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警方全力追查引路人时,看守所传来消息,孙浩在监室内用撕碎的床单试图自缢,虽被及时发现救下,但精神彻底崩溃,无法再进行有效沟通。
线索似乎在这里中断了。
孙浩的失控,使得追查引路人的难度大增。但警方并未放弃。网安部门持续监控相关论坛,试图捕捉引路人的蛛丝马迹。
陈默则重新审视两起案件的细节。他注意到,无论是王强还是李娟,他们虽然都是边缘人,但并非完全随机选择。王强好斗,李娟隐忍,但他们都长期处于某种的状态。凶手的仪式,强调和。
他将孙浩绘制的符号图案照片,以及引路人在论坛上使用过的一些特定词汇,提供给了心理学家苏瑾博士和宗教学专家进行分析。
这些符号,虽然看似杂乱,但核心主题是和。宗教学专家指出,用牺牲者的痛苦和生命,来换取某种……可能是施害者自身所期望的、或者。
苏瑾博士补充道: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很像一种极端的外化心理防御机制。凶手将自己内心的痛苦、混乱、无力感,投射到外部世界,认为是世界,需要。而通过折磨和杀害那些被他们视为污秽载体的弱者,他们获得了一种扭曲的控制感和意义感,暂时缓解了自身的内在焦虑。那个引路人,很可能就是深谙此道,并利用这一点来操控像孙浩这样的不稳定个体。
也就是说,引路人自己,可能也深受某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并且找到了一种极其危险的方式来。陈默总结道。
网安部门的持续监控终于带来了转机。他们发现引路人在孙浩被捕后,活动一度沉寂,但最近又开始在另一个更隐蔽的加密通讯频道中活跃,并且似乎在接触另一个有潜在暴力倾向的用户。
警方设法渗透进了这个频道,获取了引路人与新的潜在目标(代号信徒b)的部分通信内容。引路人正在以类似的方式信徒b,鼓励他为了更高的目标采取行动,并开始讨论如何选择下一个。
必须在他再次酿成惨剧前阻止他!老李下令。
通过技术手段,警方最终锁定了引路人的真实身份和位置。他叫周炜,二十八岁,拥有哲学硕士学位,却长期失业,蜗居在城北一个杂乱的老旧小区里。他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哲学、宗教、神秘学和心理学的书籍,电脑里存有大量关于极端思想、暴力美学的资料,以及他与孙浩、信徒b等人的完整聊天记录。
当警察逮捕周炜时,他表现得异常冷静,甚至带着一丝轻蔑的笑容。
你们终于来了。周炜推了推眼镜,比我预想的慢了点。孙浩那个废物,果然靠不住。
审讯室里,周炜坦然承认了自己就是引路人。与孙浩的狂乱不同,他逻辑清晰,言语有条理,将自己的行为包装成一种社会实验哲学实践。
这个世界需要被惊醒。周炜平静地说,庸众沉溺于虚假的平静,真正的痛苦和黑暗被刻意忽视。我只是在揭示真相,提供一个观察人性的……特殊视角。
所以你教唆他人杀人?虞倩质问。
教唆?不,我只是提供了可能性。周炜微微一笑,孙浩他们,内心本就潜藏着野兽。我只不过是为他们打开了笼子,指点了方向。他们自身的痛苦和欲望,才是驱动力。我,只是一个导师,一个观察者。
他详细阐述了自己那套扭曲的理论:认为现代文明是对人性的压抑,只有通过极端的、仪式化的暴力,才能打破这种压抑,触及存在的本质。他选择社会边缘人作为目标,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人的痛苦更纯粹,他们的牺牲更具美学价值和哲学意义。
陈默冷冷地看着他:所以你躲在网络后面,用你的理论蛊惑他人去实施暴行,自己却安然无恙地做一个观察者?你不觉得这是一种懦弱吗?
周炜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恢复:过程的体验很重要,但思想的引领更重要。我负责创造理念,他们负责验证实践。这是分工。
在他的电脑里,警方还发现了更多令人不安的东西——他不仅指导了孙浩,还与网络上其他多个有潜在危险倾向的人保持着联系,试图构建一个散布其极端思想的网络。他甚至撰写了一份详细的指导手册,内容如何选择目标、如何进行仪式、如何规避侦查等等。
周炜,这个隐藏在屏幕后的,其危害性远比直接行凶的孙浩更大。他系统地生产着罪恶的理念,并像播种一样将其撒向那些心灵土壤早已荒芜的角落。
周炜的落网,为冰冷献祭案画上了一个句号。孙浩和周炜都将为他们令人发指的罪行付出代价。
然而,案件带来的震撼却久久难以平息。
结案会议上,气氛沉重。
一个是直接行凶的疯狂执行者,一个是提供理念和指导的冷静操纵者。老李总结道,这个组合,比单个的变态杀手更可怕。
苏瑾博士发言:这个案子反映了某些个体在面临现代社会压力、存在性焦虑和意义缺失时,可能走向的极端路径。他们无法处理自身的痛苦,于是将其扭曲外化,通过对他人的施暴来寻求虚幻的控制感和意义感。周炜这类人,则利用了这种心态,为其提供了看似的理论包装,使得暴力行为在施行者心中被合理化崇高化
陈默补充道:而且,网络为这种扭曲的共鸣提供了温床。像周炜这样的,可以轻易地找到像孙浩这样的。他们的相遇,就像火药遇到了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