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巨大煤铁矿藏的发现,如同为寒川的工业雄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彻底解决了资源匮乏的燃眉之急。通往宝山的“宝山路”在军民日夜奋战下迅速延伸,第一批优质的铁矿石和焦煤开始源源不断地运抵寒川城郊。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且比以往更加棘手。
原有的工坊区,位于寒川城内一隅,本就拥挤不堪。如今,随着矿石、煤炭如潮水般涌来,以及水力机械的不断增加,其弊端暴露无遗:
空间严重不足:矿石、煤炭堆积如山,无处存放,侵占街道,甚至影响城防。
布局混乱无序:炼焦窑、高炉、锻坊、铳械组装线、木工场、硝坊…不同工序的工坊犬牙交错,相互干扰。煤烟弥漫,粉尘飞扬,噪音震天,不仅效率低下,更引发了数次火灾隐患和工匠健康问题。
物流效率低下:原料、半成品、成品的运输路线迂回曲折,人力搬运浪费严重,且与城内军民日常活动严重冲突。
污染与安全隐患:浓烟、污水、废渣直接排放,城内水源和空气受到污染,居民怨声载道。一旦发生爆炸或大规模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主公,如此下去,非但产能难以提升,恐生内乱啊!”苏婉清忧心忡忡地汇报,“昨日,又有百姓联名上书,抗议工坊煤烟熏天,废水污河…”
“新到的矿石已无处堆放,堵塞了西门通道,军需运输大受影响!”郑知远也抱怨道。
禽滑略更是焦头烂额:“锻锤震动影响铳械校准,硝坊紧邻焦炉险象环生…如此环境,何谈精工细作?”
林牧之亲临现场视察,看到的是一片虽然繁忙却混乱不堪、隐患重重的景象。他意识到,寒川的工业生产模式,已经到了必须进行一场结构性变革的时刻。零敲碎打的扩建和修补,已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散则弱,聚则强。杂乱无章,岂能成事?”林牧之站在城头,望着城外那片相对开阔的河谷地带,目光锐利,“寒川工造,需脱胎换骨,另起炉灶!”
他猛地转身,对核心层宣布:“我意已决:于城外寒溪下游,择址规划建设寒川第一工业区!将所有重工、军工、化工作坊,整体迁移,集中布局,专业化、集群化发展!”
此议一出,震动不小。
“整体迁移?工程浩大,耗时日久,期间生产岂非中断?”王玄策首先考虑到现实困难。
“城外建区,防御如何保障?若敌军来袭,岂非毁于一旦?”郑知远从军事角度提出质疑。
“工匠及家眷安置、新区生活保障…皆是难题。”苏婉清想到后勤压力。
面对质疑,林牧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魄力与远见。
“不破不立!”他斩钉截铁,“眼下之混乱,已制约发展,隐患更大!迁移虽痛,乃为长远!”
“防御之事,工业区本身便是堡垒!沿区设墙垒、箭塔,驻精兵,与主城成犄角之势,反增防御纵深!”
“至于生产…可分期迁移,新老交替,将影响降至最低!”
“此事,关乎寒川百年大计,必须推行!”
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工业区建设计划,在林牧之的强力推动下,迅速启动。
一、 选址与规划:
禽滑略率领工匠,王玄策派遣文吏,郑知远派出侦察兵,联合对寒溪下游多处地点进行勘测。最终选定一处距主城约五里、背靠山峦、面临寒溪的开阔地带。此地地势平坦,便于建设;水源充足,可建大型水力系统;且有山势可倚,利于防御。
林牧之亲自审定规划图:整个工业区划分为原料仓储区(靠近宝山路入口)、能源动力区(大型水坝、焦化厂)、冶炼铸造区(高炉群、铸坊)、机械加工区(水力锻锤、钻床、铳械工坊)、化工区(硝坊、火药厂,设于下风向远离他处)以及综合保障区(工匠住宅、学堂、医馆、仓库)。各区之间以宽阔的道路相连,物流线路经过优化设计。
二、 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兴建的,是规模宏大的寒溪二级水坝及配套引水系统,旨在为整个工业区提供充沛而稳定的动力。
紧接着,修筑坚固的区墙和防御塔楼,由郑知远派兵驻守。
同步建设道路、桥梁、排水沟渠以及初步的工匠住宅区。
三、 分期迁移与产能衔接:
这是一个极其考验管理和协调能力的过程。按照林牧之“边建设、边迁移、边生产”的原则,迁移顺序经过精心安排。
最先迁移的是对场地要求高、污染大的焦化厂和高炉。新区的焦炉和高炉一旦建成点火,城内旧炉便逐步熄火拆除。
随后是锻压、铸造等重工坊。
最后是铳械组装、精密加工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工坊。
在整个迁移过程中,城内工坊坚持生产直到新区对应工坊完全接替产能,确保军需供应不间断。
过程,充满了挑战与艰辛。
巨大的土木工程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一度导致前线兵力紧张。
新旧产能转换期间,工匠们需要往返于新旧工坊之间,疲惫不堪。
新区生活设施简陋,工匠及其家眷需要适应新的环境。
连绵阴雨导致道路泥泞,建材运输困难,工期延误…
但林牧之亲任“工业区建设总督办”,日夜坐镇现场协调。禽滑略、王玄策、苏婉清、郑知远各司其职,全力配合。寒川上下,如同进行一场艰苦的战役,目标明确,意志坚定。
数月之后,奇迹在寒溪畔诞生。
一座崭新的、规划有序的“寒川第一工业区”拔地而起!高达数丈的水坝蓄起碧波,通过一道道水渠将动力输送到各区;巨大的高炉群日夜喷吐着红云般的烈焰;整齐的厂房取代了昔日的杂乱窝棚;宽阔的道路上,马车川流不息,运送着原料和成品;高大的区墙和箭塔,昭示着这里的战略地位。
当最后一座城内老工坊熄火,设备迁入新区,并成功产出第一炉合格钢水、第一支完全在新环境组装的“寒川铳”时,整个工业区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林牧之率领众臣,巡视新区。看着那井井有条的布局、高效运转的机械、精神饱满的工匠,所有人无不感到震撼与自豪。
“原料自宝山而来,顺宝山路直入仓储区;经焦化、冶炼成钢锭;钢锭运至加工区制成零件;零件送至组装线成铳;废料统一处理…水力贯穿始终,物流畅通无阻…妙!太妙了!”禽滑略激动得语无伦次。
“产能…产能提升了三成不止!而且质量更稳!”苏婉清看着初步的产出报表,惊喜万分。
“此地,真乃…国之重器所在!”王玄策抚须长叹。
林牧之站在新建的水坝上,俯瞰着这片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工业新城,心中豪情激荡。
“此非终点,乃起点!”他声音沉浑,传遍四方,“此区,名为‘麒麟区’,喻我寒川工业,祥瑞威武,踏步向前!”
“自今日始,寒川工造,步入新纪元!集约发展,集群发力之势已成!”
“此乃我寒川,抗衡天下之本钱!”
寒川第一工业区——“麒麟区”的诞生,是寒川工业化进程中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它不仅仅是一次物理空间的迁移,更是生产模式、管理理念的一次深刻革命。它标志着寒川的工业力量,从分散、自发、混乱的状态,正式进入了集中、规划、协同的现代化发展新阶段,为寒川未来的腾飞,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地基。科技兴邦的梦想,在这片崭新的土地上,变得更加真实可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