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抚着胡须,从“军事扩张与战略布局”的角度开口:“这范雎的‘远交近攻’,确是厉害。
咱蒙古人打仗,也讲究战略。秦国先打近邻,逐步壮大,如同咱先统一草原各部,再向外扩张。
不过,秦国与咱不同,他们有函谷关天险可守。
而咱蒙古铁骑,靠的是机动性与战斗力。
秦国能让远国坐视不管,咱也能让对手内部分裂。
这战略的关键,在于看清局势,随机应变。
秦国因这一计统一六国,咱蒙古若有合适的谋略,也能打下更广阔的天下。”他眼神中透露出霸气与野心。
众人听了成吉思汗的话,皆被其豪迈气魄所感染,大家继续围绕着这历史上的阳谋与战略,热烈地讨论起来。
康熙微微皱眉,从“战略布局与局势把控”的角度发表看法,语气沉稳且透着睿智:“范雎此计,妙在审时度势。
秦国当时虽强,但六国合纵不可小觑。
远交近攻,先稳住远方之国,再逐步蚕食近邻,实乃良策。
不过,远交之策也需谨慎。
齐国、燕国等国目光短浅,只图眼前之利,却未料到唇亡齿寒之理。
朕当年平三藩,也是先稳住尚可喜,集中力量对付吴三桂。
这与远交近攻同理,要分清主次,把握时机。
秦国能借此策统一六国,可见战略布局之重要。
但也得时刻警惕远交之国,若其突然反目,也会增添变数。
范雎此计虽妙,执行中也需灵活应变,方能万无一失。”
说罢,康熙负手而立,若有所思地望向天幕。
天幕继续播放
【8. 削藩策
- 背景:西汉初期,诸侯王势力膨胀,严重威胁到汉景帝的统治。他们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极大的权力,甚至有谋反的迹象,汉景帝决心采取措施削弱诸侯势力。
- 阳谋设计:大臣晁错向汉景帝提出“削藩策”,建议直接削减诸侯的封地。晁错深知诸侯可能会因此造反,但他认为,诸侯若造反,中央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镇压;若不造反,中央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 无解性:诸侯们若忍耐,接受封地被削减,实力就会不断被削弱;若反抗,就会背负叛名,且中央早已做好平叛准备。无论怎样选择,都难以摆脱对自身不利的局面。
- 结果:“削藩策”引发了“七国之乱”,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国诸侯,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虽然汉景帝在慌乱中腰斩了晁错,但叛军并未停止进攻。不过,汉景帝迅速组织力量进行平叛,仅用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诸侯国势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评论区
「愿得一人心: 在古代有才能的人一般都没有好下场!一旦锋芒毕露就会遭人嫉妒,陷害,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抖音互换: 削藩没错,但是太激进了。而且明显藩王实力大于汉朝。」
「conrad wu: 晁错死了,七国就是叛乱了,师出无名了」
「山水爱路亚: 做得好功劳是皇帝的,不好就做替死鬼」
「顺遂: 所以不是自己的事,就不要干这么绝,做绝了就没好下场。」
「9527: 削藩肯定是汉景帝心里想的,只是不能自己提出,所以只有晁错提出来,毕竟什么事情都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背黑锅」
「林毛毛(高冷女神): 晁错死的一点意义都没有,这一点是我最最最不能接受的事[流泪]晁错和商鞅不一样,商君死商法存大秦兴,而且秦孝公和商鞅一直都是想互依靠的,氏族一直闹,但是一直到秦惠文王的时候才处死商鞅的。可是晁错呢,他什么都没留下,他的死没有解决叛乱,他的政策没有被执行下去,他这一生仿佛就是为了给刘启背锅,谁会记得他呢,没有人。」
秦始皇双手背后,从“制度建设与统一根基”的角度说道:“朕统一六国后,设郡县制,废分封,此乃加强中央集权之根本。
西汉削藩,若能从制度上变革,而非单纯削地,或许能避免叛乱。
郡县制下,官员由中央任免,地方权力归中央,如此藩王势力自然难以坐大。
晁错只看到了眼前的藩王威胁,却未从制度层面解决问题。
制度才是国家稳定的基石,文化融合也需依托于完善的制度。朕之车同轨、书同文,亦是在制度框架下推行。
西汉若能如此,中央集权必能稳固。”他言语间尽显千古一帝的霸气与远见。
汉武帝双手抱臂,从“中央集权与国家稳定”的角度说道:“这削藩策虽引发叛乱,但最终加强了中央集权,实乃必要之举。晁错有远见,可惜手段激进。
朕推行‘推恩令’,让诸侯将封地分给子弟,不费一兵一卒就削弱了诸侯势力,比这削藩策更为高明。”他眼中满是自信与威严。
李世民轻抚剑柄,从“君臣关系与政治智慧”的角度感慨:“晁错一心为君为国,却落得如此下场。
汉景帝慌乱中斩杀晁错,实在是失了君主的决断。
为君者,当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关键时刻不能轻易牺牲忠臣。
朕治理天下,定当与臣子共进退,让天下人知朕之贤明。”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尽显一代明君的风范。
众人听后,皆陷入了沉思,继续探讨着历史阳谋背后的种种智慧与教训。
赵匡胤双手抱臂,从“权力制衡与和平过渡”的角度缓缓开口:“晁错削藩急切,汉景帝应对失措,才致此乱。
朕以为,削藩之策,重在平稳过渡、权力制衡。
朕当年杯酒释兵权,未动刀兵,便收了武将之权,保了朝堂安稳。
削藩亦当如此,不可操之过急,要让藩王心甘情愿交权。
若能以恩威并施之法,许以藩王尊荣富贵,再逐步削弱其权力,或许能避免叛乱。
西汉若能如此,晁错也不必身死,国家也能少些动荡。”
朱元璋冷笑一声,从“皇权稳固与臣子命运”的角度说道:“晁错这是愚忠啊!他以为替君分忧就能保全身家性命,却不知帝王之心难测。
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轻易就将他斩杀,可见在皇权面前,臣子不过是棋子。朕治理天下,对那些威胁皇权的势力绝不手软,但也不会让忠臣白白送死。
这削藩之事,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引发内乱,还会动摇国本。如今看来,还是要恩威并施,让诸侯不敢有二心。”
他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狠厉。
众人听了朱元璋的话,都不禁点头。大家继续围绕着削藩这一历史事件,探讨着其中的利弊与得失。
乾隆微微摇头,从“文化融合与治理策略”的角度缓缓说道:“朕以为削藩一事,除了武力与权谋,还可从文化融合着手。
西汉时若能加强对诸侯封地的文化渗透,使他们认同中央文化,或许削藩不会如此激烈。
朕治理大清,推行满汉一家,促进文化交融,让天下臣民在文化上有归属感,这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削藩并非只是削弱势力,更是要让各方在文化、思想上统一。
秦国统一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这文化上的统一才是关键。
晁错只注重了政治上的削权,却忽略了文化的力量。若能双管齐下,汉景帝也不必如此慌乱斩杀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