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欢坐在宿舍的椅子上,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页面不断刷新,每一条关于陈宇默的消息都让她胸口发闷。她看到一家运动品牌发布了和他合作的预热海报,配文写着“重新出发,真实同行”。评论区全是支持的声音。
她把手机摔到床上,翻身站起来,在房间里来回走动。桌上摆着几瓶没喝完的饮料,床头贴着之前打印出来的聊天记录截图,上面用红笔圈出几个时间点。那些东西曾经是她准备反击的证据,现在却像笑话一样堆在那里。
她坐回椅子,打开一个加密聊天软件。搜索框里输入“影蛇”,等了几秒,对话窗口弹了出来。
对方头像是纯黑色,昵称下面挂着一串乱码。上次联系还是半个月前,那时她只是试探性地问了句报价,没真打算动手。但现在不一样了。
她打字:“还在接单吗?”
过了几分钟,对方回了两个字:“说事。”
徐欢咬了下嘴唇,开始敲字。她说自己有个目标,最近风评回升,合作不断,但她有办法提供一些能引起质疑的材料。她不需要对方直接造谣,只要在细节上带点疑问,让别人自己去想。
“他提交的聊天记录有问题。”她写道,“我找人看过,字体渲染和原始消息不一致。还有转账凭证,时间戳对不上平台日志。”
影蛇回复:“这种事查起来麻烦。而且他已经澄清过,官方报告也出了,翻盘难度大。”
徐欢盯着这句话看了很久。她知道对方说得没错,可她不甘心。她想起昨天辅导员找她谈话,语气虽然平和,但意思很清楚——校方已经开始调查她在网络上的行为,如果再有异常举动,可能会影响毕业资格。
但她已经没有退路了。
她继续打字:“我可以付双倍定金。只要你开始推,哪怕只让几个人怀疑,就够了。”
这次影蛇沉默的时间更长。大概过了十分钟,屏幕跳出来一条新消息:“你要的不是澄清,是动摇。”
“对。”她回得很快,“我不需要真相,只需要‘也许’。”
又是一阵等待。窗外天色渐渐暗下来,楼道里的灯亮了,走廊上传来室友的脚步声。她把手机音量调到最低,眼睛一直盯着屏幕。
终于,影蛇回了:“行。但我只做三件事:第一,用小号在短视频评论区发疑问;第二,往匿名论坛扔几个技术帖;第三,找两三个自媒体博主私聊,让他们写分析文章。不能提名字,只能引导大家看‘证据链漏洞’。”
徐欢立刻答应:“没问题。我马上转钱。”
她打开银行App,输入金额,确认支付。付款成功的提示刚跳出,影蛇发来一句:“三天内见效。别频繁联系我,有进展我会通知。”
她把手机倒扣在桌面上,靠在椅背上闭眼。房间里很安静,只有电脑风扇还在转。她知道自己这次赌得很大,一旦被查到资金流向,后果比之前严重得多。可她管不了那么多了。
只要能让陈宇默再次陷入争议,只要能让那些支持他的人迟疑一秒,她就觉得值。
第二天中午,徐欢戴着耳机坐在食堂角落,一边吃饭一边刷手机。她换了三个社交账号,专门用来观察舆论动向。在一个视频底下,有人留言:“那个聊天记录真的没人质疑吗?我朋友说是pS的。”下面有人回复:“我也觉得时间线怪怪的。”
她点开另一个帖子,标题是《关于陈宇默事件证据的技术性讨论》,内容讲的是如何通过字体像素判断截图真伪。文章没指名道姓,但提到的几个疑点正是她提供的。
她嘴角微微扬起,快速截了图,保存进一个加密文件夹。
下午上课时,她时不时低头看手机。有个陌生账号私信她,说看到她在找技术支持,问他要不要参与。她没回,但把消息转发给了影蛇。
傍晚回到宿舍,她发现朋友圈里有个以前不熟的同学转发了一篇公众号文章,标题是《我们是不是太快下结论了?》。点进去看,里面列举了几条所谓的“未解之谜”,包括转账时间和发布会说法不符的问题。
