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南京下了一场连绵的冷雨,气温骤降。出租屋的窗户密封不好,冷风夹着湿气丝丝往里钻。周五晚上,何世清结束一天的家教,冒雨赶回小屋时,头发和外套都湿透了。她没太在意,用干毛巾擦了擦,和苏苗苗一起吃了简单的晚饭,就继续熬夜准备一个重要的设计图纸。
到了后半夜,何世清开始觉得头晕乏力,喉咙干痛。她以为是太累了,硬撑着画完最后几笔,才轻手轻脚地上床休息。第二天早上,苏苗苗先醒来,发现身边的何世清浑身滚烫,脸颊泛着不正常的红晕,呼吸急促。她心里一惊,伸手探了探何世清的额头,烫得吓人。
清清姐姐!你发烧了!苏苗苗的声音带着哭腔和慌乱。何世清勉强睁开眼,想安慰她自己没事,却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那一整天,苏苗苗像变了个人。她强迫自己镇定下来,翻出小药箱,找到退烧药,仔细看了说明书,扶着何世清坐起来,喂她吃药喝水。她用冷水浸湿毛巾,拧得半干,一遍遍敷在何世清的额头上。每隔半小时,她就给何世清量一次体温,看着体温计上居高不下的数字,急得直掉眼泪,却又赶紧擦掉,怕被何世清看见。 雨一直下,小屋又冷又潮。苏苗苗想起小时候自己发烧,母亲总是给她煮一碗热乎乎的姜丝红糖水。她翻出前几天买的姜和红糖,在公共厨房里,凭着模糊的记忆,手忙脚乱地切姜(差点切到手),煮水。水开了,她小心翼翼地端着一碗滚烫的姜糖水走到床边,轻声唤道:清清姐姐,喝点这个,发了汗就好了。
她笨拙地舀起一勺,放在嘴边轻轻吹凉,再送到何世清唇边。 何世清昏昏沉沉中,感受到唇边温热的触感和姜糖水辛辣的甜味,勉强咽了几口。她看着苏苗苗红肿的眼睛、焦急的神情,和那双因为反复用冷水而冻得通红的手,心里又酸又暖。这个一直被她小心翼翼护在身后的女孩,在她最脆弱的时候,展现出了惊人的坚韧和细致。那一刻,她们之间的依赖,不再是单向的。
一个周六上午,天气晴好。何世清原本计划去带家教,但学生临时有事取消了。她想着苏苗苗最近为了古代汉语的课程愁眉不展,便决定去附近的旧书市逛逛,看能不能淘到一些有用的参考书或闲书给她解闷。
旧书市规模不大,书摊杂乱,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特有的霉味和阳光的味道。何世清在一个角落的书摊前蹲了下来,耐心地在一堆泛黄破损的旧书里翻找。突然,她的目光被一本封面残破、书脊却依然坚固的《说文解字注》吸引。她心里一动,轻轻拿起,拍了拍上面的灰尘,翻开内页。虽然纸张泛黄,但字迹清晰,更重要的是,书页的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颜色的蝇头小楷批注,笔迹清秀工整,见解独到,显然是位潜心学问的前人所留。这比一本全新的书更有价值! 何世清强压住内心的激动,不动声色地向摊主问了价。摊主见是本破旧的专业书,随意报了个极低的价格。何世清立刻付了钱,像捡到宝贝一样把书紧紧抱在怀里。 下午苏苗苗过来时,何世清神秘地拿出用旧报纸包好的书,递给她:喏,路过书摊,看着可能有点用,随便买的。
苏苗苗疑惑地拆开报纸,看到书名和编者时,眼睛一下子亮了。等她翻开书,看到里面详尽的批注,更是惊喜得叫出声来:天啊!清清姐姐!这是哪个版本的?还有这么多批注!这……这太珍贵了! 她如获至宝,立刻坐在书桌前津津有味地翻看起来,连晚饭都忘了吃。
何世清在一旁看着苏苗苗专注的侧脸和发光的眼睛,心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满足感。她并没有告诉苏苗苗,为了找这本随便买的书,她在杂乱的书摊前蹲了将近一个小时,腿上被蚊子咬了好几个包。她也不需要说。因为苏苗苗摩挲着那本旧书,抬头看她时,眼里的光已经说明了一切——她懂得这份背后的用心。这种无需言说的懂得,是她们之间最珍贵的默契。
当然,清贫的日子总有窘迫的时刻。南京的冬天来得迅速而阴沉,没有暖气的房间像一个冰窖。她们买不起电暖气,晚上睡觉,即使盖着厚厚的被子,也常常被冻醒。后来,她们想出了办法:睡觉前烧一壶开水,灌进两个旧的玻璃输液瓶里,用旧毛巾包好,一人一个塞进被窝脚底。然后快速地脱掉外衣,钻进冰凉的被窝,蜷缩着,互相靠着汲取体温,脚底贴着那一点微弱却持续的热源,听着窗外呼啸的北风,慢慢地,身体才暖和过来,得以安睡。
经济上更是捉襟见肘。何世清的兼职收入要支付房租、两人的生活费,还要为未来积蓄,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她们很少在外面吃饭,菜市场收摊前去买打折的蔬菜是常事。有一次,苏苗苗看中一本很想买的专业参考书,价格不菲,她在书店摩挲了很久,最后还是放下了。何世清看在眼里,没说什么,第二天却悄悄多接了一份家教,熬了几个夜备课,周末回来,把包着书皮的新书递到苏苗苗手上。苏苗苗红着眼圈埋怨她不该这么辛苦,何世清只是揉揉她的头发,笑着说:没事,你喜欢就好。
在这个方寸之地的里,她们也经历了情感的磨合与更深层的交融。何世清不会过多追问,只是默默地陪在她身边,递上纸巾,或者轻轻抱住她,让她在自己怀里哭个够。等情绪平复,再温言开解。何世清自己也有被繁重课业和生计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她会变得沉默,眉头紧锁。
苏苗苗则会泡一杯热茶放在她手边,或者什么都不说,只是坐在她身边,安静地看书,用无声的陪伴告诉她:你不是一个人。 在这间小小的出租屋里,她们共享着最琐碎也最真实的日常:
周末清晨,谁先醒来谁就去买豆浆油条;
一起趴在床上对账,计算着下一周的开销;
为一道数学题或一个文学观点争论得面红耳赤,转眼又和好如初;
生病时,另一个人彻夜不眠的悉心照料;
取得一点点小成绩时,发自内心的为对方高兴的击掌庆祝……这点点滴滴,如同细密的针脚,将她们的生命更紧密地缝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