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牧之针对“科技带来的新问题”所做出的一系列开创性决策——设立环境司、修订工坊律、探讨格物伦理——如同在寒川高速奔驰的科技战车上,安装了至关重要的转向与制动系统。这并非意味着放缓脚步,而是标志着寒川的“科技兴邦”战略,从专注于尖端技术的突破与军事应用,开始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渗透:推动整个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乃至百姓日常生活的全面科技化转型。这是一场静悄悄却更为深刻的革命,它触及了帝国的每一个角落,重塑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这场转型的序幕,在一次次激烈的朝堂辩论与艰难的地方推行中拉开。
首先面临考验的是新成立的 “环境司” 。首任环境司郎中李岩,是一位出身工造司、却对民生疾苦有深切同情的技术官员。他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依据新颁布的《工坊排污令》,对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的各大工坊进行严格稽查。然而,阻力远超想象。
在查处处于京城下风口的“永盛冶炼坊”时,李岩带着属官测量了其烟囱排放的浓烟和排入河道的废水,数据触目惊心。他当即下令限期整改,必须加装除尘装置和简易沉淀池。坊主是京中颇有背景的皇商,闻讯后不但不执行,反而托关系找到工部某位侍郎,状告李岩“苛责良坊,阻碍生产”,甚至威胁若强行整改,便关停工坊,让数千工匠失业。
压力传到李岩这里,年轻的郎中面临艰难抉择。他在值房内,对几位志同道合的属下叹道:“诸位,一边是乌烟瘴气、毒水横流,百姓健康受损;一边是产值税赋、工匠饭碗。这环保之事,步履维艰啊!”
一位属下愤然道:“大人!岂能因噎废食?若依了他们,法令岂不成一纸空文?长此以往,寒川纵有万千利刃,百姓却生活在毒瘴之中,强国意义何在?”
李岩沉吟良久,目光坚定起来:“所言极是!然,强硬查封亦非上策。”他采取了新的策略:一方面,他顶住压力,坚持处罚,将永盛坊的违规事实和数据公之于众,借助新兴的官报舆论施加压力;另一方面,他请工造司的专家帮忙,为永盛坊设计了一套成本相对较低、效果尚可的改进方案,并协助其申请户部的环保专项低息贷款。
最终,在事实、舆论和有限援助的多重作用下,永盛坊主不得不妥协,进行了整改。当第一批经过处理的废水变得清澈许多,烟囱黑烟明显减少时,附近居民无不拍手称快。此事成为范例,环境司借此东风,逐步将环保措施推广开来,虽然过程依旧充满博弈,但“绿色发展”的理念开始萌芽。
与此同时,新修订的 《工坊律》与《匠人法》 也在社会层面激起了波澜。律法明确规定了一日最长工时、最低工钱标准、安全生产要求和工伤赔偿办法。这在以往“工匠依附于坊主”的传统模式下,无异于一场地震。
在北方最大的官营矿场“黑山矿”,新任的、由工匠们推选产生的“工匠代表”赵铁柱,拿着崭新的律法文书,与矿场督办据理力争,要求改善矿洞支护、缩短井下作业时间、发放足额劳保用品。督办起初以“产量任务重”、“惯例如此”为由推诿。赵铁柱没有带领工友闹事,而是联合众人,依法向新成立的“工匠仲裁院”提起申诉。
仲裁院由工部、户部和工匠代表共同组成。经过调查和辩论,仲裁院裁定矿场督办必须严格执行新律法。消息传出,寒川各地的工匠群情振奋,意识到法律成为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武器。而许多坊主和管理者,则经历了从抵触、不适应到逐渐接受的过程,开始意识到,善待工匠、保障安全,反而能提升工作效率和忠诚度,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一种新型的、更具契约精神的劳资关系开始缓慢建立。
最深刻的变革,发生在教育与文化层面。林牧之下令,在各州府县学逐步增设“格物启蒙”课程,并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学堂”。然而,这一政策遭到了以翰林院部分守旧学士为首的强大阻力。
在一次经筵讲学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翰林周夫子,当着皇帝和百官的面,痛心疾首地陈词:“陛下!臣闻各地学堂,竟教孩童辨识机关齿轮、演算奇技数字,此乃本末倒置啊!圣贤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是根本!若使童子尽皆追逐锱铢之利、奇巧之器,则礼义廉耻何在?人心不古,国将不国!”
这番言论,代表了许多传统士大夫的忧虑。面对质疑,工造总局会办大臣陈烁亲自出马,在格致学院举办了一场公开辩论。他没有直接反驳周夫子,而是请人抬上来一台新式纺车和一套标准度量衡器。
陈烁对在场的学者和太学生们说:“周夫子忧国忧民,其心可鉴。然,请问夫子,若无此纺车,寒川百姓何以有衣蔽体?若无此标准尺秤,集市贸易何以公平有序?格物之学,非为奇技淫巧,实为经世致用!”他指着纺车解释道:“此车运用齿轮连杆,一人可抵过去五人之力,这便是格物之力!它让更多妇人可从繁重纺绩中解脱,或可识字明理,或可照料老幼,岂非有助于教化?孩童学之,非为成为匠人,乃为明晓万物之理,培养实证之心,此心与追求圣贤之道,何悖之有?”
他又拿起一把游标卡尺:“此尺能量毫厘之差,确保器械零件精准互换,使我寒川巨舰零件损坏可随时更换,此非关乎国防大事?学子知其原理,方知精确、标准、协作之重要,此非亦是治国所需之品质?”
陈烁的演讲,深入浅出,将科技提升到了“经世致用”和培养现代素养的高度,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年轻学子深受触动,开始主动接触格物之学。林牧之也顺势下旨,强调“圣学与格物,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定下了“中学为体,格物为用”的基调,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教育的发展。
社会的科技化转型,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磺胺等新药的推广,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待疾病的态度,从祈求神灵转向相信医药;标准化的度量衡和新兴的会计方法,使得商业活动更加规范高效;甚至连民间建筑,也开始采纳一些工造司发布的抗震、防火的新式设计。
数年后,当林牧之微服私访,行走在京城街头,他看到的是:环境司的差役正在检测河水水质;书店里售卖着图文并茂的《格物图说》和《新式农器指南》;学堂里传来孩童朗读算术口诀的声音;工坊门口贴着醒目的安全生产章程;酒馆茶肆中,人们谈论的不再仅仅是风花雪月和官场轶事,也开始关注新船下水、海外奇闻乃至工坊股票的涨落……
他回到宫中,对近侍感慨道:“观今日之寒川,科技二字,已渐入肌理,融于血脉。 此非仅兵甲之利,更是民生之变,风气之开。昔日只知埋头造枪炮,今日方知,让整个社会学会如何与科技共存、共进,方是兴邦之真谛。”
寒川社会的科技化转型,是一个充满矛盾、博弈与磨合的漫长过程。它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思维习惯乃至生活方式。这场转型,虽然伴随着阵痛与争议,却为寒川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更为深厚和持久的动力,使其科技强国之路,建立在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之上。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初具现代雏形的社会形态,正在古老的寒川大地上,悄然孕育成长。这无疑是“科技兴邦”战略最深远、也最伟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