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发现成为了转折点。何世清立刻整理资料,制作了详细的说明报告,提交给甲方和施工方。在第二次会议上,她拿出原始档案和自己的验算数据,有理有据地证明了设计的合理性。甲方和施工方看完资料后,都认可了她的设计,施工也得以顺利进行。
项目完工那天,古镇重新对外开放。举行开园仪式时,张总特意找到了何世清,拍着她的肩膀说:“年轻人,你让我看到了新一代设计师的担当。这个项目做得非常好,古镇恢复了往日的风貌,游客反响也很好。以后我们还有很多合作的机会。”
何世清笑着点点头,看着眼前热闹的古镇,心里满是成就感。游客们在古街上漫步,欣赏着古色古香的建筑,品尝着当地的特色小吃,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欢声笑语回荡在古镇的上空。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用自己的设计,让这座古老的古镇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初冬的第一场细雨降临南京时,“清源工作室”在业内已小有名气。何世清开始能挑项目,她坚持每个方案都要实地考察,这个习惯来自云南之行的感悟。在云南云岭村调研时,她发现只有亲身走进村落,和村民交流,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设计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方案。
苏苗苗常陪她出差,每次考察,何世清负责测量数据、绘制草图,苏苗苗则拿着笔记本,记录下当地的人文故事、民俗风情。比如在某个古村落考察时,苏苗苗会和村里的老人聊天,听他们讲述村落的历史传说、传统习俗,还会记录下村民们的生活需求和期望。这些细节后来都成为设计方案中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有一次,她们去一个偏远的山村考察,村里交通不便,道路崎岖。她们早上六点就从南京出发,坐了三个小时的火车,又转了两个小时的汽车,最后还步行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村里。村里的条件很艰苦,晚上只能住在村民家里,没有暖气,被子也很薄。苏苗苗冻得瑟瑟发抖,却依然坚持记录资料,还帮着村民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考察结束后,何世清根据调研数据和苏苗苗记录的人文故事,设计了一套乡村振兴方案。方案里,不仅包含了基础设施改造、产业发展规划,还融入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元素。比如在设计村民活动中心时,她结合了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还在活动中心里设置了民俗文化展示区,展示村里的老物件、传统手工艺品和历史照片。这个方案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一致认可,项目实施后,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工作室接到的第五个项目是个生态农场规划。客户是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希望打造一个集农业生产、休闲观光、亲子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场。何世清和苏苗苗一起去农场实地考察,农场位于南京郊区,占地面积很大,有大片的农田、林地和鱼塘。
经过多次沟通和修改,何世清终于完成了设计方案。签约那天,客户对方案非常满意,当场支付了第一笔项目款。回到工作室后,何世清把项目款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推到苏苗苗面前:“苗苗,天冷了,给你买件新羽绒服。”
苏苗苗笑着收下,眼睛弯成了月牙:“那我可要挑件最暖和的。”可转身她就去了数码城,花了大半笔钱买了台恒温暖桌垫。当晚何世清加班画图时,苏苗苗悄悄把暖桌垫铺在她桌下,通上电后才轻声说:“你每次画图都坐好几个小时,手脚总冰凉,这个能一直保温,调到你最舒服的温度。”
何世清摸着桌下温热的垫子,指尖的寒意渐渐散去,心里暖得发烫。她抬头看向苏苗苗,对方正趴在对面桌前校对新稿,台灯的光在她发顶镀上一层柔光。从创业初期苏苗苗把版税信封拍在她桌上,到后来熬夜查古籍档案,再到如今这些细碎的关怀,支撑她走下去的从来都不只是梦想,还有这份沉甸甸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