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牧之“陆海并重”的最终战略抉择,如同一幅宏大的蓝图,为寒川帝国未来的发展廓清了迷雾,指明了方向。举国上下在清晰目标的指引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效率。“洪荒级”战舰的龙骨在特制船坞中加速铺设,贯通帝国腹地的铁路干线一寸寸向前延伸,应用“龙心”技术的实验性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寒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工业化强国的目标狂奔。然而,在这高歌猛进、日新月异的景象背后,一些被速度和激情所掩盖的阴影,正悄然滋生、蔓延。科技兴邦的辉煌成就,并非没有代价。 这代价,起初细微如尘,却逐渐汇聚成不容忽视的暗流,冲击着帝国的根基,拷问着发展的初衷。
第一个警讯,来自帝国母亲河——沧澜江的下游。
时值盛夏,京城却笼罩在一股若有若无的异味和灰蒙蒙的空气中。一封由沧澜江下游重镇“临江府”知府递上的八百里加急奏报,被内侍面色凝重地送到了林牧之的案头。奏报并非敌情,却触目惊心:沧澜江临江段,近日江水浑浊发黑,异味扑鼻,大量鱼虾翻白死亡,沿岸饮用此水的百姓中,呕吐、腹泻、皮肤溃烂者激增,已有数十人不治身亡。临江府虽已尽力救治,但疫情有扩散之势,民情惶惶,谣传是“河神发怒”。
林牧之览报,脸色顿时阴沉下来。他立刻下令召见相关大臣,并命情报司与太医署联合派出调查组,火速前往临江府。
调查结果很快反馈回来,真相令人心惊。污染源并非天灾,也非鬼神,而是源于上游新建的、为“洪荒级”战舰提供特种钢材的 “龙钢”官营冶炼工坊群!这些工坊为了追求产量,日夜不停,将未经任何处理的炼焦废水、高炉废渣直接排入沧澜江及其支流。含有大量酚、氰化物、重金属的毒水,顺流而下,酿成了这场生态与健康的灾难。
消息在朝野间传开,引发了轩然大波。以往被“国之重器”、“钢铁雄心”等宏大叙事所掩盖的环境代价,第一次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御书房内,气氛压抑。新任环境司郎中李岩(因在之前环保工作中表现突出而升任)痛心疾首地汇报着调查细节,声音哽咽:“陛下,沿河百姓……太惨了!孩童浑身红疹,老人咳血不止……臣等查验水质,其毒性……触目惊心!‘龙钢’工坊,日产钢铁虽丰,然其排放之毒物,毁我母亲河,害我黎民,此乃……此乃饮鸩止渴啊!”
户部尚书王玄策捶胸顿足,懊悔不已:“陛下,是老臣失察!只顾催促工坊保障军工供应,却未曾想竟有如此祸患!这……这治理污染、赈济灾民,所需款项巨大,且钢铁产量必受影响,恐延误‘洪荒’工期啊!”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经济与民生、短期与长期的矛盾。
工造总局会办大臣陈烁面色苍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麾下的工坊造出了国之利器,却也成了环境杀手。他试图辩解:“陛下,工坊初建,产能压力巨大,净化设施尚不完善……且以往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冶炼,其污染后果,实难预料……”
“难预料?”一位被特许参会、须发皆白的老御史颤巍巍地站出来,厉声打断陈烁,老泪纵横,“陈大人!一句‘难预料’就能抵消这万千百姓的疾苦吗?圣人云:‘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尔等只顾埋头造器,可曾抬头看看这被你们弄得乌烟瘴气的天,看看这被毒害的河水?科技兴邦,难道就是要以牺牲我寒川的绿水青山、百姓健康为代价吗?”
老御史的质问,如同重锤,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第一次如此尖锐地摆在最高决策层面前。
然而,代价远不止于环境。
几乎与此同时,帝国东南纺织重镇“云锦城”也爆发了骚乱。随着应用新式蒸汽动力的纺织机大规模推广,效率大增,对传统手工织户造成了毁灭性冲击。大量织户破产,熟练织工失业,生活无着。当地官员为追求政绩,强行推广新机器,压低工价,终于激起了大规模的工匠抗议和砸毁机器事件。虽然事件最终被镇压下去,但背后折射出的 “技术性失业” 和 “劳资冲突” 等社会问题,却让统治者无法回避。
王玄策拿着云锦城的报告,忧心忡忡地对林牧之说:“陛下,新机器效率高,是好事,可……可这机器一开,成千上万的织工便没了饭碗。长此以往,恐生民变啊!这科技兴邦,富了国库,却穷了部分百姓,这……这非治国之道啊!”
