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叹了口气:“不过话又说回来,明朝能让后人这么喜欢,肯定有它的过人之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股劲儿,朕欣赏!”
汉武帝刘彻身着红色龙袍,眼神锐利,带着一股舍我其谁的霸气
他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屑,仿佛听到了什么可笑的言论:“朕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将我大汉的旗帜插在了漠北草原!朕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让华夏文明远播四方!”
他顿了顿,声音更加洪亮:“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华夏文化的正统思想!朕的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是真正的天朝上国!
那个明朝?除了守着国门,还做了些什么?他们的皇帝,有的几十年不上朝,有的沉迷木工,比起朕的雄才大略,差远了!”
他冷笑一声:“后世喜欢明朝,不过是因为他们离得近,能看到些残篇断简罢了。若论真正的盛世气象和开拓精神,我大汉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隋文帝杨坚穿着朴素的龙袍,神情沉稳,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
他缓缓开口,目光深邃:“后世有此选择,朕并不意外。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天下分裂三百余年,是朕,结束了这乱世,重新统一了中国。朕创立三省六部制,改革科举,轻徭薄赋,开创了‘开皇之治’,为后来的盛世奠定了根基。
明太祖能推翻元朝,恢复汉人江山,这份功绩,与朕当年结束乱世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后世是从他身上,看到了终结分裂、重归一统的希望吧。”
他顿了顿,补充道:“不过,要说制度的开创性,我大隋的贡献,恐怕还要更胜一筹。”
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椅子上,手中把玩着一枚玉扳指,脸上带着一丝复杂的表情,似笑非笑。
他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惋惜:“明朝的确有其可取之处,比如‘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骨气,比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要说最喜欢……”
他摇了摇头:“或许,是因为明朝离他们更近,留下的故事和传奇更多吧。毕竟,比起史书上的铅字,人们总是更容易记住那些鲜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故事。”
武则天一身凤袍,气场全开,眼神锐利,语气带着一丝不屑和霸气
她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极具穿透力:“朕,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朕在位期间,打击门阀,发展科举,重视农业,轻徭薄赋,让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你们一个个争来斗去,不就是为了那把龙椅?朕一个女子,照样坐得稳,照样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明朝?除了几个有骨气的皇帝,后期是什么样子?宦官专权,党同伐异,民不聊生。就这,也配让后人最喜欢?真是可笑。”
唐玄宗李隆基
“唉……”
他先发出一声长叹,眼神中闪过一丝追忆:“想当年,朕开创‘开元盛世’,大唐国力达到顶峰,万邦来朝,何等辉煌!那时的长安,是世界的中心,文化、经济、科技,无一不是天下第一。”
他的语气转为落寞:“可惜,一场安史之乱,毁了这一切。或许,后世觉得唐朝太过辉煌而短暂,就像一场盛大的烟花,虽然绚烂,却转瞬即逝。
而明朝,虽然也有起伏,但它毕竟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延续了近三百年,给了后人更多的情感寄托和想象空间。他们喜欢的,可能不是明朝有多完美,而是那份‘最后的汉人江山’的情怀吧。”
宋太祖赵匡胤一身戎装,气质沉稳,语气中带着军人的干脆和政治家的考量:“哈哈,看来后世的朋友们,对‘骨气’这两个字看得很重啊。”
他爽朗一笑,接着说道:“我大宋,虽然在军事上不如汉唐那般开疆拓土,但在经济、文化、科技上,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清明上河图里的繁华,交子的出现,宋词的魅力,哪个不是我大宋的骄傲?”
他话锋一转,带着一丝无奈:“我们重文轻武,是为了避免五代十国那样的乱世重演,给百姓一个安稳的生活。可惜,后世只记住了我们的‘积贫积弱’,却忘了我们创造的辉煌文明。
明朝能得此偏爱,或许正是因为它弥补了我大宋在军事上的遗憾,用‘天子守国门’的方式,满足了后人对王朝‘硬气’的期待吧。”
元世祖忽必烈端着一碗马奶酒,表情有些复杂,语气带着一丝草原君主的豁达:“汉人喜欢汉人建立的王朝,这很正常嘛。”
他喝了一口酒,继续说道:“我大元虽然是蒙古人建立的,但我在位时,可是极力推行汉法,任用汉臣,建立了行省制度,这才有了‘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辽阔疆域。”
他指了指脚下,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这北京城,也是我定都并大规模营建的,没有我打下的基础,朱棣那个小子哪有北京城可迁?后世喜欢明朝,不过是因为他们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罢了,这其中的情感,朕懂。”
明太祖朱元璋一拍龙椅扶手,眼睛瞪得像铜铃,语气里全是难以置信的狂喜
“什么?!后世最喜欢的是我大明?!”
他猛地站起来,来回踱步,粗糙的手用力搓着:“好!好一个后世!总算有眼不识泰山……啊不,是有眼识泰山!”
他指着殿外,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朕,起于淮右布衣,手提三尺剑,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亲手把蒙古人赶回漠北,让汉人重掌乾坤!朕废丞相,设三司,严惩贪官,剥皮实草,就是要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
他突然压低声音,凑近了些,像是分享什么天大的秘密:“他们是不是也觉得,朕的锦衣卫和东西厂,特别有威慑力?能让那些贪官污吏、乱臣贼子闻风丧胆?朕就知道,朕的苦心,后人终会明白!”
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抚着下巴上的短须,嘴角勾起一抹了然的微笑,眼神锐利
语气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后世有此眼光,并不奇怪。父皇打下了江山,而朕,是真正将大明的国威推向了顶峰。”
他伸出手指,一一列举:“朕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这是何等气魄!朕派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扬我大明国威于四海,那船队的规模,那赏赐的丰厚,哪个朝代能比?”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文人的得意:“还有《永乐大典》,朕倾全国之力编纂,古今图书,包罗万象,这才是盛世的文化气度!他们喜欢明朝,是喜欢这份骨子里的硬气和这份海纳百川的自信!”
清圣祖康熙穿着一身常服,显得十分随和,但眼神深邃,语气平静却有力:“朕倒是觉得,这没什么好奇怪的。
明太祖驱逐元虏,恢复汉人江山,这份功绩,值得后人敬仰。明成祖迁都北京,派遣郑和下西洋,也展现了大国气象。”
他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自信:“不过,要说综合国力和长治久安,我大清的‘康乾盛世’,怕是不输于任何朝代。朕在位六十一年,平三藩,收台湾,亲征噶尔丹,奠定了大清的疆域。朕也编纂《康熙字典》,弘扬文化。”
他微微一笑:“后世喜欢明朝,或许是因为它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让他们多了一份亲切感和认同感吧。但历史自有公论,我大清的功绩,也终将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