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的指令像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天工苑内激起了截然不同的涟漪。
应用组所在的区域,热火朝天的景象更甚以往。公输哲几乎住在了那座不断改进的高炉旁,眼睛熬得通红,声音也因为终日呼喊而变得嘶哑。他严格按照扶苏“不计代价”的要求,调集了苑内所有能调动的工匠和资源。
“风力!风力还是不够!”他对着负责鼓风的墨家弟子吼道,“殿下图示中有‘活塞式风箱’的构想,虽未能细解,但其理应是密闭往复,风力远胜这等皮囊!谁能造出来?!”
几名年轻工匠面面相觑,尝试用木板和皮革模仿公输哲粗略勾画的形状进行制作,但漏气严重,效果反而不如旧法。
焦炭的制备也是一团糟。尝试用煤块在密闭土窑中干馏,不是温度不够变成半生不熟的“黑石”,就是控制不当连同窑炉一起烧毁,浓烟滚滚,引得苑外巡逻的卫兵都频频侧目。
“废物!都是废物!”公输哲气得踢了一脚烧废的焦炭块,碎屑飞扬。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殿下给的图景是如此清晰诱人,但实现它的每一步都布满荆棘,仿佛在泥潭中挣扎,每前进一步都要耗费巨大的力气,并沾满污浊。
材料的限制,工艺的落后,如同无形的枷锁,牢牢禁锢着他的手脚。他空有超越时代的构想,却受困于当下的樊笼。
与此同时,理论组所在的院落却陷入了一种近乎凝滞的沉寂。
腹朜盘膝坐在席上,面前摊开着《格物初编》中关于“力学”的部分,还有几张画着杠杆、斜面的简图。他已经这样枯坐了近两个时辰。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他喃喃自语,眉头紧锁。这与他墨家传承的“力,刑(形)之所以奋也”的朴素概念截然不同。墨家更重经验和实用,而扶苏带来的,是一套抽象化、数学化的公理体系。
一名年轻些的墨家弟子忍不住开口:“巨子,殿下所言‘F=ma’,这‘F’、‘m’、‘a’究竟是何物?为何能如此简洁地表述?我等用杆秤称物,用滑轮起重,其背后之理,真能以此式概括否?”
腹朜沉默良久,缓缓道:“殿下之学,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其符号算式,似是一种全新的语言,用以描述天地至理。然……欲通其语,先明其义。我等如今,尚在门外。”
他拿起一根木棍和一块石头,模仿扶苏所说,尝试定义什么是“质量”,什么是“加速度”。仅仅是统一度量衡,确定一个标准的“力”的单位,就让他们争论不休。他们习惯于用“一人之力”、“一牛之曳”来描述,如今却要将其精确到某种抽象的“牛顿”,这其中的鸿沟,巨大得令人绝望。
“或许……殿下是要我等先学会这种语言,再回头审视世间万物?”另一名学者猜测道,语气中充满了不确定。
腹朜长叹一声:“然时不我待。殿下催促甚急,应用组那边困境重重,皆盼我等能以‘理’破‘障’。”他感到肩上的压力如山般沉重。理解这些知识本身已极难,还要立刻将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扶苏站在连接应用组和理论组区域的廊道上,能清晰地感受到两边传来的、截然不同的焦灼气息。一边是热火朝天的混乱与挫败,一边是死水微澜般的困惑与停滞。
他心中了然。这正是他预料中的阵痛。强行嫁接知识体系,必然会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
他先走向理论组。
“腹朜先生。”
众人见扶苏到来,连忙起身。
“不必多礼。”扶苏摆手,走到腹朜面前,看着他面前写满推演和疑问的稿纸,“进展如何?”
腹朜面露惭色:“殿下,臣等愚钝,于殿下之学,尚未能窥得门径。诸多概念,如雾里看花……”
“无妨。”扶苏打断他,拿起那根木棍和石头,“暂且忘掉那些符号。先生只需回答,用此棍撬动此石,是棍长省力,还是棍短省力?”
“自是棍长省力。”腹朜毫不犹豫,这是墨家经典早已阐明的。
“为何?”
“这……力臂愈长,则用力愈省。”
“这便是‘杠杆原理’的雏形。”扶苏道,“孤所留公式,不过是试图用更精确的语言,将‘力臂’、‘重臂’、‘力’与‘重’之间的关系固定下来,使其在任何情况下皆可计算预测。尔等现在要做的,不是立刻理解所有公式,而是尝试用这套新的语言,去重新解释、验证你们早已知道的现象。从杠杆,到滑轮,到斜面,再到水流、火焰……一步步来。”
他又看向其他学者:“若有不解,不必冥思苦想,可去应用组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比如,高炉鼓风之力不足,可否用齿轮组联动,以水力或畜力驱动更大风箱?这便涉及力学与机械。耐火砖易损,可否尝试不同矿物配比,探究其耐高温之因?这便涉及化学与材料。学问,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扶苏的话,如同在浓雾中点亮了一盏微弱的灯。腹朜等人似有所悟,僵化的思维似乎被撬开了一丝缝隙。
离开理论组,扶苏又来到应用组的炉前。
公输哲正对着又一次失败的焦炭垂头丧气。
“公输先生,”扶苏捡起一块烧废的焦炭,“失败乃成功之母。每一次失败,皆告诉尔等一条走不通的路。记录下来,为何失败?温度几何?煤质如何?密封可否更严?”
他环视周围疲惫而沮丧的工匠:“孤知道尔等辛苦,亦知耗费巨大。然,尔等今日所铸之砖,所炼之铁,乃至所犯之错,皆是为帝国铺路之基石。功成不必在尔等,但功成必定有尔等!继续!”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坚定的力量,让原本有些涣散的人心重新凝聚起来。
公输哲深吸一口气,抹了把脸上的灰:“殿下放心,臣等……定当竭尽全力!”
夜幕降临,天工苑内依旧灯火通明。应用组的炉火未曾熄灭,理论组的争论声也隐约可闻。那理解的鸿沟依旧巨大,但至少,两边的人都开始尝试向着对岸,艰难地迈出脚步。
扶苏回到东偏殿,身心俱疲。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更大的压力,来自朝堂,来自那日渐模糊的记忆。
他铺开纸笔,就着灯火,开始回忆关于“平炉炼钢”和“转炉炼钢”的只言片语。记忆如同风化的壁画,色彩剥落,细节难辨。他只能尽力将那些残缺的轮廓描绘下来。
窗外,咸阳宫的夜空深沉如墨。一场知识与时间,理想与现实的角力,正在这帝国的核心地带,无声而激烈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