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的旨意下达,由长公子扶苏协同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主持对关中及三川、河东等临近郡县的中下层官吏进行一轮“新政推行专项考察”。这道旨意,在朝堂并未引起太大波澜,毕竟考察吏治乃国之常情,且由两位丞相牵头,长公子更多是学习与协理。
然而,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到这看似平常的考察背后,所蕴含的不同寻常的意味。扶苏并未大张旗鼓,而是将办公地点直接设在了天工苑内一处新辟的静室,美其名曰“便于查阅新政相关档案数据”。
考察的核心,围绕着雪盐配给、新农具分发、以及“保暖三策”落实过程中,各级官吏的执行效率、账目清晰度以及民间反馈。扶苏并未直接插手具体人员的评判,而是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考察标准:
其一,数据核验。 他要求各地上报的雪盐销售、农具分发、石炭调运等数据,必须与少府、治粟内史的存档,以及天工苑根据生产工艺推算的产量进行交叉比对,误差过大者,需重点说明。
其二,民情暗访。 他抽调了部分黑冰台的暗探,以及天工苑“速成班”中表现机敏、口风严密的学员,混杂在商队、游学士子中,深入乡里,实地探访新政推行的真实效果与官吏风评。
其三,实务问对。 对于被考察的官吏,尤其是县令、丞、尉及具体经办吏员,除常规问询外,还需现场解答关于新式记账法、标准度量衡使用、乃至曲辕犁、筒车原理的简单问题,以此判断其是否真正理解并用心推行新政。
这套方法,融合了数据分析、实地调研与能力测试,远比以往单纯依靠上官评语、查看文书(且文书可造假)的方式更为立体和精准。许多习惯了欺上瞒下、敷衍塞责的官吏,在这套新标准面前,顿时原形毕露。
李斯与冯去疾起初对扶苏这套“标新立异”的方法持保留态度,但在看到第一批考察结果——揪出了数个此前隐藏颇深、利用新政漏洞贪墨或怠政的蠹虫,同时也发现了几名虽出身低微但能力出众、勤勉任事的干吏后,他们也不得不承认,此法确实有效。李斯更是从中看到了强化中央控制、提升行政效率的可能性,态度由审视转为有限度的配合。
扶苏真正的目的,远非揪出几个贪官污吏那么简单。
借由这次考察,他得以名正言顺地接触到大量中下层官吏的档案与信息。他让心腹之人,暗中将那些能力尚可、风评较好、且对新生事物(如雪盐、新农具)表现出接受态度,或出身寒微、在旧体系中难有晋升空间的官吏,逐一标记、建立档案。
与此同时,他授意王绾,以“交流新政推行经验”为由,分批邀请这些被标记的官吏,到天工苑的“速成班”进行“短期培训”。培训内容,除了政策解读,更有意无意地渗透“格物致知”的理念,展示天工苑的各项成果,描绘一个以“实学”强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新愿景。
许多底层官吏,尤其是那些苦于无晋升之门、或对僵化体制不满的年轻吏员,在接触到这些前所未闻的知识和理念,感受到长公子求贤若渴的态度后,内心深受震撼,隐隐将扶苏视为了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一张以“格物”理念和实际利益为纽带、潜藏于官僚体系内部的网络,开始悄然编织。
沛县,萧何收到了“苏复”的第二封来信和随信附上的“实务手册”。
信中除了探讨律法,还隐约提及了咸阳正在进行的吏治考察,以及长公子对精通实务、认同新政人才的重视。那本手册中关于标准度量衡和新式记账法的内容,让萧何眼前一亮,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不仅仅是技术改良,更蕴含着提升治理效率的深刻道理。
他回想起与“苏复”的那次长谈,再结合近来听到的关于长公子扶苏的种种传闻,一个模糊的猜测在他心中形成。这位“苏复”,恐怕与长公子关系匪浅,甚至可能就是其麾下之人。
“格物致知……以实学强国……”萧何默念着这几个字,心中波澜起伏。他虽安于沛县功曹之位,但也常感抱负难展。若真有一条凭借才干学识,而非出身门第晋升的道路……他提笔给“苏复”回了一封信,除了讨论律法,也谨慎地表达了对咸阳新政的赞赏与对一些实务问题的看法。
彭城方面,韩信送回了第一份沿海勘察报告。
报告详尽描绘了数处适合停泊与设立船坊的港湾,并附上了手绘的简图,对水文、风向的分析虽显稚嫩,却已初具章法。他在报告中还大胆提出,可利用海潮与特定风向,设计一种能够逆风行驶的帆具构想,虽不成熟,却让扶苏看到了他超越时代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扶苏回信给予了肯定,并暗示下一步可能会让他参与一些“与舟师相关”的实务,让其耐心等待。
然而,扶苏的举动,终究未能完全瞒过所有眼睛。
赵高通过其掌控的宫内宦官网络和部分投靠他的地方官员,隐约察觉到扶苏借考察之机,似乎在笼络人心,培养羽翼。他虽拿不到确凿证据,但心中的危机感愈发强烈。
“不能再让他这么无声无息地扩张下去了……”赵高阴鸷的目光扫过案几上几份弹劾某些“亲近”天工苑官吏的奏疏(实则是他授意所为),嘴角勾起一丝冷笑,“杂家得给这位长公子,找点事情做做了。听说……那些因为雪盐、马具利益受损的旧盐商和某些军中老派人物,怨气可不小啊……”
章台殿内,嬴政看着案头两份并排摆放的奏疏。一份是扶苏与李斯、冯去疾联名上的,关于吏治考察阶段性成果的汇报,条理清晰,数据详实。另一份,则是几名御史联名弹劾扶苏“借考察之名,结党营私,扰乱常制”的奏章。
嬴政的目光在两份奏疏间停留良久,最终,他将那份弹劾奏章轻轻合上,置于一旁,未作任何批示。
他的手指,在扶苏那份汇报的“新政人才举荐名单”上,轻轻点了点。
“结党……营私……”他低声重复着这两个词,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光芒。
“朕倒要看看,你结的,是何种党,营的,又是何种私。”
帝国的权力棋局,因扶苏这枚“变数”的落子,正变得愈发波谲云诡。而扶苏,则在各方目光的注视下,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步推进着他的“格物”大业与人才布局,如同一位耐心的棋手,在棋盘上,悄然布下一颗颗或许将决定未来胜负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