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流离:乱世中的“卧龙”蛰伏
诸葛亮的早年,是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度过的,家族变故与时代动荡,塑造了他沉稳隐忍的性格,也为其后来的谋略格局埋下伏笔。
- 出身与家变:他出身琅琊诸葛氏,是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父亲诸葛珪曾官至泰山郡丞。但诸葛亮8岁时,父亲去世;12岁时,叔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他便与弟弟诸葛均随叔父前往赴任。不久后朝廷改派朱皓替代诸葛玄,诸葛玄无奈之下,带着诸葛亮投奔荆州牧刘表,这一去,便开启了他在荆州的隐居生涯。
- 隆中隐居的“耕读岁月”:诸葛玄去世后(约公元197年),16岁的诸葛亮不愿依附刘表,带着弟弟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搭建草庐,过上了“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生活。但他并非真的“不求闻达”,而是在耕读中积累学识、观察天下:他常自比管仲、乐毅,与颍川的徐庶、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等名士交游,几人时常纵论天下大势,徐庶曾评价“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卧龙”的名号也由此传开;他还精读《孙子兵法》《管子》等典籍,甚至亲自批注兵法,为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理论基础。
- 婚姻背后的“人脉布局”:在隆中的几年,诸葛亮娶了沔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相传黄月英“黄头黑色”,相貌普通,但才华横溢,精通机械制造与兵法谋略——后来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便有黄月英参与改良的说法。更重要的是,黄承彦与刘表是连襟(黄承彦妻子是刘表继室蔡夫人的妹妹),通过这层关系,诸葛亮得以更深入地了解荆州的政治动向,也为他后来接触刘备埋下契机。
二、三顾茅庐:从隐士到“隆中对”定三分
公元207年,刘备在依附刘表期间,因“髀肉复生”而感慨壮志未酬,经徐庶、司马徽(水镜先生)推荐,得知“卧龙”诸葛亮的存在,于是开启了“三顾茅庐”的佳话,这也是诸葛亮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 三顾茅庐的细节:诚意与试探的双向奔赴:刘备第一次拜访时,诸葛亮外出游山,只见到其弟诸葛均;第二次恰逢天降大雪,诸葛亮又被朋友邀走,刘备留下书信,表达求贤之心;直到第三次,诸葛亮才在家中,但正在午睡,刘备便在阶下静静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两人方才促膝长谈。这场会面中,刘备的“礼贤下士”与诸葛亮的“待价而沽”形成呼应——诸葛亮通过两次“避而不见”,试探刘备的诚意与胸怀;刘备则以“三顾”的坚持,证明自己是值得辅佐的明主。
- 《隆中对》:未出茅庐定天下三分:在隆中草庐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提出了奠定蜀汉基业的战略蓝图,这便是着名的《隆中对》:
1. 现状判断:指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明确了刘备不能与曹、孙直接对抗的现实。
2. 战略核心:建议刘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先夺取荆州(刘表之地)作为跳板,再攻占益州(刘璋之地)作为根基,形成“跨荆益”的割据局面。
3. 长远规划:占据荆益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便派一员上将从荆州出兵北伐(指向宛、洛),刘备亲自从益州出兵北伐(指向秦川),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场对话,不仅展现了诸葛亮对天下局势的精准判断,更给迷茫中的刘备指明了方向,此后刘备集团的所有行动,都围绕《隆中对》的战略展开。
三、辅佐刘备:从赤壁之战到建立蜀汉
加入刘备集团后,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等身份,成为刘备的核心谋臣,在关键时刻屡屡破局,助力刘备从“无立锥之地”到建立蜀汉政权。
- 赤壁之战:联吴抗曹的“关键操盘手”: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刘表病逝,其子刘琮投降,刘备被迫南逃,形势危急。此时诸葛亮主动请缨,前往柴桑(今江西九江)劝说孙权联合抗曹——这是他第一次独立承担外交任务,面对孙权麾下“投降派”的质疑,他以“曹操虽强,却有北方未定、不习水战、荆州百姓不服”三大弱点,说服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最终促成孙刘联盟。
战役期间,诸葛亮不仅负责联盟协调,还与周瑜、鲁肃等人制定战术:他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配合周瑜实施“苦肉计”“反间计”,除掉曹操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更在“借东风”的传说背后(实则是他精通天文,预判到冬至时节会有东南风),协助周瑜火攻曹营,最终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夺取荆州南部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这也是《隆中对》“跨荆益”战略的第一步实现。
- 入蜀夺益州:稳定后方的“总调度”:公元211年,益州牧刘璋因惧怕张鲁与曹操,邀请刘备入蜀相助,诸葛亮力劝刘备抓住机会夺取益州。刘备入蜀后,与刘璋反目,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人率军从荆州出发,沿江西进,攻克江州(今重庆)、成都等地,与刘备会师。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诸葛亮不仅负责军事调度,还注重安抚民心:他严明军纪,禁止士兵劫掠百姓;又建议刘备任用益州本地名士(如董和、黄权),缓和外来势力与本土势力的矛盾,为蜀汉在益州的统治打下基础。
- 荆州之争与“隆中对”的裂痕:公元219年,关羽镇守荆州时,因北伐襄樊而被孙权偷袭,最终兵败被杀,荆州丢失。这一事件不仅让刘备痛失爱将,更打破了《隆中对》“跨荆益”的战略基础——诸葛亮曾多次叮嘱关羽“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但关羽骄傲轻敌,与孙权关系破裂,最终导致悲剧。荆州丢失后,诸葛亮虽未公开指责关羽,但此后蜀汉的北伐只能从益州出兵,失去了荆州的战略支点,这也为后来的北伐艰难埋下伏笔。
- 白帝城托孤:从谋臣到“摄政王”: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掌握军政大权)。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伐吴,结果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退至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公元223年,刘备病重,召诸葛亮至白帝城,上演了“托孤”一幕: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则涕泣回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