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网络”计划的全速推进,让磐石基地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运行模式。以往的基地,如同一个精密但独立的人造心脏,规律而有力地搏动。而现在,这颗心脏正试图将自己的跳动,同步于另一颗更古老、更混沌的自然之心——生态农场的生命场。
杰克团队设计的第一代耦合调控系统被命名为“谐律器”。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能量控制器,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感应-反馈网络。数以千计的微型传感器被埋设在农场土壤、附着在作物茎叶、甚至融入共生菌群培养液中,实时采集着温度、湿度、生物电活性、生命能量波动等海量数据。这些数据汇入“谐律器”核心,经过初步处理后,生成动态的能源调配指令,引导基地非核心区域的照明、通风、水循环等系统,模拟着农场生命场的自然起伏。
然而,初期的耦合尝试充满了磕绊。
“能源区c3,照明调节延迟0.7秒,与当前菌群活性峰值不匹配,产生轻微能量湍流!”
“水循环泵功率调整过载,对根系微观能量场造成扰动!”
指挥中心旁新建的耦合监控室内,告警声时而响起。杰克和他的团队忙得焦头烂额,不断调整着算法参数,试图让“谐律器”变得更“聪明”,更能理解生命场那非线性的、充满微妙反馈的“语言”。
林默身处其中,感受最为直接。他作为活的“调节器”,大部分时间都坐镇在耦合监控室,或是直接置身于农场中央。他的意识如同一个高灵敏度的天线,同时接收着来自基地能源流的规整脉冲和农场生命场的混沌低语。他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那个瞬息万变的平衡点,用自身更精微的能量引导,去弥补“谐律器”的迟滞和误判。
当基地某个区域的能耗需要因应农场生命场的低谷而降低时,他需要提前引导能量平缓过渡,避免骤降产生“凹陷”信号;当生命场突然因某种刺激(如模拟的短暂光照变化)而活跃时,他需要协调“谐律器”,让相应区域的能耗做出看似自然、实则精心设计的“响应”。
这要求他时刻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对能量的控制精细到毫厘之间。几天下来,即使以他如今的精神力,也感到了明显的疲惫,眉宇间带着挥之不去的倦色。
“进度比预想的要慢。”苏婉递给他一杯提神的药剂,看着他眼下的淡青,难掩心疼,“耦合的精度要求太高了,而且农场生态系统本身也在不断变化。”
“但方向是对的。”林默接过药剂一饮而尽,感受着药力化开的暖意,目光却依旧盯着主屏幕上实时滚动的耦合效率数据,“你看,整体耦合度虽然在波动,但平均值在缓慢上升。‘谐律器’也在学习,犯错频率在下降。最重要的是……”
他顿了顿,指向旁边一个独立的显示屏,上面显示着小七持续感知记录的“外部扫描关注度”曲线。
“……那些游移的扫描,在掠过我们这片区域时,显示的‘停留兴趣’指数,确实在下降。”
这是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尽管过程艰难,但隐匿的效果是真实可见的。他们正在从一块显眼的“礁石”,逐渐变成一片“浑浊的水域”。
青木长老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在他和生物团队的努力下,几种对能量波动更为敏感、并能主动调节自身生命场与周围环境谐振的新型共生作物被培育出来,开始小范围替换农场内的原有品种。这些“活体节点”的加入,进一步增强了农场生命场的稳定性和“包容性”,为基地能源的融入提供了更坚韧的“缓冲垫”。
“生命自有其智慧,远超我等造物。”青木长老看着一株新培育的、叶片会根据能量流动微微调整角度的藤蔓,感慨道,“我们并非征服者,而是学习者与合作者。”
耦合之弦,正在一根根被拨动、调校。虽然依旧紧绷,偶尔会发出刺耳的杂音,但那宏大乐章的前奏,已然在生命与科技的艰难融合中,悄然奏响。
他们知道,这还只是开始。想要完全骗过那个冰冷而精密的“系统”,他们需要将这张“生命伪装网”织得更大、更密、更真。但此刻,每一次耦合效率的微小提升,每一次外部扫描关注度的下降,都是值得庆祝的胜利。
在浩瀚宇宙的黑暗森林中,他们正学习着如何将自己,伪装成一棵真正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