接着,第二座、第三座…银龙工坊群相继投产!
钢铁的洪流,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奔涌!
虽然故障仍时有发生,虽然“龙首炉”的攻关依然艰难,但寒川的钢铁产能,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疯狂增长!
日产钢,从最初的百斤、千斤,迅速突破五千斤、一万斤!并且还在持续攀升!
库房中,优质的钢锭开始成堆出现,不再是需要争抢的稀缺品。
下游工坊终于获得了充足的原料,开足马力生产。
寒川铳的日产数量,随着优质钢材的充足供应和流水线的优化,稳步向日产两百支迈进!新式炮管的铸造也提上日程。
更令人惊喜的是,富余的钢材开始流向农业和基建,更坚固的犁铧、更耐用的工具、甚至尝试性的钢制桥梁构件开始出现…
产能爆炸的红利,开始惠及整个寒川。
林牧之站在银龙工坊群前,感受着那扑面而来的热浪和震耳欲聋的轰鸣,看着那川流不息运送钢锭的车辆,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与豪迈。
“产能…便是国力!”他对身旁众臣道,“今日之钢流,便是明日之枪炮,后日之巨舰,未来之…天下格局!”
“然,此非终点。”他话锋一转,目光投向那仍在攻关的“龙首炉”,“产能之提升,永无止境!我要的,是日产十万斤,百万斤!是让钢铁,如同泥土般,为我寒川所用!”
“传令:嘉奖所有有功之臣!然,不可松懈!工造总局,即刻着手规划第二银龙工坊区的选址与设计!朕要这钢铁洪流,永不枯竭!”
“产能!产能!产能!”的呐喊,化作了寒川大地最激动人心的交响曲。第一个技术爆炸点所释放的能量,终于冲破了规模的桎梏,开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足以改变战争天平和国家命运的恐怖力量。寒川的工业巨轮,获得了最强劲的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浪前行。而这一切,仅仅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