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铭案的侦破,如同一声惊雷,在寒川科技界内部炸响。它赤裸裸地揭示了,在寒川引以为傲的科技高墙之外,无数贪婪的眼睛正时刻窥伺,而高墙之内,也可能因人性的弱点或管理的疏漏而出现裂缝。此案虽是个案,但其象征意义和潜在威胁,让寒川的最高决策层感到了刺骨的寒意。林牧之震怒之余,更意识到这绝非孤立的间谍事件,而是寒川科技实力跃升后必然面临的系统性安全挑战。若不能从根本上筑牢防线,今日之赵铭,恐成明日之覆舟巨浪。
一场旨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可执行的技术保密体系的深刻变革,在林牧之的强力推动下,以空前未有的决心和速度展开。其目标,并非简单地惩罚一个内鬼,而是要建立起一道难以逾越的“技术保密铁幕”,将寒川的核心技术优势牢牢守护起来。
变革的第一步,是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与机构重构。
林牧之颁布《关于加强国家核心技术机密守护之钦定》,宣布成立直属于皇帝与科发委双重领导的 “寒川技术安全总署” (简称技安署)。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力机构,其权责远超以往的安保部门。林牧之亲自点将,由深谙情报斗争、手段老练且绝对忠诚的皇甫嵩兼任首任署长,并赋予其超越常规司法程序的特别调查权、技术项目保密等级审定权以及对涉密人员的审查监督权。技安署的成立,标志着技术保密工作从附属、分散的状态,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安全的核心层面。
技安署的组建与运作,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性和系统性:
1. 分级保密体系:皇甫嵩率领专家团队,对寒川所有的技术项目、研发机构、生产资料进行了彻底的梳理和评估,制定了详细的《国家技术机密分级目录》。目录将技术信息划分为 “绝密”、“机密”、“秘密”、“内部” 四个等级。“绝密”级(如“龙吟”级战舰总体设计、磺胺合成工艺、新型高能火药配方等)仅限于皇帝、科发委核心成员及极少数项目总师知悉;“机密”级(如主要武器系统分项技术、关键材料工艺)严格控制知悉范围;“秘密”级(如一般性制造工艺、标准化数据)限于相关领域人员;“内部”级则为可公开交流的基础技术。每一等级都有对应的保管、传递、销毁规程。
2. 人员审查与管理制度:推行 “涉密人员终身审查制” 和 “保密承诺书” 制度。所有接触一定密级信息的人员,入职前需经过技安署严格的政治审查和背景调查,入职时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保密承诺。技安署建立涉密人员档案,定期进行复查和心理评估,尤其关注其经济状况和社交往来。同时,大幅提高核心涉密人员的待遇和荣誉,建立“忠诚基金”保障其家属生活,形成“高激励、严约束”的机制。
3. 物理与流程管控:对工造总局、格致学院、药石司等核心机构的关键区域,如设计室、实验室、核心工坊、档案库,实行 “禁区化管理” 。进出需凭特制腰牌和口令,并有专人陪同。图纸、文件的复制、借阅、销毁均有严格登记和监控。重要实验数据和工艺参数,鼓励使用加密代码或代号记录。
4. 引入“技术误导”战略:在皇甫嵩的建议下,经林牧之特许,技安署设立了一个高度机密的 “迷雾计划” 小组。该小组的任务是,有选择地、通过可控渠道,向外界释放经过精心设计的虚假或过时技术信息,旨在误导对手的研发方向,消耗其资源。例如,针对西凉沙城对火炮技术的觊觎,“迷雾计划”可能会“泄露”一份存在致命设计缺陷的炮管冷却方案。
然而,这道“铁幕”的落下,并非一帆风顺,在朝堂内外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和阵痛。
以大将军郑知远为代表的部分军方和工造系统元老,起初对技安署的庞大权力和繁琐规定深感不适,认为这会严重束缚研发人员的手脚,拖慢军工生产进度。郑知远甚至在御前会议上直言:“陛下,如此层层设防,工匠们动辄得咎,还如何专心造器?长此以往,恐寒了人心,迟滞了军工!”
一些习惯了自由交流学术思想的格致学院学者,也对严格的保密等级和隔离措施感到抵触,认为这有违“格物致知、开放探讨”的学术精神。
面对阻力,林牧之展现了坚定的决心。他一方面耐心解释技术保密的极端重要性:“郑卿,今日之一时不便,乃是为了明日之长治久安!若核心技术泄露,敌人造出同等利器,我前线将士付出再多鲜血,亦难弥补!”另一方面,他指示皇甫嵩和陈烁,在制定细则时要兼顾安全与效率,避免“一刀切”。例如,对于基础研究领域,保持相对宽松的交流环境;对于接近应用的关键技术,则严格管控;建立“绿色通道”,确保重要军工项目的审批优先高效。
阵痛之后,“铁幕”的效应逐渐显现。
最显着的例子发生在工造司下属的“重炮坊”。技安署入驻后,对该坊的图纸管理、物料进出、人员交往进行了彻底规范。起初,工匠们怨声载道,觉得束手束脚。但不久后,皇甫嵩的暗桩成功阻止了一起试图收买该坊工匠窃取新型攻城炮平衡机设计的阴谋,人赃并获。此事给所有涉密人员上了生动的一课,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保密并非杞人忧天。渐渐地,严格的规程成为了习惯,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同时,“迷雾计划”也开始初显成效。西凉沙城的秃发浑工坊,根据其获取的“机密情报”,投入大量资源研发一种“高效冷却炮管”,结果因设计思路根本错误,连续发生炸膛,损失惨重,研发进度大大延迟。慕容桀对此暴跳如雷,却不知问题根源。
数月后,林牧之在皇甫嵩和陈烁的陪同下,秘密视察了技安署的核心档案库和监控中心。看到那严密有序的管理体系、详尽的涉密人员档案、以及正在运作的“迷雾计划”控制室,林牧之深感欣慰。他对皇甫嵩说:“嵩卿,此铁幕非为隔绝天地,乃是为我寒川科技之树,筑起一道防风固土的篱笆。有此篱笆,树方能长得更高,更稳。”
皇甫嵩肃然答道:“陛下明鉴。然,铁幕虽固,终是死物。保密之要,首在人心。臣必竭尽全力,使此铁幕,外御虎狼,内安人心。”
《技术保密的铁幕》的落幕,标志着寒川在应对外部觊觎和内部风险的斗争中,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战略升级。它不再仅仅依赖于技术的快速迭代,而是建立了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化的安全防御体系。这道“铁幕”,既是防御之盾,也暗含着寒川科技战略转向更深层的保守与内敛。它确保了寒川的核心优势在短期内难以被撼动,但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因过度保密而导致的创新活力问题,埋下了伏笔。寒川的科技巨轮,在加固了舱室之后,继续向着未知而汹涌的铁血争霸海域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