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关”的兴建王令,如同一声穿透阴山南北的号角,迅速传遍了刚刚恢复一丝生机的北疆三郡。这道王令所激起的反响之热烈,远超任何人的预期,它仿佛触动了这片土地上所有幸存者心中最深处、最敏感的那根弦。
没有繁复的动员,没有严厉的催逼。告示仅仅是贴在了各城各县刚刚修复的城门旁,或是通过政务小队的吏员,在组织春耕的田间地头,用最朴实的话语传达了下去。
然而,回应却如同沉寂多年的火山,骤然喷发。
从云中郡饱受荼毒的残破村落,到定襄郡刚刚分到田地的流民聚集点,再到五原郡那些被解救出来的汉民暂居地……无数百姓闻讯后,几乎是下意识地行动了起来。他们默默地收拾起家中仅有的、或许还是从废墟里刨出来的锄头、铁镐,推上吱呀作响的独轮车,或是干脆就用一条扁担、两个箩筐,装上几块充当干粮的杂粮饼子和一罐咸菜,告别了刚刚升起炊烟的家,踏上了前往狼牙隘的道路。
他们中有白发苍苍、儿子死在胡人刀下的老翁,有眼神坚毅、丈夫埋骨边关的寡妇,有面容稚嫩、却已饱尝人间苦难的少年,更有许多被北疆军从胡人营地带回、骨瘦如柴但目光灼灼的解放奴隶……没有人组织,他们却自发地汇聚成一股股人流,如同百川归海,沉默而坚定地涌向同一个方向。他们彼此之间或许并不相识,但一个共同的信念支撑着他们的脚步:那道关墙,必须立起来!为了死去的亲人,为了活着的后代,绝不能再让胡人的马蹄轻易踏过阴山!
短短十余日,狼牙隘以南那片相对开阔的谷地,便已汇聚了超过五万民夫,而且四面八方仍有源源不断的人流加入。没有整齐的营房,人们依着山势,用树枝、茅草和破旧的毡布搭起简陋的窝棚,形成了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杂乱却充满生机的临时城镇。空气中弥漫着汗味、泥土味和炊烟的气息。
工程的序幕,在欧冶子派出的匠作营骨干指挥下,迅速拉开。
最艰苦、最危险的开山采石工作率先开始。身体强健的男人们,在划定好的采石场上,挥舞着沉重的铁锤和钢钎,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从清晨响彻到日暮,混合着撬动巨石的号子声,在山谷间回荡,震耳欲聋。石屑纷飞,汗水浸透了他们破烂的衣衫,在早春的寒风中升起白色的雾气。
妇女和半大的孩子们则组成了运输队。他们用背篓、箩筐,或是几人合力抬着巨大的箩筐,沿着临时踩出的小路,将开采下来的石块、从河边挖取的黄土,一筐一筐、一车一车地运往隘口处正在挖掘的庞大关城地基处。道路崎岖,沉重的负担压弯了他们的腰,但没有一个人抱怨,眼神里只有专注和一种近乎虔诚的执着。
整个工地,如同一只巨大的、缓慢呼吸的活物,虽然嘈杂,却蕴含着一种令人动容的秩序和力量。那是一种源于求生本能、源于对和平渴望的磅礴力量。
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和民众近乎燃烧自我的热情,刘睿在感动与欣慰之余,也更加冷静和务实。他深知,单凭热情难以持久,效率与科学至关重要。夜幕降临,王帐之内,他再次将意识沉入了脑海中的系统界面。
【万界商城】的光幕在意识中展开,琳琅满目的商品流转。刘睿直接筛选了“技术类”、“民生类”、“建造类”。他需要的是能够切实提升筑城效率、保障民夫健康,却又不能过于惊世骇俗、引人怀疑的物品。
经过仔细搜寻与权衡,他花费了相当一笔声望值,购入了三样东西:
1. 《大型夯土城墙快速构筑法(改良版)》:并非什么超越时代的黑科技,而是另一个时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系统性地总结了更科学的土层配比(例如明确了特定比例的石灰、砂土、黏土乃至细碎秸秆的混合效果)、更有效率的夯筑工艺流程(如分层夯筑的厚度控制、错缝搭接的技巧、夯窝的密度与深度)、以及一些简易夯具(如石杵、木夯)的改进方案。这能显着提升城墙的坚固程度、抗侵蚀能力和建造速度。
2. 高效石灰烧制技术简述:提供了一种结构更合理、燃料利用率更高的石灰窑设计图,以及不同品质石灰石的煅烧温度与时间控制要点。这能直接提升筑城关键粘合剂——石灰的产量和质量,同时降低燃料消耗与成本。
