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前哨的核心层做出了谨慎而坚定的决定:启动“微光”计划,尝试唤醒“容器”底层被压抑的人性。这并非出于单纯的同情,更是基于战略考量——一个清醒的、拥有原有记忆的“焚书人”前成员,其价值远超一个沉默的样本。
计划由苏婉亲自制定并主导,极其强调控制和渐进。他们不再使用任何带有对抗性的“反符号”刺激,而是精心挑选那些已被证实能引发“容器”微弱积极反应的材料——宁静的音乐、壮美的自然影像、歌颂普遍情感的诗歌。这些内容被编排成循环播放的“背景环境”,强度被控制在最低水平,如同持续输送的、温和的营养液。
隔离室被进一步改造,增加了更多舒缓的色调和柔和的间接照明,力求营造一个与铁锈城那狂热、冰冷氛围截然相反的环境。阿雅率领的应急小队处于最高戒备状态,监控着铁锈城方向的一切能量波动,以及“容器”本身的任何剧烈反应。小七则作为“情绪晴雨表”,定期感知“容器”内部那丝“微光”的变化。
最初的几天,几乎看不到任何明显变化。“容器”依旧大部分时间处于空洞状态,只有在那段特定钢琴曲播放时,监测数据才会显示出那些微乎其微的、趋向平静的波动。小七的报告也总是“还是很薄…暖的很少…”
苏婉并不气馁,她知道这注定是一个漫长且需要极大耐心的过程。她调整了播放列表,加入了一些旧时代儿童的笑声、小动物嬉戏的影像,这些内容不涉及复杂情感,只传递最原始的生命活力。
变化发生在第七天。
当天播放的是一段记录蒲公英种子随风飘散的无声视频,配以空灵悠远的排箫音乐。一直沉默的“容器”,喉咙里突然发出了一声极轻微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吸气声。他的眼球在眼皮下快速转动了几下。
监控室内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杰克放大了“容器”的面部表情捕捉画面,发现他紧抿的嘴角极其细微地松弛了那么一瞬。
小七几乎在同一时间抓住了苏婉的衣袖,声音带着一丝惊讶:“苏婉阿姨!那点‘暖’…好像…好像跳了一下!像…像小火苗被风吹了一下!”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信号!不再是平静,而是出现了主动的、细微的情感波动!
苏婉强压下心中的激动,示意继续保持当前环境刺激,不要做任何额外的引导或干扰。她需要观察这种波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容器”又出现了几次类似的细微反应:听到一段描绘故乡炊烟的诗歌时,他的指尖无意识地蜷缩了一下;看到一幅描绘夕阳下麦田的画作时,他的呼吸节奏出现了短暂的紊乱。
这些反应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转瞬即逝,并且没有伴随任何意识清醒的迹象(如试图开口说话或做出有意义的动作)。但数据的趋势和小七的感知都明确指向一点——那被压抑的人性,正在对特定的、积极的情感刺激产生越来越清晰的本能回应。
“他的‘外壳’依然坚硬,但似乎…出现了一些微小的孔隙。”苏婉在当晚的总结中说道,“这些‘孔隙’允许某些纯粹美好的东西渗透进去,触动他底层的情感记忆。我们正在…为他被冰封的精神世界,注入解冻的暖流。”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这也意味着风险在增加。随着那丝“微光”逐渐变得活跃,它被另一端“遗迹”察觉的可能性也在增大。他们如同在黑暗的冰面上小心翼翼地钻探,既渴望看到下方的活水,又时刻警惕着冰层碎裂、被黑暗吞噬的危险。
“微光”计划取得了初步的、鼓舞人心的进展。希望前哨不仅在与“焚书人”进行着外在的对抗,更在敌人的核心壁垒内部,点燃了一簇极其微弱,却象征着人性不屈的火焰。这簇火焰能否最终燎原,尚未可知,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那片冰冷黑暗最有力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