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晚年余晖:督办海防与病逝(1881-1885)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的仕途进入晚年阶段,虽年近七旬,仍活跃在军政一线:
- 督办南洋海防:1881年,左宗棠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督办南洋海防,整顿长江水师,扩建福州船政局,推动江南制造总局的技术革新,继续践行洋务主张;
- 参与抗法战争: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他抵达福州后,加强湾湾、福建沿海的防御,派王德榜组建“恪靖定边军”赴广西前线,配合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1885年),扭转了中法战争的战局。
- 病逝与生后评价:1885年7月,因积劳成疾,左宗棠在福州病逝,享年74岁。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将其灵位入祀太庙(清代文臣的最高荣誉之一)。临终前,他仍心系国事,在遗折中写道:“此次越南和战,实华夏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不能瞑目。”
六、人物特质与历史影响
左宗棠的一生,始终贯穿着“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和“家国为重”的担当:他虽未中进士,却凭借实学立足;虽身处晚清腐朽政局,却以强硬态度抵御外侮、维护领土;其“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的壮举,成为晚清黑暗中的一抹亮色。
- 历史功绩核心:收复新疆(面积约166万平方公里,占华夏国土面积的1\/6)是其最核心的功绩,直接避免了华夏西北领土的分裂,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领土遗产;
- 争议与评价:作为晚清官员,他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廷统治),这是其历史局限性;但从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利益角度,他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的功绩,被后世公认为“功在千秋”——连曾国藩都评价他“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
时至今日,左宗棠仍是华夏历史上“维护国家统一”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其“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自勉联,也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精神坐标。】
评论区
「守仁: 左宗棠既是个猛人,又是个奇人。身无半点功名却能叫两任巡抚俯首帖耳,庙堂震惊,名动天下[赞]」
「见见: 慈禧太后唯一做对做好的一件大事就是:同意左宗棠收复新疆,虽然没有提供应有的财力支持,但是也没有听信其他反对者。」
「苏离陌: 铮铮铁骨大将军,不让寸土第一人!」
「六六六: 左宗棠的祠堂在我们塔城,我们这里有一条路,就叫左公路[微笑]」
「天空蓝: 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赞][赞][赞]」
「第二次呼吸: 左公69岁抬棺出征,连军费都是自己凑的」
「@: 没有左公,现在哪里有属于中国的异域风情[比心]」
秦始皇嬴政重“疆域一统、铁腕治边”:“朕扫六国、定百越、逐匈奴,唯以‘天下归一、边疆无扰’为根本。左宗棠在西域(新疆)遭外敌侵占时,敢力排众议请战,率师千里出征,更抬棺明志——此等‘守土必争、死战不退’的狠劲,合朕心意!昔年朕派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固边,为的就是‘疆域一旦入秦,便不可失’;左宗棠收复新疆、奏请设省,亦是‘守土护疆、永绝分裂’之举,与朕‘书同文、车同轨’固一统的思路相通。
若其在秦,朕必授他‘大将军’之职,让他统兵镇西北,既平乱寇,更立秦法于边地——凡敢分裂疆土者,皆以秦律严惩;凡愿归附大秦者,皆与内地同享耕织之利。他筹粮筹饷、精简军队的务实手段,比那些空谈‘德化’的腐儒有用百倍。唯一可惜,他身处的王朝(清朝)国力已衰,若在大秦,朕必倾全国之力助他,不仅收复西域,更能拓土千里,让外夷永不敢窥伺我华夏疆土!”
汉高祖刘邦尚“任人唯贤、务实安邦”:“朕起于布衣,斩白蛇、灭项羽、定天下,最看重‘能做事、不搞虚招’的臣子——萧何能筹粮、韩信能打仗、张良能谋策,这才成就了大汉。左宗棠这小子,虽没中过进士,却比那些‘只会之乎者也’的儒生强百倍,是个‘能扛事的实在人’!
他在湖南当幕僚时,能把粮饷、乡勇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湖南成了抗太平军的‘大后方’,这是‘萧何之才’;他率楚军平浙江、复新疆,打仗有章法、不蛮干,这是‘韩信之勇’;他力主‘塞防与海防并重’,劝朝廷别丢了新疆,这是‘张良之谋’——朕当年若有这等‘一人兼三能’的臣子,何愁英布、彭越叛乱不平?
若左宗棠在汉初,朕必像用韩信般用他:给他兵权,让他去打匈奴、镇西域,打完了不夺他的功,还给他封爵、赏地;他想办船政局、建学堂,朕也给他人、给银子,只要能让大汉强、百姓安,朕就信他、用他。不过,朕也会像防韩信般防他——给他兵权,但派心腹监军;给他封地,但不给他治民权,免得他‘功高盖主’。治国就是这样,既要用能臣,也要防能臣,方能保大汉安稳!”
汉武帝刘彻尚“拓土扬威、强兵固边”:“朕北击匈奴、通西域、置河西四郡,所求不过‘大汉天威远播,疆土寸土不失’。左宗棠收复新疆,恰如当年朕派卫青、霍去病扫漠北——面对外夷(阿古柏、沙俄)侵我疆土,敢不避艰险、领兵出征,此乃‘勇’;制定‘缓进急战、先北后南’之策,筹粮数百万斤、借饷以充军需,此乃‘谋’;收复后奏请设省、推行内地治理之法,此乃‘远虑’,颇有当年张骞通西域、郑吉屯西域的遗风。
朕最欣赏他‘塞防与海防并重’的见识——昔年朕既重北方边患,也通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深知‘边疆无一处可弃’。若左宗棠在汉,朕必让他与霍光共掌边事,一边率师镇西域,仿‘轮台屯田’之法,让士兵与百姓共耕边地,以粮养兵;一边整饬军备,仿‘楼船军’建水师,兼顾海防。他创办船政局、建学堂的举动,与朕派工官造兵器、设太学育人才的思路相合——治国需能臣,更需‘敢战、善谋、能守’的全才,左宗棠当得此评!”
唐太宗李世民崇“纳谏任贤、怀柔治边”:“朕以‘贞观之治’安天下,既重‘内修德政’,也重‘外抚四夷’——昔年朕派李靖平突厥、侯君集收高昌,后设安西都护府统辖西域,为的是‘疆土稳固,万邦来朝’。左宗棠收复新疆,其‘守土护民’之心可嘉,但若论治边之策,尚有可商之处。
他抬棺出征、以武力收复疆土,是‘刚’;但收复后若能仿朕‘羁縻政策’,对当地各族百姓‘顺其习俗、轻徭薄赋’,而非急于推行内地行省制,或能更快安定民心——昔年朕对待突厥降众,不杀不迁,反封其首领为都督,让他们自治其地,终换得‘天可汗’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