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与明珠屿之间成功的“磐石级”炮舰技术合作,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其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寒川周边所有势力的权力中心。当明珠屿的新舰下水、硝石供应源源不断流向寒川的消息被各方密探证实后,一种混合着震惊、忌惮与贪婪的情绪,开始在这些势力的决策层中蔓延。寒川不再仅仅是一个需要防范的陆上强邻,其通过“技术输出”来拓展影响力、获取战略资源的新模式,让周边势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同于刀兵相见的战略性压力。
这种压力,很快便从隐性的担忧,化为了显性的、多方向的觊觎与反制行动。寒川凭借科技优势所获得的红利,开始引来源源不断的麻烦。
首先发难的,是东南海上霸主——琉渊城邦。
水师提督高鹏举在得知寒川竟能将舰船技术输出至明珠屿后,勃然大怒。他视海洋为其禁脔,寒川此举无异于将触角伸进了他的后院。更让他警惕的是,寒川的技术输出模式若被广泛效仿,将彻底动摇琉渊依靠技术垄断建立的海上优势。高鹏举在琉渊议事会上力排众议,采取了一套组合拳式的反制策略:
1. 技术对抗:立即加大投入,加速其新一代“飞鱼快舰”的研发,这种战舰设计上强调高速和敏捷,试图在战术层面克制寒川“龙吟”级战舰可能存在的转向相对迟缓的弱点。同时,秘密悬赏招募能工巧匠,试图破解或仿制寒川的火炮技术。
2. 海上封锁升级:加强在寒川与明珠屿之间航道上的巡逻,以“稽查走私”为名,更加苛刻地盘查、甚至无理扣押前往寒川的商船,特别是运送矿产资源的船只,企图掐断寒川的资源补给线。
3. 外交孤立:派使者四处游说,向南海其他岛国渲染“寒川技术威胁论”,声称寒川的技术输出包藏祸心,旨在控制受援国经济命脉,最终实现吞并,试图构建一个针对寒川的隐形同盟。
琉渊的行动,直接而强硬,给寒川的东南海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军事压力和贸易损失。
几乎同时,西北方向的“西凉沙城”也露出了狰狞的獠牙。
西凉沙城控制着连接寒川与西方诸国的重要陆路商道,其城主慕容桀是个精于算计、唯利是图的枭雄。他敏锐地意识到,寒川对技术的重视和其工坊的繁荣,意味着其对特殊原材料的需求将日益增长。他不再满足于收取过境税,而是想直接从寒川的科技红利中分得更大一杯羹。
慕容桀的策略更为阴险和精准:
1. 资源讹诈:他突然宣布,对几种寒川工造司急需的、用于制造精密仪器和特殊合金的稀有金属矿石实行“出口管制”,并大幅提高价格,理由是“保护本国战略资源”。这直接卡住了寒川部分高端制造业的脖子。
2. 技术间谍:暗中派遣或收买商队中的成员,伪装成商人或学徒,试图混入寒川的麒麟工业区,窃取核心工艺图纸或关键设备的秘密。皇甫嵩的情报司陆续破获了几起此类案件,但防不胜防的压力与日俱增。
3. 人才猎取:开出极其优厚的条件,试图引诱寒川格致学院培养出来的年轻工匠或学者叛逃至西凉,哪怕只能带来一些基础的技术知识,对西凉而言也是巨大的进步。
西凉沙城的行动,如同暗处的毒蛇,瞄准的是寒川科技体系的供应链和人才基础,其危害更具隐蔽性和长期性。
而北方的老对手萧铁心部,虽在鹰嘴崖之战后暂时收敛,却也并未闲着。
萧铁心在其谋士的建议下,采取了更为长远的“曲线救国”策略。他利用其与更北方游牧部落的联系,以及部分从中原流亡而来的失意文人,开始系统性地研究、模仿甚至试图逆向工程寒川的武器和工具。他们缴获的“破军铳”残骸、流出的标准化零件,都成了宝贵的研究样本。虽然短期内难以企及寒川的工艺水平,但这种有组织的学习模仿,意味着寒川的科技优势并非高枕无忧,潜在的追赶者正在黑暗中默默积蓄力量。
面对来自三个方向、形式各异的觊觎与反制,寒川朝堂之上,最初产生了一些慌乱和愤怒的情绪。尤其是东南海疆的贸易受阻和西凉的资源讹诈,给国内经济和军工生产带来了直接的困难。部分将领主张对琉渊采取强硬军事行动,打通航道;也有人建议对西凉实施贸易禁运,以示报复。
然而,深谋远虑的林牧之,在听取了皇甫嵩的全面情报分析和王玄策、陈烁等人对经济技术影响的评估后,却异常冷静。他意识到,这种全方位的压力,正是寒川崛起为区域性科技强国所必然要面对的“成长的烦恼”。对手的反应,恰恰证明了寒川“技术外交”路线的正确性和威力。
在御前会议上,林牧之对群臣说道:
“诸公,外间之反应,正在朕意料之中。豺狼虎豹,见肥羊岂有不觊觎之理?我寒川今日,便是那只日渐肥壮的羊!然,我辈非是待宰之羊,而是身披科技甲胄、头角渐丰的麒麟!”
“琉渊之封锁,西凉之讹诈,北狄之模仿,皆因我寒川之‘技’而动。此乃挑战,亦是机遇!它逼迫我寒川,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跑得更快,想得更深,护得更严!”
基于这一判断,林牧之做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部署:
1. 针对琉渊的军事与技术压制:命令郑知远的水师,以“龙吟”舰队为核心,辅以高速侦查舰,组织强有力的武装护航编队,为重要商船队护航,并选择有利时机,在琉渊巡逻队面前进行实战化编队演练,展示绝对武力优势,迫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同时,工造司加速研发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舰炮,保持技术代差。
2. 针对西凉的资源与人才保卫:王玄策牵头,一方面启动紧急备用资源渠道开发计划,在国内加速勘探替代矿源,同时寻求通过海路从其他地区进口;另一方面,对西凉实行精准的反制性贸易制裁,暂停出口西凉急需的某些寒川特产(如优质药材、精制食盐),打经济消耗战。皇甫嵩的情报司和工造司联合,大幅强化技术保密和反间谍措施,在关键工坊实行更严格的准入制度和流程管控。格致学院和各大工坊则加强工匠和学子的爱国教育及待遇保障,稳固人心。
3. 针对北狄的长期战略防范:指示禽滑略和陈烁,工造司的研发必须保持持续的迭代创新,确保主力装备至少领先对手一代以上,让模仿者永远落后。同时,格物院加强对北方地理气候的研究,为未来可能的极端环境作战做准备。
林牧之特别强调:“此三面来风,正好锤炼我寒川科技体系之韧性!要让我之工坊,在资源受限下仍能高效运转;要让我之人才,在诱惑面前坚守气节;要让我之技术,在窥探之下依旧领先!要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升级的动力!”
寒川这台庞大的国家机器,在林牧之的指挥下,高效地运转起来,应对着来自外部的多重挑战。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但也极大地促进了寒川在危机管理、资源调配、技术创新和保密安全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外部势力的觊觎,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考验着寒川这棵科技大树的扎根深度。而寒川的应对,显示出它已并非脆弱的幼苗,而是具备了相当抗风雨能力的参天巨木。这场围绕科技优势的明争暗斗,预示着寒川的“铁血争霸”之路,必将伴随着与各方势力在技术、经济、外交乃至军事领域的复杂博弈。第二卷的故事,就在这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氛围中,预示着更加波澜壮阔的大门即奖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