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儿,陈哥!有发现!”对讲机里传来外勤队员压抑着激动的声音。
老李和陈默立刻驱车赶往现场。
那是一片巨大的、被锈蚀和荒草吞噬的工业废墟。高大的反应罐如同死去的巨人,红白相间的涂装斑驳脱落,但依旧能辨认出原有的颜色。他们在一个曾经是配料车间的大型厂房里,看到了那把椅子。
老式的木质靠背椅,与照片上一模一样,孤零零地立在厂房中央的空地上。
椅子上,空无一物。
那个绳结,不见了。
“我们赶到时就是这样,”先期抵达的刑警汇报,“已经封锁了现场,正在勘查。”
陈默走到椅子前,蹲下身。椅子上积着一层薄灰,但在椅面中央,有一个清晰的、没有灰尘的印痕,正好是一个绳结的形状。印痕很新。
对方来过了。在他们赶到之前,取走了绳结。
是警告?是戏弄?还是……仅仅完成了某种“展示”仪式?
技术队对椅子及周围进行了地毯式搜索。在椅子腿一个不起眼的裂缝里,发现了一小段被勾住的、极细微的深蓝色尼龙纤维。与照片上绳结的材质颜色一致。
同时,在距离椅子约五米远的一堆废弃零件后面,发现了一个新鲜的烟头。不是常见的牌子,是一种味道很冲的廉价卷烟。
“对方很谨慎,戴了手套,没留下脚印,但这烟头……”痕检员小心地将烟头放入证物袋,“可能是他放松警惕时留下的。”
烟头上的唾液dNA检测需要时间。
而市局这边,笔迹鉴定和数据分析也有了突破性进展。
那几处铅笔标注,确认与沈兵笔迹不同,属于一个未知的“第二人”。而数据挖掘显示,沈兵的某个加密文件夹,在过去两年内,曾被一个未经授权的Ip地址多次访问,访问时间多在深夜。追踪这个Ip,发现它使用了复杂的跳板服务器,最终指向的是……本市几家提供免费wi-Fi的大型公共图书馆和网吧。
一个隐藏的学生。一个利用公共网络资源,偷偷学习沈兵“知识”的人。
现在,这个学生,似乎不再满足于隐藏,他开始走到台前,用他自己的方式,打出了第一个“绳结”。
陈默看着证物袋里那截短短的深蓝色纤维,和远处技术队正在处理的烟头。
沈兵的影子还没有散去,新的迷雾已经升起。
这个未知的“学生”,他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出现?是为了完成沈兵未尽的“事业”?还是有着他自己独特的目的?
他拿起电话,打给档案室。
“帮我调阅所有沈兵经手过的,或者他可能接触到的,涉及‘绳结’、‘悬挂’、‘伪造现场’的旧案卷宗,尤其是……悬案。”
他知道,这不再是结束,而是另一场更加不可预测的追逐的开始。阴影之下,新的学徒已经就位,而他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废弃化工厂的发现,像一根针,刺破了紧绷的空气,却也让弥漫的迷雾更加浓重。对方提前一步取走了绳结,只留下一个清晰的印痕和一个可能的dNA样本。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挑衅,宣告着他了解警方的行动节奏,并且游刃有余。
烟头的dNA检测和数据库比对需要时间,这是急不来的。而那个隐藏在公共网络后的Ip,如同滑溜的泥鳅,追查下去困难重重。
陈默将重心放在了档案室。他需要理解沈兵,以及这个可能的“学生”其行为的内在逻辑。如果他们视自己为“秩序清理者”或“真相矫正者”,那么他们的目标选择绝非随机。绳结,是他们标志,也是他们的“工具”。
他和林薇、张辰等人泡在档案室里,灰尘在从高窗射入的光柱中飞舞。他们调阅了沈兵在职期间所有他能接触到的悬案、疑案,特别是那些涉及绳结、勒杀、悬挂或现场存在矛盾、最终未能圆满结案的卷宗。
卷宗堆积如山,散发着纸张陈旧的气味和往昔悲剧的沉重。
几天几夜的翻阅,眼睛布满血丝,咖啡杯在桌上排成了列。终于,林薇发出了一声短促的吸气声。
“陈哥,你看这个!”
她抽出的是一份十五年前的卷宗,编号模糊,案件名称是“纺织厂女工自杀疑案”。一名年轻女工被发现在工厂废弃的仓库里上吊身亡,现场初步判断为自杀。但当时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法医——正是沈兵——在尸检报告中提出了异议,认为死者颈部索沟的生活反应存在疑点,可能系死后悬尸。然而,由于缺乏其他有力证据,加上工厂方面施压希望尽快平息事端,最终案件还是以自杀结案。
卷宗里附带着几张黑白现场照片。其中一张,拍到了房梁上悬挂绳索的位置,那个绳结的特写——虽然模糊,但结构与沈兵后来使用的“完美绳结”雏形,有着惊人的相似!
而在卷宗的最后,有一份当时办案人员的简单名单。名单里,有一个名字被用红笔,狠狠地划掉了一半。那个名字是……当时负责现场勘查的派出所副所长,刘雄。
“刘雄……”老李看着这个名字,眉头紧锁,“这名字有点耳熟。”
张辰立刻在内部系统里查询。“刘雄,十五年前是城东分局下属派出所的副所长,在‘纺织厂女工案’后第三年,因违规操作被调离一线,去了后勤部门,五年前……病退了。”
“查他现在的住址、近况!”陈默立刻道。沈兵笔记里那些被红笔标注的名字,那些他认为是“瑕疵”、“玷污者”的人,刘雄很可能就是其中一个!而这个旧案中的绳结,或许就是沈兵“技艺”的起点,也是他执念的源头之一。
几乎同时,技术队那边传来了关于烟头dNA的初步消息——未能在现有前科人员数据库中找到匹配对象!这意味着,这个“学生”很可能没有犯罪记录。
但另一个消息,则带来了新的方向。通过对沈兵加密文件夹访问记录的深度挖掘,技侦人员成功锁定了一次该“学生”使用公共图书馆电脑时,偶然登录的一个私人社交平台小号(因其设备缓存未被完全清理)。虽然账号是空的,没有发过任何内容,但关注列表里,只有一个人——一个名叫“沉默的纺锤”的账号。
“沉默的纺锤……”陈默念着这个名字,纺锤……纺织厂?
他们立刻调查了这个“沉默的纺锤”。账号同样几乎没有动态,注册时间在两年半前,与“学生”开始访问沈兵文件夹的时间接近。但在这个账号极其有限的点赞记录里,几乎全部集中在对一些涉及司法不公、陈年旧案沉冤难雪、以及探讨法医技术细节的冷门博文上。
其中一个被点赞的博主,经常发布一些关于本市工业历史,特别是旧纺织厂区的照片和回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