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是‘致远’舰管带,舰在,某就在;舰亡,某岂能独活?这不是‘殉国’,是某身为海军将领的本分——就像当年在福州船政学堂学的‘驾驶之责,在护海疆’,就像接‘致远’舰时对李鸿章说的‘必以死卫我大清海权’。某的这点事,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何谈‘追捧’?”
他指着天幕中纪念馆里“致远”舰的模型:“某遗憾的,从不是自己没能活下来,而是‘致远’没能撞沉‘吉野’,没能护住北洋水师的兄弟;是我大清的水师,明明有‘定远’‘镇远’这样的铁甲舰,却因为朝廷挪用军饷、官员贪腐、指挥不一,最终败在倭寇手里;是那年之后,湾湾被割让,胶州湾被占,我华夏的海疆,成了外夷想来就来的地方。后世若真记着某,就别只记着‘邓世昌殉国’这五个字,更要记着黄海海战为何会败,记着‘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这比给某立多少碑都管用。”
得知新华夏海军拥有航母、驱逐舰,“世昌舰”以他的名字命名,巡航在曾被外夷侵扰的海域时,这位一生困于晚清海防薄弱的将领,眼眶泛红,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真的?我华夏如今有了自己的强舰?再也没有外夷敢驾着船来我家门口耀武扬威了?”
他反复打量那些现代化的装备,仿佛能听见舰艏劈开海浪的声音:“某当年在欧洲接‘致远’舰时,曾登上英国的铁甲舰,心里既羡慕又憋屈——什么时候我大清也能有这样的船?如今见你们有了比那时候强百倍的舰,有了能守护万里海疆的水师,某这颗在黄海沉了百年的心,总算能放下了。
如今见你们不仅守住了海疆,还能从海上走向更远的地方,某死而无憾。只是某要嘱咐一句:海军的强大,从不是为了欺负别人,是为了不让别人欺负我们——就像某当年想护住‘致远’,不是为了打赢倭寇,是为了让我大清的百姓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你们要记住,每一艘战舰,每一位水兵,肩上扛的都是‘保家卫国’的责任,这责任,比天还重。”
看到后世对他个人的追捧,他提及那些与他一同沉入黄海的“致远”舰官兵,语气里满是敬重与缅怀:“某不过是‘致远’舰的管带,真正该被记着的,是那些跟着某一起冲锋的兄弟。有刚从船政学堂毕业的年轻水兵,才二十岁,临死前还在给火炮装弹;有跟着某多年的老水手,会修舰船的每一个零件,最后却被鱼雷炸得尸骨无存;还有炊事员,在舰体倾斜时,还想着把热饭送到甲板上——他们都是为了护海疆而死,某不过是比他们多了个‘管带’的名头,凭什么只记着某?
某希望后世来这里的人,不只知道邓世昌,还知道张三、李四、王五这些普通水兵的名字。他们没有留下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命守住了‘致远’,守住了军人的气节。还有‘经远’舰的林永升、‘超勇’舰的黄建勋,他们都是北洋水师的好将领,都是为了国家而死——若要追念,就该追念所有为华夏海疆殉国的英烈,他们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他望着无垠的大海,说出一番跨越百年的期许:“某生于晚清,见惯了国家积弱、外夷入侵的苦,所以才明白‘家国’二字有多重要。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的家,若国不强,家就不安;若海疆不宁,百姓就难有太平日子。某当年的选择,不过是践行了‘家国一体’的信仰——为了国,某可以死;为了家,某的兄弟们可以死。
你们生在一个强大的国家,不用再像某当年那样,靠‘撞舰’来报国,这是你们的幸运。但幸运不是用来挥霍的,是用来传承的——传承‘家国’的信仰,传承‘自强’的精神。你们或许不用上战场,但可以在学堂里好好读书,为国家做学问;可以在工厂里好好干活,为国家造强舰;可以在岗位上好好做事,为国家谋发展。只要每个人都把‘家国’放在心里,都想着为国家出一份力,我华夏就永远不会落后,永远不会被外夷欺负。”
说罢,他朝着黄海的方向深深一揖,仿佛在与“致远”舰的兄弟们隔空对话:“兄弟们,看到了吗?如今的华夏,海疆万里无虞,百姓安居乐业,我们当年的牺牲,值了!”
天幕继续播放
【历史十大民族英雄第九位:林则徐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禁烟先驱与务实改革者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等,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他是清代中期着名政治家、思想家、民族英雄,以主持“虎门销烟”名垂青史,更以“睁眼看世界”的先驱姿态,成为近代华夏探索救国之路的重要奠基人。其一生贯穿清代嘉庆、道光两朝,既坚守传统士大夫的“经世致用”理想,又突破时代局限,在禁烟、海防、吏治、水利等领域留下深刻印记。
一、早年经历:科举入仕,奠定“经世”根基
林则徐出身于福建侯官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宾日是私塾先生,母亲陈帙靠做针线活补贴家用。虽家境清苦,但家人始终重视教育,林则徐4岁便随父入私塾启蒙,12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26岁(1811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从此踏入仕途。
早年的求学经历,让他既打下扎实的传统儒学功底,又受福建地区“经世致用”学风影响——不空谈义理,更关注民生实务。在翰林院任职期间,他利用闲暇研读《大清会典》《河工方略》等实用典籍,还曾随恩师张师诚处理地方政务,学习断案、治水、赈灾等实务,为日后主持地方要政积累了经验。
二、地方治政:务实为民,素有“林青天”之称
从1814年外放浙江杭嘉湖道开始,林则徐在地方任职近20年,历任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湖广总督等职,每到一处都以“务实”“亲民”着称,留下诸多政绩。
1. 整肃吏治,平反冤狱
任江苏按察使时,他发现当地官场积弊严重,冤假错案频发,遂提出“清讼案、整吏治”,亲自阅卷审案,短短数月便平反多起冤案,百姓称其“林青天”。他还制定《查核银钱款项章程》,规范地方财政收支,打击官员贪腐,扭转了当地官场风气。
2. 治水赈灾,心系民生
清代中期黄河、淮河水患频繁,林则徐多次主持治水工程。1825年,他任江苏布政使时,恰逢江苏大水,农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他一方面组织赈灾,开设粥厂救济灾民;另一方面亲自勘察河道,提出“疏浚河道与加固堤坝并举”的方案,带领百姓修复河堤,疏通淤塞的浏河、白茆河,保障了下游数县的农业生产。1831年任河东河道总督期间,他更是徒步勘察黄河沿岸,对河工制度进行改革,严惩虚报工程款的官员,推动黄河治理效率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