她放下手机,走到窗边。楼下路灯刚亮,几个学生抱着书走过。她掏出烟盒,点了一根,吸了一口就掐灭了。宿舍禁烟,她不敢明目张胆。
晚上九点多,影蛇主动发来消息:“第一批反应有了。有两家小媒体准备跟进,明天会出类似‘理性看待证据’的文章。另外,有几个粉丝群开始吵架,你可以留意。”
徐欢回了个“好”字,关掉聊天界面,打开了一个文档。她把自己的所有操作步骤按时间顺序记了下来,从联系影蛇到提供材料,再到资金转账。她不想留下任何纸质记录,全部存在云盘里,密码只有她知道。
她知道这一步跨出去就再也收不回来了。学校那边随时可能找她谈话,甚至报警。但她已经不在乎了。
只要能让陈宇默跌下来,哪怕只是摇晃一下,她都觉得没输。
第三天早上,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检查热搜榜。主榜上没有相关话题,但在次级榜单里出现了一个词条:“#证据真实性该如何验证#”。点进去看,是个科普类博主发的,讲的是普通人怎么辨别网络截图真假。评论区有人@陈宇默的名字,说应该让他再解释一次。
她冷笑了一声,把这条微博收藏了。
中午,她在教学楼外碰到了一个认识的学妹。对方原本对她挺热情,这几天却总是躲着她走。今天两人迎面遇上,学妹看了她一眼,低头快步走了。
她站在原地没动,看着对方背影消失在楼梯拐角。
回到宿舍,她打开电脑,登录一个匿名论坛。首页置顶帖是一个用户发的长文,标题是《我们都可能被伪造的信息骗了》。文章详细拆解了陈宇默发布会上展示的几份证据,指出其中存在至少三项技术矛盾。
她往下翻评论,不少人表示“细思极恐”,也有部分人反驳,说这些疑点早被专家否认。但争吵已经开始了。
她退出论坛,打开影蛇的聊天窗口。
“效果比预期好。”她打字,“接下来怎么做?”
影蛇回得很快:“现在换策略。不再集中发帖,改为分散提问。比如在生活类视频下面问‘如果是你,你会相信这种证据吗?’;在情感话题里提‘有时候好人也可能演戏’。让问题自然出现,别让人察觉是组织的。”
她点点头,开始新建十几个小号。每个账号都用不同设备注册,Ip地址错开,头像和昵称风格各异。有的像普通学生,有的像职场白领,还有的像中年家长。
她给每个账号设置不同的发言习惯,有的爱用感叹号,有的喜欢发疑问句,有的总带表情包。
第一天,这些账号零星出现在各种无关话题下,提出看似随意的问题。第二天,提问频率增加,内容逐渐靠近核心争议。第三天,已经有自媒体博主注意到这个现象,开始撰写“公众为何仍存疑虑”的分析稿。
徐欢坐在桌前,看着屏幕上不断弹出的新消息提醒。她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一条条引导性言论被发送出去。
某个瞬间,她忽然想到夏初冉。那个总是安静站在陈宇默身边的女人。她不知道她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但她知道,只要陈宇默倒下,所有人都会被牵连。
她打开一个新标签页,搜索近期关于夏初冉的新闻。结果很少,只有一条校园采访视频,里面她笑着回答记者提问。
徐欢盯着她的脸看了一会儿,关掉页面。
她不需要现在对付她。等陈宇默变成过街老鼠的时候,自然会有人把她推开。
手机震动了一下。影蛇发来最后一条消息:“第一阶段完成。后续按计划进行,保持距离,别露面。”
她没有立刻回复。
窗外夜色浓重,整栋宿舍楼只剩下零星几盏灯。她把所有登录过的设备关机,拔掉电源线,把SIm卡取出泡进水杯里。
做完这些,她躺到床上,闭上眼睛。
脑子里全是那些正在扩散的疑问句。
“真的没问题吗?”
“会不会是我们太轻易相信了?”
“如果证据是假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