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却只是笑笑,指着机场上那些逐渐变得有模有样的菜鸟飞行员:
“值!制空权就是我们的命根子!现在多流汗,多烧油,将来战场上就能少流血,多杀鬼子!这点投入,九牛一毛!”
这还仅仅是本土招收的学员。
另一边,第二基地-平武这条空中生命线也繁忙到了极点。
王宁海在美丽国那边也没闲着,利用王泽提供的巨额美元和日元,到处挖墙脚。
高薪诱惑下,不少有经验的欧美退役飞行员、地勤技师,甚至一些正在服役的都被“忽悠”了过来,签了保密协议,塞进改装后的b-29“超级空中堡垒”里。
这些庞大的轰炸机经过内部改装,拆除了炸弹挂架,加装了简易座椅,变成了超级运输机。
它们一趟就能从南洋拉上好几十号人以及他们的随身装备,跨越遥远距离,直接降落在平武的机场上。
这些新鲜血液的到来,极大地缓解了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短缺的压力。
他们一下飞机,经过甄别、保密教育和简单的适应后,就被打散编入第二航空师的各个大队、中队,迅速融入这个庞大的战争机器之中。
负责整个航空师工作的王定邦自然是忙得连轴转。
换个人早垮了,但他是个生化人,天生就是处理这种复杂局面的。
他的大脑超速运转,高效地处理着成千上万条信息:
分配新到的飞行员、协调教练机和空域、安排训练计划、审核弹药燃油申请、检查机场建设进度…一切都井井有条。
这天,王泽亲自来到最大的平武一号机场视察。王定邦陪在他身边,手里拿着最新的报表。
“老板,这是本周的训练总结和第二航空师的初步人员装备清单。”王定邦的声音平稳无波。
“目前,第二航空师已初步搭建起七个战斗机大队和两个轰炸机大队。新增飞行员1314人,其中985人已完成初级训练,可进行编队飞行。”
“地勤及支援人员新增5220 人,消耗航空燃油约
吨,各型号训练弹药 4150 吨。预计整个第二航空师完全形成战斗力还需两至三周。”
王泽接过报表仔细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据极其详实。他满意地点点头:“很好。进度比我想的还要快一点。定邦,辛苦你了。”
“分内之事,老板。”王定邦回答道,“只是目前高强度的训练,对飞机损耗很大,特别是教练机。虽然后勤补充及时,但长期来看,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维修和轮换体系。”
“嗯,这个你直接跟大山和王定远他们协调,需要什么设备、材料,尽管说。”王泽放下报表,看着跑道上一架初教-6轻盈地落地。
“不要怕消耗,也不要怕出问题。现在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将来在天上才能少出纰漏。制空权,是我们一切计划的基础,这笔投资,再大都值!”
他看着机场上忙碌的景象,战机呼啸,人员奔走,他的第二支空中力量,正在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成型。
随着各部队编制补充完整,王泽根据当前敌我态势,重新调整了防御部署。
战斗经验最为丰富的林振生第二装甲步兵师驻守东方光屏一带,防御冰城第905师团残部、太鞍第10师团。
他们需要顶住来自东面的最大压力。
王天罡的第三师驻守南方的炽县一带,他们面对洋鞍第914师团残部,屏蔽来自洋鞍的直接威胁。
王天龙的第四师驻守北方的莎合县一带,巩固北面防线,堵住可能南下的鬼子。
周卫国的装甲师和王飞虎的第五师作为机动力量,部署在咸丹周边区域,随时准备向任何出现危机的方向提供支援,或伺机发起反击。
部队一边进行换防交接,一边抓紧一切时间开展高强度训练。
平原地区为装甲部队和炮兵的机动作战提供了理想场地,各部队针对性地演练步坦协同、步炮协同以及城镇攻防战术。
同时,除了预留的300生化人,那800名新奖励的生化人也被迅速分配下去,补充三个新编师的炮兵和装甲师的技术兵种,以期快速恢复战斗力。
王泽本人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他的“小地图”全息影像前。他的视野笼罩了整个汉北乃至更遥远的地方。
鬼子的任何大规模调动都难逃他的“眼睛”,这是他这个时候敢大肆扩编部队的底气。
他不急于对汉北的鬼子动手,是他在等待,等待部队整训完成,等待根据地更加巩固,也在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
偶尔,他也会将视野投向南方,关注着吴汉会战的进程。
由于北上的几个师团被牢牢钉死甚至打残在汉北,南下参与会战的第114师团等部也因汉北局势动荡而可能受到后勤或心态上的影响。
加之护卫队航空师不时“越界”对鬼子后方进行长途奔袭骚扰,鬼子在吴汉战场上的攻势明显不如王泽所知那般凌厉,虽然大局不变,但多少还是受了一些影响。
这份“平静”,对于山山圆来说,却是前所未有的煎熬。
他们都知道,王泽的沉默,是在积蓄着更为可怕的力量。如果不能顺利拿下吴汉,下一次风暴来临之时,恐怕将是他的灭顶之灾。
趁着最近没有战事,王泽安排好根据地的防务和部队整训工作后,抽空去了一趟燕鞍。
那边前几天就传来了邀请,王泽只带了李二虎和20个机器人,乘坐一架c-47“空中列车”运输机,悄无声息地抵达了那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运输机降落在燕鞍新建的机场跑道上,卷起一阵黄土。王泽步出机舱,深吸了一口略带干涩却又充满生机的空气。
举目四望,与他想象中以及后世影视作品里看到的那个贫瘠的黄土高原印象截然不同。
机场虽简朴,但规模不小,跑道坚实平整,远处机库里隐约可见正在维护的伊-16机群,地勤人员忙碌的身影穿梭不息,一派蓬勃的战时气象。
停机坪旁,一支颇具规模的接待队伍早已静候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