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对“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强力推行,如同为科技人才的增长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格致学院内项目答辩的蓬勃景象,昭示着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种子已破土萌芽。然而,林牧之与禽滑略等核心决策者深知,人才的个体成长固然重要,但科技创新的真正爆发,往往源于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流。当寒川的科技事业从解决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迈向更深层次的理论探索和系统创新时,一种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隐性壁垒,开始成为制约发展的新瓶颈。
工造总局内,禽滑略为提升蒸汽机效率而苦思冥想,他对锅炉热交换的理解已触及时代认知的极限;与此同时,药石司的华棠,在探究磺胺衍生物稳定性的过程中,正尝试用不同的温度与酸碱环境进行控制实验,积累了大量关于物质反应条件的数据;而在格物院,老学士墨翟带领年轻学者观测星象、绘制地图,对精确测量和数据分析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三方的研究,本可相互启发——禽滑略或需华棠对反应条件的控制经验来优化燃烧,华棠或需墨翟的测量精度来量化药效,墨翟的天文观测亦需更精密的机械支撑。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这些宝贵的知识和思路,如同散落在各处的珍珠,未能串联成璀璨的项链。
一日,禽滑略与华棠在向林牧之汇报工作时,偶然谈及各自遇到的难题。禽滑略抱怨蒸汽压力难以稳定控制,华棠则随口提及她正尝试用某种缓释剂来平稳药效释放速率。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林牧之敏锐地捕捉到其中可能存在的共通原理,他打断二人,问道:“滑略所虑之‘压力骤变’,与华棠所言之‘药效缓释’,其背后,是否皆关乎‘控制变化之速率’?二者之法,可否互通?”
这一问,如闪电划破夜空,令禽滑略与华棠俱是一怔,随即陷入沉思。他们首次意识到,看似迥异的领域,竟在底层逻辑上存在奇妙的联系。这次偶然的交谈,让林牧之下定决心:必须建立一个常态化、制度化的跨领域学术交流机制,打破部门壁垒,主动促成这种智慧的碰撞。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林牧之在随后的小范围会议上对重臣们说道,“我寒川科技,如今已如溪流成河,然若各河段不相通联,终难成浩瀚江海。朕意已决,当举办寒川第一届技术研讨会,邀集工造、药石、格物、乃至农事、矿务等各领域才俊,共聚一堂,汇报成果,切磋疑难,激荡思想!”
此议一出,反响各异。王玄策担忧“群议纷纭,恐泄机密”;一些务实派官员则认为“虚谈误国,不如多造一铳一炮”。但禽滑略、华棠等顶尖学者却深感振奋,极力赞同。林牧之力排众议,定下基调:“交流非为炫耀,乃为攻玉! 适度开放,方能引来活水。此事关乎我寒川创新之源,必行!”
筹备工作由禽滑略和华棠共同主持,地点定于格物园新落成的“论道堂”。为确保研讨会言之有物,禽滑略确定了“以问题为导向,以交流促创新”的原则,要求参会者需提交明确的技术报告或待解难题,而非空泛议论。会议议程分为“成果简报”、“难题共议”和“自由切磋”三个环节。
首届寒川技术研讨会,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如期举行。 论道堂内,济济一堂。与会者不仅有禽滑略、华棠、墨翟等大家,更有工科举出身的年轻技术官员、各工坊崭露头角的大匠、药石司的新锐医师、格致学院的优秀学子,甚至还有几位被特许参加的、有发明创造的民间匠人。气氛庄重而充满期待。
“成果简报”环节,精彩纷呈。
禽滑略首先登台,他并未炫耀蒸汽机的庞大,而是用清晰的图表展示了热效率低下的具体数据,坦诚地提出了“如何提高锅炉热交换效率”和“如何精确控制蒸汽压力”两大核心难题。其务实的态度,为研讨会奠定了基调。
华棠则汇报了磺胺提纯工艺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药物稳定性与人体吸收率之间关系的困惑,希望借鉴其他领域的“控制与测量”方法。
一位年轻匠师展示了其改进的齿轮铣削工具,显着提高了加工精度;一位矿务官员则报告了深井通风遇到的新问题……每一项报告,都聚焦于具体的“点”,却折射出寒川科技前沿的鲜活面貌。
真正的火花,在“难题共议”环节迸发。
当禽滑略再次详细阐述蒸汽压力控制之难时,一位来自药石司、专司药材干燥的年轻药师站了起来,略显紧张但思路清晰地说道:“禽、禽大人,晚辈在控制烘干炉温度时,曾试过在烟道加设一可调节的‘阻风板’,通过改变烟气流量来微调炉温,效果尚可。不知此理,可否用于蒸汽……?”
此言一出,禽滑略眼中精光一闪!他从未想过从烟气流量角度间接控制压力,这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他立即与这位年轻药师深入讨论起来。
紧接着,墨翟在讨论测量精度时,提及他们用于观测星体运行的“游标刻度”原理,希望能找到更精密的加工方法来实现。一位工坊的精密匠人听后,激动地表示他们正在尝试的一种“螺旋测微”技术,或可解决此难题……
会场气氛逐渐热烈,不同领域的专家开始用各自的语言和案例,尝试理解对方的问题,并提出匪夷所思却可能可行的思路。工匠的实践经验与学者的理论推演相互碰撞,药师的精细控制思维与矿工的宏大工程视角相互启发。
林牧之全程静坐于后排,聆听着这场前所未有的思想交锋。 他看到华棠在与一位铁匠讨论金属热处理对药性可能的影响;看到年轻的学子大胆地向资深工匠提问;看到不同领域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又因一个巧妙的点子而击掌赞叹。这不再是上下级的汇报,而是平等的、以真理为唯一导向的探索。
研讨会持续了整整三天。结束时,虽未立即解决所有难题,但成果丰硕:
? 禽滑略团队与药石司建立了联系,计划合作研究热工控制;
? 墨翟的格物院与精密工坊达成了合作加工高精度测量仪器的意向;
? 多位学者工匠对共同关心的材料疲劳、数据记录方法等基础问题,形成了后续研究的小组;
? 更重要的是,一种 “跨学科交流”的意识和 “合作攻关”的氛围被成功营造出来。
在闭幕致辞中,林牧之走上讲台,目光扫过台下仍沉浸在兴奋讨论中的人们,动情地说道:
“三日之会,朕所见,非仅技艺之切磋,更是智慧之燎原!昔日,我等如暗室执烛,各自摸索;今日,众烛齐聚,乃得满室光明!”
“此次研讨会,最大之成果,乃是开启了寒川科技发展的一扇新大门——交流之门,合作之门! 它证明,学问之道,非独径可通;创新之泉,需百溪汇流!”
“朕宣布,此类技术研讨会,将定为常例,每年举办!并鼓励各司、各学院,定期组织小规模、专题性的学术讨论。朕要让我寒川之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寒川的第一场技术研讨会,以其开创性的形式和精神内涵,标志着寒川的科技生态完成了一次重要的升级。它从注重个体培养和部门绩效,迈向了强调集体智慧、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的新阶段。这无声的变革,为寒川科技的未来,注入了最宝贵的活力之源——思想的自由碰撞与智慧的无限连接。在这片日益肥沃的学术土壤上,更伟大的创新种子,正在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