3. 初级耐力恢复药剂(稀释版)配方:这是一种温和的草药配方,主要成分在这个世界也能找到替代品,作用是温和刺激气血循环,缓解肌肉酸痛与疲劳,加速体力恢复。稀释后效果虽不能立竿见影,但长期饮用,能极大缓解民夫因高强度劳动导致的过度疲乏,减少积劳成疾的风险,维持工程队伍的稳定性和出勤率。
如何将这些知识“合理化”地应用出去,刘睿早已驾轻就熟。他并未直接拿出图纸或配方,而是选择了一个夜晚,召见了欧冶子及其最得力的几名大弟子。
王帐内灯火通明,刘睿屏退左右,只留欧冶子几人。他面露“思索”之色,缓缓开口道:“孤连日观民工筑城,辛苦万分,然效率或有提升之处。昨夜偶得一梦,见有先贤于虚空演示筑城之法,更有奇方辅佐……虽光怪陆离,然其中所述,似有可行之理。”
接着,他便将系统购买的知识,以“梦中所见”的形式,详细地阐述出来。从夯土的分层配料,到石灰窑的奇特结构,再到那剂“驱疲汤”的草药配伍……
欧冶子初时听闻“托梦”之说,尚且有些将信将疑,但随着刘睿讲述的深入,他的眼神越来越亮,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他是行家,一听便知这些方法绝非空穴来风,其中蕴含的力学原理、材料学和简单的生理学知识,虽然表述方式奇特,但逻辑严密,直指工程要害!
“主公!此……此乃天授之法啊!”欧冶子激动得胡须都在颤抖,他立刻意识到这些“梦中所授”的价值,“这夯土之法,若能施行,城墙坚固度至少提升三成,工期或可缩短近半!这石灰窑……妙啊!如此设计,出灰快,质量好,还省柴!还有这汤剂……”他仔细回味着那药方,虽然有几味草药名称陌生,但他根据药性推测,立刻想到了本世界常见的替代品,“若真能缓解疲劳,实乃万千民夫之福音!”
刘睿满意地点点头:“既如此,欧冶大师便依此试行。可对外宣称,乃是尔等连日勘测、苦心钻研,结合古籍与前人经验,偶有所得。”
“老朽明白!”欧冶子心领神会,这是主公要将功劳归于他们,避免“神异”之说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也能更快地让新技术被接受。
翌日,匠作营的指令便开始悄然改变。
夯筑城墙的民夫发现,监工的工匠开始严格要求土料的混合比例,甚至加入了磨碎的秸秆和特定比例的河沙、石灰水;打夯的节奏和方式也被重新规范,要求更加密集均匀。起初有些人不习惯,但很快,他们发现按照新法夯出的墙体,确实更加坚硬平整,不易开裂。
在远离工地的山脚下,几座按照新图纸建造的、形状有些怪异的石灰窑开始冒出浓烟。负责烧窑的匠人惊讶地发现,新窑不仅出灰更快,而且烧出的石灰更加洁白细腻,粘性更强。
而在工地边缘临时搭建的医棚里,几位随军的医官和招募的郎中也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按照欧冶子提供的“古方”(实为系统配方调整后),大锅熬制一种味道苦涩、呈褐色的汤药。每日晌午和收工后,民夫们都可以排队领取一碗。虽然味道不佳,但许多连续饮用几日的民夫都感觉,腰腿的酸软确实缓解了不少,第二天干活似乎也更有力气了些。消息传开,领取“驱疲汤”的队伍排得更长了。
系统的辅助,如同润物无声的春雨,悄然浸润到筑关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它没有展现惊天动地的神奇,只是用更科学的方法和更人性化的关怀,切实地提升着效率,保障着人力,守护着这股来之不易的、由万民心血汇聚而成的磅礴力量。狼牙隘下,那初具雏形的庞大关城地基,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天天向上生长,如同一个被赋予了顽强生命力的巨人,正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缓缓挺直它的脊梁。
(第109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