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微微叹了口气,神色有些复杂:“家父虽然不在了,但厂里还有些他当年一手提拔起来的老部下在关键岗位上。凭这点香火情,我去要个名额,不算太难。”
他说着,脸上露出一丝苦涩,下意识摸了摸自己消瘦的胸膛,“只是我之前这身体……成了这副样子,自己上不了班,也不愿去开这个口,麻烦别人,平白欠下人情。”
说到这里,他看向张英英,眼神变得真诚而坚定:“但大姐您不同。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既然大哥工作还没着落,我愿意为您张这个口,去绒布厂要一个正式工的名额,我想还是能办到的,不知道您家大哥,愿不愿意考虑?”
张英英一听,心中顿时大喜,这真是瞌睡遇到了枕头,她正愁宋和平回来后的工作问题,没想到转机就在眼前。
她立刻应下,语气真诚:“倪同志,那可就太感谢你了,这份情谊我记下了。”
她随即坦诚相告,“不过孩子他爸文化水平不高,只在村里扫盲班学过些字,太精细的文职工作恐怕做不来,你看厂里有没有适合他情况的岗位?”
倪如海了然地点点头:“这个放心,厂里有仓库、搬运或者机修辅助之类的岗位,不需要太高文化,肯出力、人踏实就行。”
张英英放下心来,又体贴地说道:“这事也不急在这一时半刻,等你身体再好一些,更有精神去联系的时候再说。过段时间我若忙起来没空,可能就让孩子他爸来给你送药。”
她想到宋和平明天就回来,便提前告知,“他明天就从京市回沪市了。我这边,在钢铁总厂仓库找了个管理员的差事,已经定下了,你要是有什么急事找我,也可以去那边捎个话。”
两人将后续的事情大致商量妥当,张英英便起身告辞。
离开倪如海的小洋楼后,她并未直接回家,而是转道坐上了去往七爷那个黑市方向的无轨电车。
工作名额的事情算是意外地有了着落,但张英英心里还盘算着住房。
他们一大家子人,总不能一直住在父母家。
眼下政策明面上是不允许房屋买卖的,私下里的交易从未真正停止过,只是更加隐蔽。
七爷那边消息灵通,说不定在住房这方面也能有些办法。
她得再去走一遭,探探口风。
大半个小时的车程后,张英英再次来到了七爷那处不起眼的住所。
开门的依旧是那个年轻女人,她似乎对张英英有了印象,默不作声地侧身让她进去。
七爷正坐在堂屋的太师椅上,手里盘着那对油亮的核桃,见到张英英,他脸上露出一丝了然的笑意,先开了口:“我得了信儿,小倪那边都跟我说了,没想到,你还真有几分本事。”
他接着道:“你之前托我找的工作名额,我这边还在……”
张英英这次来得目的明确,打断道:“七爷,工作的事劳您费心,现在已经有了别的门路,暂时不用麻烦您了。”
七爷挑了挑眉,有些意外,但也没多问,只是等着她的下文。
张英英顺势说明来意:“我这次冒昧前来,是想问问七爷,您这边消息灵通,不知道有没有听说,哪家有想要卖房的消息?”
她稍微凑近了些道:“不瞒您说,我现在一大家子,连大带小十来口人,都暂时住在娘家,时间长了不太好,我想找个带院子的,能住得开这么多人的房子,如果有小洋楼更好。”
七爷闻言,先是微微一怔,随即失笑摇头,手中盘着的核桃也停了下来:“你这女同志,口气倒真是不小,上来就要小洋楼?”
他身体微微前倾,带着几分审视看向张英英,“你可知道,如今市面上那些看得过去的小洋楼,十有八九都早被政府征收、分配或是挪作他用了,私人手里还能流通的,凤毛麟角。”
他话锋一转,眼神里透出商人的精明与试探,缓缓道:“不过嘛……”他拖长了语调,“巧了,我手底下,倒是经手着那么两座的盘,原主人家情况比较特殊,急着出手,委托我寻个合适的买主。”
他仔细观察着张英英的神色,见她并未露怯,反而目光更专注了些,便继续说道:“你要是有意,并且出得起价钱,卖你一座,也不是不行。”
张英英立刻开口问道:“七爷,那房子到底得多少钱啊?”
七爷微微一笑,慢条斯理地说道:“有两处房子供你选择。一处位于繁华的淮海路,面积有三百多平,那价格嘛,得三万五。还有一处地段偏了点,面积大概二百平左右,价格就相对便宜些,两万五。”
张英英一听,几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斩钉截铁地说道:“七爷,我就要那栋三万五的,还望您能从中帮忙周旋周旋,这事儿要是成了,我定有重谢。”
七爷见她如此爽快,他不动声色地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才缓缓道:“女同志果然有魄力,淮海路那栋,位置、格局都是顶好的,这个价绝对值当。”
他放下茶杯,神色认真了几分:“既然你定了,我会尽快安排。不过这种交易,手续上要格外谨慎,不能明着来,明天上午你到这里来,到时候会有人带你先去看房子,确认无误后,再谈具体的交接和付款方式。”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张英英一眼:“这笔数目不小,而且房主要求用大黄鱼或者硬通货结算,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张英英心领神会,点头道:“七爷放心,规矩我懂。东西我会备好,一切听您安排,只是希望能尽快落实,家里孩子们都等着安顿。”
“成。”七爷颔首,算是给了准话。
张英英并不担心七爷黑吃黑,因为倪如海的病可以为她兜底。
坐上回家的车,张英英心情颇好,这两天的事情都出奇的顺利,如果房子到时候顺利过户,那么她们一家将彻底在沪市安家,孩子们未来也更好,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市。
理工大学附近一处租来的安静小院里,宋和平正和女儿秀棋一起,仔细清点、打包着准备带回沪市的礼物。
不大的房间里摊开着好几个油纸包和布袋,洋溢着一种忙碌而喜悦的气氛。
这些都是他们父女三人今天特意逛了一天街,精心挑选回来的。
秀琴因为学业紧张,采购完就先回学校了,但每一样礼物都包含了她的心意。
宋和平手里正拿着一件深灰色的中山装和一件藏蓝色的女士斜襟外套,仔细地叠好,放进一个布袋里。“这是给你外公外婆的,”他对秀棋说,“这个尺寸,应该合身吧?”
秀棋则正把一件崭新的呢子大衣小心地装进另一个袋子,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妈穿上这个肯定好看,沪市春天潮,这料子挡风。” 这是她们姐妹俩坚持要给妈妈买的,用的是她们的零花钱和爸爸提供的布票。
旁边还放着几个鼓鼓囊囊的包裹,里面是给家里几个妹妹们的礼物,各种京式点心和糖果,还有按照妹妹们脚码买的五双崭新的球鞋,尺码都仔细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