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首宫出来,贾政并未多琢磨甄远道回去后会如何处置族中子弟——毕竟甄家内部的整顿,与他无关,他更在意的是眼前实实在在的好处。
不过半日功夫,甄家的送礼盒队便浩浩荡荡停在了荣国府门前。
百十余个小厮抬着几十个红木箱子,里面装满了成色十足的黄金、码得齐整的白银,还有各式镶金嵌玉的珠宝首饰,连装首饰的锦盒都是用上好的紫檀木打造,一眼望去,满是奢华贵重。
管家捧着礼单进来禀报时,语气难掩惊叹:“老爷,甄家送来的礼,光黄金就有五万两,白银三十万两,还有东珠、翡翠、珊瑚树这些珍宝,礼单上写了足足三页!”
贾政翻看礼单,指尖划过“赤金元宝二百个”“翡翠手镯四十对”的字样,心中了然——甄家这是怕了。
他年纪尚轻,修行实力却已达顶尖,而甄家虽有老祖撑场,族中子弟却多是纨绔,早已显露出衰落之态。
此次赔礼如此丰厚,既是兑现龙首宫“服软”的承诺,更是想借财物稳住他,免得他再寻甄家的麻烦。
秦可卿闻讯赶来,看着院中堆积的礼盒,眼中闪过一丝笑意:
“甄家倒是识趣,知道用重礼来表诚意。这些财物,正好能填补府里扩充扬州产业的亏空,还能再添些祭田,算是意外之喜。”
贾政点头,将礼单递给她:“你看着安排,黄金白银留作府中公用,珠宝首饰便入内院库房,往后族中女眷的用度或是节庆赏赐,也多了些底气。”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几分淡笑,
“甄家如今已是末年,能拿出这样的厚礼,想来也是掏空了不少家底。咱们收得心安理得——这既是他们的赔罪,也是他们怕咱们再出手的‘买平安钱’。”
管家早已命人将礼盒搬入内库,荣国府上下因这突如其来的厚礼,都多了几分喜气。
贾政站在廊下,看着院中忙碌的身影,心中更添了几分笃定:
甄家的退让,不仅让贾家得了实惠,更印证了他如今的实力与地位——在这朝堂与修行的博弈中,年轻且实力顶尖的他,早已成了甄家不敢轻易招惹的存在。
站在荣国府的廊下,望着院中因甄家厚礼而忙碌的身影,贾政心中已算得明白:
如今贾家有扬州产业作根基,有甄家赔礼补亏空,族中学子守正、商事稳固,只要自己和宁国府不踏错步、不作死,原着中贾家败落的命运,已然扭转。
只是修行之路仍有瓶颈。
若想再进一步,两条路清晰地摆在眼前:
一条是安稳却缓慢的“参悟路”,靠着研读典籍、积累恒稳气运慢慢突破,虽无风险,却不知要耗上多少岁月,是否能成水也不好说;
另一条是充满变数的“捷径”——与皇家、甄家,甚至盘根错节的江南士绅为敌,着手扭转底层百姓的生存困境,在人道大势中刻下自己的印记。
这“捷径”难走。
皇家需平衡各方势力,绝不会容他彻底撼动士绅根基;
甄家虽显颓势,却仍有老祖与皇室供奉撑腰;
而士绅阶层掌控着地方民生与资源,想改变底层疾苦,无异于从他们手中夺利,必然会引来联手反扑。
可一旦成了,人道大势的推动,远比寻常气运更能助他突破修行瓶颈——毕竟,给底层百姓探索一次道路,因此获得百姓的认可与福祉,才是最恒久、最磅礴的“道”。
这就不需要靠时间积累,效果最佳也最快。
至于此前计划推广的蒸汽机,贾政也已看清现实:
此物虽能革新生产,却触及太多人的利益——士绅怕机器抢了佃农、工匠的生计,动摇自家剥削根基;地方官员怕变革引发混乱,不愿承担风险。
如此一来,蒸汽机难在民间推广,只能先在工部的辖属工坊内小范围试行,慢慢积累技术与经验,待时机成熟再说。
贾政轻轻叹了口气,指尖摩挲着腰间玉佩——改变家族命运已算顺遂,可修行与济世的路,却越发清晰也越发艰难。
是选安稳的“慢路”,还是搏一把“捷径”?
他尚未完全定夺,毕竟自己重活一世,享乐不过几天,很难舍弃。
甄家的礼盒刚入内库,府外便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管家匆匆来报:
“老爷,李尚书李大人亲自登门了!”
贾政刚转身,便见李清廉大步流星走进院,一身便服却掩不住干练气,老远就拱手笑道:
“政老弟,恭喜恭喜!甄家那五万两黄金、三十万两白银的厚礼,这会子怕是传遍神京城了!”
他自来熟般拉着贾政的手,语气带着几分戏谑:
“我可不管你是用了什么法子让甄家低头——能让这眼高于顶的甄家乖乖赔罪,你这本事,老哥我佩服!今日我做东,咱们去邀月楼听曲,顺便……‘杀杀大户’,让你这刚进账的银子,也出出风头!”
贾政闻言失笑——李清廉向来是这般直爽,虽不知他与甄家在龙首宫达成和解的内情,却敏锐地察觉到贾家如今的势头,依旧想着维持交好。
这也是李清廉的一贯策略:与有实力、有担当的同僚深交,既便于朝堂行事,也能互相扶持。
“李兄有心了。”贾政顺势应下,“只是刚收了甄家的礼,府中还需安排妥当,不如稍等片刻,我处理完琐事,便与你同去。”
李清廉笑着点头,目光扫过院中尚未完全搬完的礼盒,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不急不急!我正好在这儿等你,也沾沾你这‘大赢家’的喜气——说起来,往后扬州盐政若有需要,你尽管开口,咱们工部就是你的娘家!”
贾政心中明白,李清廉这是借着听曲的由头,来确认双方的关系——他虽不清楚内情,却选择主动示好,这份眼力见,确实过人。
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彼此都懂:神京城的风言风语再多,维持这份良好的同僚关系,对双方而言,都是最稳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