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日既定,礼部将最终拟定好的登基与封后诏书,以及大典详细流程,呈报至萧玦面前,做最后的御览裁定。
萧玦坐在书案后,凌薇坐于其身侧。两人仔细翻阅着厚厚的文书。当看到封后诏书草本时,萧玦的眉头微微蹙起。诏书中虽然详细罗列了凌薇的功绩,但在最后,关于后宫建制的表述,却用了“母仪天下,为六宫之表率”这类传统而模糊的说法。
“此处不妥。”萧玦用朱笔在那一行字上划了一道,语气不容置疑,“需明确写入,‘朕感念皇后贤德功绩,与之伉俪情深,特昭告天下,立誓此生不纳二色,不设妃嫔,唯皇后凌氏一人,永固中宫。’”
侍立一旁的礼部尚书闻言,脸色一白,连忙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此举……此举恐有违祖制啊!历代帝王为平衡前朝,延绵皇嗣,皆设三宫六院。陛下独宠皇后,臣等感佩,但明诏天下不设妃嫔,亘古未有,恐引朝野非议,不利于江山稳定……”
其他几位在场的阁老也纷纷出言附和,言辞恳切,无非是担心皇帝专宠影响子嗣(虽然凌薇年轻健康,但古人观念中子嗣多多益善),不利于通过联姻平衡朝堂势力等等。
萧玦面色沉静,等他们说完,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帝王独有的威压:“祖制?若非朕与皇后力挽狂澜,何来今日尔等在此谈论祖制?江山稳定,靠的是政治清明、兵强马壮、百姓富足,而非牺牲朕与皇后的夫妻之情,去搞什么后宫平衡!”
他目光锐利地扫过众臣:“皇后之功,尔等心知肚明。防疫活人无数,推广农具粮种惠及万民,北境助战功在社稷。此等女子,千古罕有。朕得此贤妻,是朕之幸,亦是大靖之幸!朕与皇后,不仅是夫妻,更是战友,是知己。这江山,朕愿与她共享,这后宫,自然也只有她一人足矣!”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森然:“至于子嗣,此乃朕之家事,不劳众卿操心。若有人再以此为由,劝朕纳妃,或背后非议皇后,休怪朕不讲情面!”
强大的气场笼罩着整个书房,几位老臣被震慑得噤若寒蝉,额头沁出冷汗。他们这才清晰地意识到,眼前这位新皇,并非那些可以被文官集团轻易左右的君主,他有着绝对的权威和不容置疑的决心。
凌薇在一旁静静听着,心中暖流涌动。她知道萧玦会坚持,却没想到他如此直接而强硬。她轻轻伸出手,在书案下握住了他的手,给予他无声的支持。
萧玦反手将她的手握紧,继续对礼部尚书道:“按朕的意思,重新拟定诏书。登基诏书中,亦要写明,‘帝后同心,共理阴阳’,确立皇后与朕共同治理天下的地位。”
“臣……臣遵旨。”礼部尚书再不敢多言,躬身领命,后背已被冷汗浸湿。
萧玦又拿起大典流程,指着其中一项:“祭天之后,百官朝贺,皇后当与朕一同,于太极殿受贺,位置并列。”
“陛下,这……”又有官员想说什么,被萧玦一个眼神堵了回去。
“皇后与朕同历生死,共创盛世,自当与朕同受万民朝拜。此议无需再论。”萧玦一锤定音。
接下来的细节,凡涉及凌薇地位和权力的部分,萧玦都力求做到与己并肩,最大限度地打破旧制中对女性的束缚。凌薇也适时提出一些建议,主要集中在典礼的节俭和后续民生政策的衔接上,使得这场盛大典礼不仅仅是为了彰显皇权,更能传递出新朝的新风气。
最终确定的旨意和流程,虽然让一些守旧派心中嘀咕,但无人再敢公开反对。萧玦以绝对的权威和决心,为凌薇铺就了一条前所未有的、与帝王真正并肩的道路。
力排众议,不仅彰显了萧玦对凌薇情深似海,更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开拓之君的魄力与远见。他要建立的,是一个夫妻同心、上下齐力的全新王朝模式。这道旨意,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又一块巨石,必将在大靖的历史上,激起深远而持久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