甚至连军队内部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基于“龙心”技术原理改进的“雷火铳”威力巨大,在一次边境清剿土匪的战斗中,展现了骇人的杀伤效果,但也因其过于残酷,引发了部分老派将领关于“兵器过于凶残,有伤天和”的伦理争议。
这一切纷至沓来的问题,让林牧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独自一人登上皇宫最高的观星台,俯瞰着夜色中灯火通明、烟囱林立的京城。远处工坊的轰鸣声依稀可闻,那是帝国强盛的脉搏,但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烟尘,却又提醒着他那辉煌之下的阴影。
他想起登基之初,立志科技兴邦,想的只是富国强兵,让寒川不再受欺辱。如今,国强了,兵利了,却出现了以往从未想过的新问题。发展,难道必然伴随着破坏与阵痛吗?
次日,林牧之召见了所有核心重臣,他没有发怒,也没有指责,而是将一系列报告摆在众人面前,语气沉重地开口:
“诸卿,近日之事,想必都已知晓。沧澜江之痛,云锦城之乱,乃至军中争议,皆在提醒朕,科技之力,犹如双刃之剑,既能开山辟路,亦能伤及自身。”
他目光扫过陈烁、王玄策等人:“朕不怪尔等。追求强国之速,难免有所疏漏。然,问题既已出现,便不可回避。科技兴邦,其最终目的,究竟是为何?”
他自问自答,声音逐渐提高:“若强国之代价,是污浊的江河、失业的百姓、失衡的社稷,那这‘强国’,意义何在?莫非朕要做一个坐在钢铁王座上,俯瞰满目疮痍江山的君主吗?”
众臣皆低头默然。
林牧之决然道:“故此,科技兴邦之策,需增添新的内涵!从今日起,寒川之发展,必须兼顾‘强盛’与‘代价’之平衡!”
他随即颁布了一系列补救与预防措施:
“一、 环境治理提升至战略高度。 李岩听旨:即日起,所有新开工坊,必须配套建设达标之净化设施,否则一律不准投产!旧有工坊,限期整改,环境司有权勒令停产!所需费用,户部专项拨付,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朕要的,是清澈的沧澜江,是百姓的健康!”
“二、 建立健全劳工保障与技能培训体系。 王玄策牵头,制定《工坊律》补充条例,明确工时、工价、安全标准,设立工匠仲裁院。同时,拨专款用于失业工匠之转岗技能培训,使其能适应新产业之需。科技发展,不能以部分百姓之生计为代价!”
“三、 加强科技伦理评估。 陈烁,着你格致院增设‘格物伦理科’,邀大儒、高僧、道长及民间贤达参与,对新器械、新技术之潜在社会、伦理影响进行前置评估。科技之用,需有智慧引导,不可迷失方向!”
“四、 调整政策考核标准。 吏部需将环境治理、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等指标,纳入地方官员考核重中之重,引导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非唯产值论英雄!”
林牧之的决策,标志着寒川的“科技兴邦”战略,开始从单纯追求速度和效率,转向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包容性和人文关怀。这是一个痛苦的调整,也是一个必然的升华。
旨意下达后,执行遇到了巨大阻力。工坊主抱怨成本增加,部分官员阳奉阴违,转型中的阵痛依然存在。但皇帝的态度异常坚决,他多次派出钦差,严查环保与劳工条例执行情况,罢黜了数名办事不力的官员。
数月后,当林牧之再次微服私访,来到沧澜江边时,虽然江水尚未完全恢复清澈,但刺鼻的异味已淡去,岸边的排污口正在修建沉淀池和过滤设施。他看到环境司的官吏正在测量水质,也看到有老匠人带着徒弟在学习操作新的纺织机器。
他对随行的近侍感叹道:“治国,如同烹小鲜,不可操之过急,亦不可偏废一味。 科技是猛火,能让寒川这锅汤迅速沸腾;但若不加控制,也会烧干汤汁,甚至炸裂锅釜。如今添上环保、民生、伦理这几味‘慢火’与‘调味’,这锅汤,方能醇厚绵长,滋养万民。”
“科技兴邦的代价”,让林牧之和寒川帝国付出了沉重的学费,但也促使他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战略调整。这标志着寒川的崛起之路,在追求强大的同时,开始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与温度,开始探索一条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现代化路径。这无疑是一条更为艰难,却也更加伟大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