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西北荒谷的煤矿成功开采,焦炭炼制技术取得关键突破,新型焦炭高炉喷吐着灼热的烈焰,将寒川的钢铁生产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然而,林牧之与核心层并未沉醉于这初步的成功。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是解决了“有无”问题,距离真正支撑起一场大规模战争和深远发展的需求,还差得很远。产量,依旧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主公,新炉虽好,日出铁不过千斤,钢更少。焦炭炼制缓慢,运输艰难,水力机械虽省人力,然其加工速度,仍追不上炼出之铁坯堆积。”禽滑略捧着最新的产量簿册,脸上虽有喜色,却更多是焦虑,“若要大规模装备‘寒川铳’,若要铸造更多重炮,若要满足农具、工坊器械之需…眼下之产能,杯水车薪!”
工坊区内,出现了新的矛盾:高炉日夜不休,铁水奔流,但后续的锻打、成型、精加工环节,即使有水力机械辅助,依然形成了瓶颈。粗坯堆积如山,而制成的精良兵器却依旧产出缓慢。整个生产流程,如同一个消化不良的巨人。
“瓶颈何在?”林牧之沉声问道,目光扫过工坊区草图。
“在各环节衔接不畅,标准仍未彻底贯通,尤在…水力应用单一,焦炭燃烧效率,以及…生产组织本身!”禽滑略一针见血。
一场旨在打通任督二脉、引爆全面产能的综合性技术攻关与管理革新,在林牧之的强力推动下,轰轰烈烈地展开。这不再是对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对整个生产体系的优化与整合。
一、 水力应用的深化与串联:
禽滑略带领工匠们,不再满足于单一水轮驱动单一机械。他们设计出更复杂的齿轮组和传动轴,尝试用一座大型水轮,通过地下传动轴和 overhead 线轴系统,同时驱动相邻工坊的锻锤、轧辊和磨盘!虽然故障率初期居高不下,但一旦调试成功,效率倍增!
在寒溪下游适宜地段,新的、更大型的水坝和引水系统被规划建设,旨在集中水力,建设“水力工坊集群”,实现规模化生产。
二、 焦炭与高炉的极限优化:
华棠的化工组与禽滑略的冶金组紧密合作,不断改进洗煤和炼焦工艺,提升焦炭纯度和燃烧值。他们试验不同的鼓风速率(改进水力风箱)、炉膛形状、矿石与焦炭的配比,甚至尝试添加石灰石等熔剂以更好地去除杂质。每一次微小的优化,都带来出铁量和铁水质量的提升。
一座更大、结构更合理的第二代高炉开始筹建,设计目标日产铁五千斤!
三、 生产流程的再造与标准化极致:
在林牧之的授意下,王玄策组织文吏与资深工匠,对军工生产流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细致分解与优化。
他们推行“流水作业”:将寒川铳的制造分解为“炼铁-锻坯-钻孔-枪机制作-组装-校验”等数十个细分工序,每个工序在固定区域,由专人负责,并使用特制的工装夹具以保证精度。零件在不同的工位间流动,而不是工匠围着零件转。
标准化被推到极致:不仅限于尺寸,更扩展到加工程序、工时定额、物料消耗乃至学徒培训手册。一切都开始变得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设立“流程巡检使”,专门负责监督生产流程的顺畅,解决工序衔接中的梗阻。
四、 激励制度的创新:
苏婉清提出并推行“计件赏格”与“技术革新奖”。完成基本定额后,多劳多得。提出合理化建议或技术小革新并被采纳者,重奖!此举极大激发了工匠和学徒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许多生产中的小难题被一线工人自行解决。
革新之路,绝非坦途。
新的传动系统频繁故障,维修耗时耗力。
新的焦炭配比试验失败,导致整炉铁水报废。
流水作业初期,因配合不默契,节奏混乱,反而降低了效率。
严格的标准化和流程管理,让习惯了自由的老师傅们极度不适,怨声载道。
林牧之再次展现出强大的决断力与支持。他亲临工坊,对抱怨者严词告诫:“今日之阵痛,为明日之畅快!寒川要生存,便要蜕变!不适者,淘汰!”同时,对取得微小进展的班组,不吝重赏。
压力与激励之下,整个生产体系开始艰难地磨合、适应、进化。
量变,终于引发质变。
一个月后,当新的传动系统经过无数次调试终于稳定运行;当第二代高炉成功点火,流出炽热奔腾的铁水;当流水线上的工匠们找到了节奏,动作变得熟练而精准;当优质的焦炭源源不断运抵工坊时…
寒川的军工产能,迎来了一场井喷式的爆发!
钢铁日产量,翻了五倍!
寒川铳的日产能力,从最初的三五支,稳步提升到日产二十支,且质量更加稳定!
箭簇、刀剑、铠甲的标准件,开始成箱成箱地产出,堆满库房。
利用新炼出的优质钢材和高效加工能力,禽滑略团队甚至开始试制更重型的攻城弩炮和野战轻炮的部件!
数字是枯燥的,但带来的变化却是震撼性的。
军营内,精锐士卒开始成建制地换装全新的寒川铳和制式铠甲,士气大振。
库房里,军械物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充盈起来,苏婉清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甚至开始有余力,将部分钢铁和工具,用于支持农业开垦和基础建设。
“主公!成了!真的成了!”禽滑略捧着最新的产量报告,双手颤抖,声音哽咽。报告上那一个个跳跃增长的数字,在他眼中,比最美的诗篇还要动人。
林牧之站在工坊区的了望台上,俯瞰着下方热火朝天的景象:水流奔腾,齿轮飞转,锤声隆隆,铁水如虹。一股磅礴的力量感,扑面而来。
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充满了钢铁、煤炭与汗水混合的、代表着实力的气息。
“此非一日之功,乃万众一心,点滴积累之爆发!”他沉声道,眼中精光四射,“然,此绝非终点!”
“产量暴增,固然可喜。然,质量永无止境,技术亦无尽头!”
“禽滑略先生,传令:嘉奖所有有功之人!然,即刻着手规划第三代高炉及水力精密加工坊!我要的,是更多、更精、更强的寒川利器!”
“寒川之剑,岂能仅满足于锋利?当…无坚不摧!”
产能的暴增,如同为寒川这架战争机器注入了澎湃的动力。它不仅意味着生存能力的极大增强,更意味着…反击的资本,正在加速积累。
科技兴邦的战略,终于结出了第一颗沉甸甸的、足以砸碎一切困局的果实。寒川,在北境的冻土上,真正地挺直了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