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继续播放
【历史名相第三位:秦国李斯
李斯:从楚国小吏到秦朝丞相,用权谋与智慧塑造大一统格局的争议政治家
李斯(?-公元前208年),出身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早年为乡中小吏,后拜师荀子学“帝王之术”,最终入秦辅佐嬴政,官至丞相。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贤臣”,而是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的法家实践者——既主导了“废除分封、推行郡县”“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奠定中国大一统基础的举措,也因“焚书坑儒”“与赵高合谋立胡亥”留下千古争议。他的一生,是“才华与野心”“成就与悲剧”的交织,每一步选择都深刻影响了秦朝的兴衰,更塑造了此后两千年中国政治制度的雏形。
一、早年蛰伏:从“厕鼠仓鼠论”到拜师荀子,确立“逐利”的人生底色
李斯的早年经历,充满对“阶层跃迁”的渴望,他的“厕鼠仓鼠论”更是直接暴露了其“环境决定命运、利益驱动选择”的核心价值观。
- 小吏觉醒:“厕鼠与仓鼠”的顿悟
李斯早年在楚国担任“郡小吏”,负责管理粮仓。一次,他看到厕所里的老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而粮仓里的老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这一对比让他突然顿悟:“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人的贤能与否,就像老鼠一样,全看所处的环境)。他意识到,留在楚国当个小吏,永远只能是“厕鼠”,唯有投奔能施展才华的强国,才能成为“仓鼠”。
- 拜师荀子:学“帝王之术”,弃“儒家仁政”
为改变命运,李斯辞去小吏,前往齐国拜师荀子。荀子虽属儒家,却主张“礼法并施”,其思想更偏向“实用的治国术”(后人称“荀学”为法家源头之一)。李斯在荀子门下,重点学习“帝王之术”(如何辅佐君主统一天下、治理国家),而非儒家的“仁义道德”。学成后,他分析各国局势:楚国“虽大,却无进取之心”,齐国“苟安避战”,赵国“内乱不断”,唯有秦国“有并天下之心,且君主贤明,能重用客卿”。于是他果断决定:“西入秦,求功名”,并对荀子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最大的耻辱是卑贱,最大的悲哀是穷困)——这句话直接点明了他“逐利避害”的人生目标。
二、入秦崛起:靠“谏逐客书”立足,成嬴政“统一天下的谋主”
李斯入秦后,凭借精准的政治判断和实用的谋略,从吕不韦门下的“舍人”,一步步成为嬴政倚重的核心谋臣,其关键节点恰是“谏逐客书”与“辅佐统一”两大事件。
- 初入秦:依附吕不韦,得见嬴政
李斯初到秦国时,恰逢秦庄襄王去世,13岁的嬴政继位,大权由丞相吕不韦掌控。李斯通过自荐,成为吕不韦的“舍人”(幕僚),因才华出众,很快被推荐为“郎官”(宫廷侍卫,可接近君主)。一次,李斯借机向嬴政进言:“昔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这番话精准击中嬴政“统一天下”的野心,让他立即被提拔为“长史”(协助君主处理政务的高级官员)。
- 关键转折:“谏逐客书”,保住客卿地位
公元前237年,韩国为阻止秦国攻韩,派水工郑国入秦,以修建“郑国渠”为名消耗秦国国力,事情败露后,秦国宗室大臣借机向嬴政进言:“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各国来秦国的客卿,都是为了本国利益离间秦国,请求全部驱逐)。嬴政采纳建议,下“逐客令”,李斯作为楚国人,也在被驱逐之列。
危急时刻,李斯写下《谏逐客书》,核心论点直击嬴政痛点:
1. 历史论证:秦穆公重用百里奚(虞人)、秦孝公重用商鞅(卫人)、秦惠王重用张仪(魏人)、秦昭王重用范雎(魏人),正是靠“客卿”,秦国才得以强大——“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2. 现实利益:驱逐客卿,会让各国人才“却步不入秦”,还会让秦国的珍宝、美女(如昆山之玉、随侯之珠、郑卫之女)失去来源,最终“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嬴政读罢,立即废除“逐客令”,并提拔李斯为“廷尉”(秦国最高司法官员)——这篇奏疏不仅保住了李斯的仕途,更奠定了秦国“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传统,为后续统一六国储备了关键力量。
- 辅佐统一:定“远交近攻”策略,破六国联盟
成为廷尉后,李斯成为嬴政统一天下的“核心谋臣”,他提出的策略精准高效:
- 分化瓦解:针对六国“合纵抗秦”的联盟,李斯建议“以财物赂诸侯名士,离间其君臣”——比如派谋士携带重金贿赂赵国权臣郭开,让他诋毁名将李牧,最终导致李牧被杀,赵国失去抵抗能力。
- 先易后难:主张先灭韩国(最弱,且地处秦国东出要道),再灭赵、魏、楚、燕,最后灭齐国(最富,且与秦国不接壤,可最后收拾)。
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到公元前221年灭齐,十年间秦国统一天下,李斯的谋略起到了关键作用。统一后,嬴政称“始皇帝”,李斯因功被任命为“丞相”,成为秦朝朝堂的“第一重臣”。
三、丞相生涯:构建大一统制度,也埋下秦朝灭亡隐患
作为秦朝首任丞相,李斯主导了多项“塑造中国历史”的制度设计,这些举措既巩固了统一,也因“过于激进”和“忽视民生”,为秦朝速亡埋下伏笔。
1. 政治制度:废分封、行郡县,确立中央集权框架
- 核心举措:力排众议,推行郡县制
秦朝统一后,朝堂就“如何治理天下”爆发争论:丞相王绾等人主张“分封诸子为王,镇守六国故地”,理由是“天下初定,燕、齐、楚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
李斯坚决反对,提出“郡县制”方案:“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周朝分封诸侯,最终导致诸侯混战;如今统一后设郡县,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才能避免分裂)。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官员由中央任免,俸禄由中央发放——这一制度彻底打破“分封制”的传统,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框架,此后两千年中国封建王朝均沿用这一模式。
2. 文化统一:书同文、车同轨,消除地域隔阂
- 书同文: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极大(如“马”字,各国写法不同),严重阻碍政令传达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