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良平很快反应过来。
眼前这人虽未走科举之路,却已深受世子器重。就算不靠功名,也能有一番仕途。这就是一种另类的捷径。
比起自己在地方摸爬滚打多年、官职却始终难以提升的经历,何江要幸运得多。
然而严建章却皱起了眉头。
他语气严肃,“你不可如此。不能因为世子对你信任有加,就放弃学问。”
他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你不考取功名,只凭背景去做事,那些官员表面上或许会附和你,背地里却必定会讥笑你不配其位。”
“做官也好,做人也好,终究要自身过硬。科举还是要考的。有了功名,你才有机会进入朝廷,甚至面圣效力,前程才能走得更远。”
何江静静听着,没有反驳。
他知道这两人不会理解自己的选择,但也明白严建章是出于一片好意。
于是他只是笑了笑,轻轻点头。
严建章一眼便看出对方是在敷衍应和,正想再劝几句,便想到了如今的状况,自己还有什么说服力呢。
送走严建章后,应元正回到书房,重新坐回案前,继续翻阅尚未读完的信件。
最让他关心的,莫过于武器工厂与玻璃厂的进展。
他再次拿起孙使的来信,信中写道:
“目前工厂运作顺利,二代改良燧发枪已进入批量试制阶段。熟练工人数量增多,零件拆分工艺趋于成熟,世子想要的流水线式制造快要实现了。”
看到这里,应元正心里一松。
而更令他惊喜的是接下来的内容:
“至于世子提出的玻璃厂计划,在多次尝试后也成功制作出了透明的玻璃。这要多亏了刚从海外归来的顾千川。”
应元正微微挑眉。顾千川?这不是顾瑾安的父亲吗?
信中继续写道:
“顾千川曾亲眼见过西方人制作玻璃的过程,再加上世子先前留下的技术图册,才得以迅速攻克关键难点。”
虽然玻璃所需的原料仍需部分进口,但即便如此,也能靠这个挣大钱了。
“他不仅愿意投资玻璃工厂,还主动提出派出一部分人帮忙生产,并承诺负责大部分销路。他不久后便会返回南越城,届时会拜访世子,当面详谈。”
“……目前造出来的玻璃,在珠海就已经卖掉了。价钱很高,是值得做的买卖。康山也很高兴,你之前还说要告诉他玻璃是怎么造的,如今他也基本掌握。
不过麻烦的是,他现在沉迷于造玻璃,对燧发枪不怎么上心了。”
应元正看着这一句,忍不住笑了。
他两辈子都没亲手做过玻璃,有机会他也想去试试看。
听到这些都顺利推进,应元正的心情也随之大好。
虽然现在还没办法批量生产,但正处于物以稀为贵的阶段,至少能卖高价。
比起玻璃厂的顺利推进,钟表厂的进展则显得缓慢。
孙使在信中无奈地说:
“目前能理解钟表结构、具备制造能力的人寥寥无几。之前殿下送来的那个学校大钟,已被反复拆解、组装多次。
大家也在尝试着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复刻。好消息是弄出了一个复制品来,坏消息是,也就只能这样了。”
“顾千川告诉我们价钱最高的是怀表,让我们做这个。他还贡献了一块出来让我们拆解,只是那一块至今也没能装回去。”
应元正看完,忍不住揉了揉眉心。
怀表的设计图他倒是可以画出来,可问题是他得解释这些知识究竟从哪来。
看来,眼下最紧要的是先搞到一块怀表。
之前他只是讲解了一些原理,便让孙使他们自行研究摸索。如今看来,这确实有些异想天开了。
系统却提醒他。
【宿主,和玻璃厂比起来,钟表这类高价值、低产量的工艺,更适合走物以稀为贵的路线。你让他们先做钟表,怀表之后再考虑。】
‘……说的对,能完全复制也是一种成功。等熟练了,再做怀表也更顺畅。’
孙使的信里最后还提到了一件事:
“至今未收到王海龙的来信,不知他那边情况如何。不过顾千川带回了一封王海龙亲笔写的信,说是要当面交给世子,可能是有要事相告。”
此外,信的后半部分附上了工厂近期的收支明细表。
应元正翻看后,眉头越皱越紧。
目前工厂的支出大于收入,主要的资金来源仍是王海龙采购的第一代燧发枪。
但除了王海龙,他们还没有开拓出新的客户。
孙使在信中建议:
“若二代燧发枪能够实现批量生产,不妨将第一代燧发枪卖出去,回笼部分资金。当然,这个建议是否可行,还需参考王海龙那边的情况。”
信末,孙使忍不住‘吐槽’了几句:
“现在黄氏商铺的土豆卖得不错,等酒楼一开张,他们的生意只会更好。到头来,只有王海龙在赚钱。”
应元正看完忍不住一笑,当海盗的怎么能没有钱呢。
正好,该让王海龙出点血了。
他决定,等把去推行新政的人手安排妥当后,就去找顾千川详谈。问问看王海龙那边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了。
他刚放下手里的信件,门外便传来敲门声。
小东儿推门而入,手中捧着一个木盒。
“世子,这是柳先生让我拿给你的。”他说。
应元正有些意外地接过盒子,打开一看。只见一枚印章静静地躺在红布之中,刻着三个字,格致院。
他愣了一下,这也太快了吧?才一个上午,章都刻好了?
他抬头看向小东儿,“老师没说什么吗?”
小东儿摇头,“没有。他只是把这盒子交给我,让我送过来。”
【这大概就是他表达感情的方式吧。】
应元正拿起印章,细细端详了一番。
要说含蓄吧……这速度也太快了;要说不含蓄,连句话也不肯多说。
“这两父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