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区某特种装备实验室的金属碰撞声,已经持续了整整七天。蔚林峰戴着防冲击护目镜,正盯着屏幕上 ScV 轻型化改造的实时数据 —— 钛钢骨架经过三次优化,重量从 12 吨降至 8.5 吨,液压臂的响应速度提升至 0.2 秒 \/ 次,而核心的 AI 焊接模块,刚刚完成了 “毫米级焊缝连续作业” 测试,在特种合金装甲板上焊出的纹路,连军区资深焊工老郑都忍不住感叹:“这精度,比我练二十年的手还稳。”
实验室中央的 ScV,早已不是漫展上那台蓝色涂装的 “科幻玩具”。车身覆盖着军工级的复合装甲,驾驶舱缩小至单人尺寸,用防弹玻璃和钛钢合金包裹,原本的工程抓斗被替换成可更换的 “多功能接口”—— 这是前三天和军区装备部李少校敲定的设计,目的是让 ScV 既能焊接装甲,又能装卸弹药箱,实现 “一械多用”。
“蔚总,该测第五组承重了。” 李少校递过来一份载荷清单,上面标注着 “1.2 吨弹药箱 x2”,“按计划,今天要完成移动状态下的载荷稳定性测试,要是过了,下周就能去靶场做实装适配。”
蔚林峰点头,操控 ScV 的液压臂伸向弹药箱。当两个墨绿色的弹药箱被稳稳吊起时,屏幕上的压力传感器显示 “1.25 吨 \/ 臂”,误差控制在 4% 以内,符合军工标准。可就在 ScV 按照预设路线移动时,实验室的门突然被推开,军区作战部的王将军带着几位参谋走进来,目光落在液压臂上的弹药箱,突然开口:“小李,这机械臂的接口,能不能挂点别的?比如…… 轻型武器?”
这话让实验室瞬间安静下来。李少校愣了愣:“将军,设计初衷是工程用途,挂武器的话,后坐力、火控都没考虑……”
“没考虑就试试。” 王将军走到 ScV 旁,指着液压臂根部的接口,“咱们边境的哨所,经常要应对小股渗透,要是有这么个移动平台,能扛着机枪又能挡子弹,比战士们徒步扛装备强多了。蔚总,你觉得技术上可行吗?”
蔚林峰的心跳突然加快。他盯着 ScV 的液压臂,脑海里闪过系统界面 —— 之前解锁的 “ScV 军工升级模块” 里,其实包含了 “武器挂载适配方案”,只是一直没往实战方向想。他立刻调出系统图纸,虚拟界面在眼前展开:【多功能接口可兼容 5.8mm 轻机枪、40mm 火箭筒,需加装 “后坐力缓冲装置”(钛钢弹簧 + 液压阻尼)及 “AI 火控模块”(目标锁定、弹道补偿),改造周期约 48 小时】。
“可行!” 蔚林峰抬起头,语气坚定,“液压臂的承重和结构强度足够,只要加装缓冲装置和火控模块,就能挂轻型武器。而且驾驶舱是单人尺寸,完全可以载人操作,实现‘人械协同’。”
王将军眼睛一亮:“好!那就加个急,三天后我来验收,要是成了,直接去靶场实弹测试!”
接下来的 48 小时,实验室成了不眠之地。蔚林峰和团队拆分系统提供的缓冲装置图纸,用实验室的 3d 金属打印机制作钛钢弹簧;李少校协调武器库,调来两把 95 式轻机枪和一具火箭筒;军区的火控工程师则和蔚林峰一起,给 ScV 的 AI 系统植入 “简易火控算法”—— 基于之前的工程定位技术,增加 “目标识别” 和 “弹道补偿” 功能,能通过摄像头锁定 100 米内的固定靶,误差控制在 10cm 以内。
最关键的是载人舱的改造。原本的简易驾驶舱只有操作杆和显示屏,现在要加装防弹座椅、三点式安全带和减震装置。蔚林峰用系统兑换的 “人体工学数据”,将座椅的靠背角度调整至 110°,坐垫下加装 4cm 厚的记忆棉和液压减震器,确保武器射击时的后坐力不会伤到操作员。
“第一次载人测试,我来。” 蔚林峰穿上防弹衣,钻进驾驶舱。舱内空间刚好容纳一个成年人,头顶的防弹玻璃能清晰看到前方视野,操作杆旁新增了 “武器控制按钮”,按下红色按钮,液压臂上的轻机枪就会自动瞄准目标。他深吸一口气,按下启动键 ——ScV 缓慢移动,驾驶舱的震动比预期小得多,减震装置完美吸收了地面颠簸。
“目标锁定成功。”AI 的电子音在舱内响起,屏幕上出现一个红色十字,对准了实验室墙上的模拟靶。蔚林峰按下射击键,轻机枪发出 “哒哒哒” 的声响,子弹精准打在靶心周围,弹孔密集度远超手动射击。当最后一颗子弹打完时,李少校冲过来拉开驾驶舱:“蔚总,成了!弹着点偏差平均只有 8cm,比咱们的自动武器站还稳!”
系统提示音在脑海里炸响:【ScV 武器挂载功能初步实现,载人操作测试成功,军工实用性评估提升至 “优秀”,影响力 + ;解锁 “轻型武器适配数据库”,当前总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