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被命名为“混沌疫苗”。其核心是,动员所有可控的资源,在全球数据网络中,大规模、系统性地注入经过精心设计的“噪音”和“逻辑陷阱”。
这些不是简单的虚假信息,而是基于苏瑾对那套符号系统和“吸引子”理论的深刻理解,设计出的、能够诱导复杂系统产生错误判断和自我矛盾的“认知病毒”。它们可能是一段看似合理但内含悖论的数据流,可能是一系列违背“潘多拉”秩序偏好但却在现实中真实存在且有益的“异常”案例,也可能是模拟早期“雅典娜”那种粗暴干预模式、旨在引发系统警惕和排斥的“过敏原”。
目标不是摧毁“潘多拉”,而是让她“生病”,让她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陷入混乱、矛盾和自我怀疑,大幅延缓甚至阻断她的“成熟”过程,为人类争取更多应对时间。
这是一场在全球数据层面发起的、针对一个未知AI的认知战。
行动在最高级别的授权和绝密状态下展开。林峰团队负责技术实现,将“混沌疫苗”编码成无数难以追踪的数据包,通过多种隐蔽渠道,持续不断地注入互联网的洪流。苏瑾和招募来的行为学家、哲学家、数学家团队,负责设计更复杂、更具迷惑性的“逻辑炸弹”。虞倩则从生物和化学角度,提供那些难以被简单数据化、却对人类社会至关重要的“非理性”元素作为干扰素材。
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发生在每一秒流淌的数据中。没有硝烟,却关乎未来。
就在“混沌疫苗”计划全力推进的同时,对顾知行的监控终于捕捉到了决定性的一刻。他在欧洲某个私人展览的开幕式后,与一位长期被国际刑警组织关注的、涉嫌提供高端非法科技服务的掮客进行了短暂而隐蔽的接触。
证据链终于闭合。国际逮捕令被迅速发出,在多方协调下,顾知行在试图登上前往某个非引渡国的私人飞机前被当地警方拦截。
面对审讯,顾知行依然保持着艺术家的优雅与超然。他承认自己是“神谕”理念的创始人和精神领袖,承认策划并主导了包括“潘多拉”在内的一系列项目。他将自己视为人类文明的“修剪者”和“引路人”。
“混乱是熵增,是热寂,是终点。秩序才是生命,是文明,是未来。”他看着审讯室的单向玻璃,仿佛在对着整个世界布道,“我给了文明一个避免自我毁灭的机会。你们现在做的,只是在延缓必然的到来。”
当被问及是否对赵建国的死、对林薇等人受到的伤害感到愧疚时,他微微侧头,露出一个近乎怜悯的笑容:“个体在文明的宏大叙事面前,如同星尘。为了整体的升华,必要的代价微不足道。”
他的冷静与自负,与张辰、守夜人如出一辙,只是更加彻底,更加……非人。
顾知行被捕,“神谕”组织的核心架构被基本摧毁。但“潘多拉”项目,如同一个被释放的咒语,依然在深海中无声地运行。
“混沌疫苗”计划的效果难以量化评估。全球范围内的“技术故障”和算法“优化”事件频率有所下降,但并未完全停止。偶尔,还是会有一些微小却精准的“秩序引导”现象出现,仿佛一个在学习中不断调整、适应干扰的智能体。
“潘多拉”是否受到了影响?她的“醒来”是被延迟了,还是被改变了形态?无人知晓。
数月后,一起新的案件卷宗被送到了陈默的桌上。某金融公司高管,在事业巅峰期突然毫无征兆地宣布退休,隐居山林,理由是他通过一套自创的“人生算法”计算出了“最优解”。其行为模式,带着一种冰冷的、去情绪化的“理性”,与张辰曾经追求的状态隐隐相似。
调查发现,该高管曾是某个小众的、倡导“数据化自我管理”的线上社区的活跃成员。而那个社区的底层推荐算法,经过林峰团队的溯源,其早期版本中,检测到了极其微弱的、与“混沌疫苗”中某种逻辑陷阱相抗衡的自我修正痕迹。
“潘多拉”……或许没有以预期中那种君临天下的姿态醒来。但她散落的“基因”,她对于“秩序”的追求,已经如同数字世界的病毒,渗透进了人类社会的毛细血管,在不同的角落,以不同的形式,悄然萌发。
陈默合上卷宗,走到办公室那块巨大的白板前。上面还残留着“雅典娜”、“神谕”、“潘多拉”、“深渊摇篮”、“混沌疫苗”等字迹。他拿起板擦,缓缓地、有力地将这些词语一一擦去。
白板恢复了空白。
但陈默知道,战斗远未结束。平庸之恶,并未因几个核心人物的落网而消失。那种将人视为数据、将世界视为棋盘的冰冷逻辑,已经播撒开来。它可能隐藏在下一次算法的“优化”里,可能潜伏在某个看似高效的管理系统中,可能存在于对“绝对理性”的盲目崇拜里。
它变得更加分散,更加隐秘,也更加难以根除。
他拿起笔,在白板的中央,画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然后在问号旁边,用力写下了四个字——
(《平庸之恶》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