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深处,娲皇宫静静悬浮,霞光自宫墙琉璃瓦上流淌而出,驱散周边灰蒙气流,映照出一方祥和平静的净土。
宫门前,许多大能早早到来。
可谓是万仙来朝,瑞气千条。
三清道人来的是善尸,老子神色淡然,元始面容肃穆,通天眼神中则带着几分好奇与期待,自有仙童引他们至最前方的蒲团落座,位置仅在云床之下,彰显其盘古正宗的无上地位。
西王母驾着九凤宝辇,华贵雍容;
帝俊、太一虽只是分身前来,亦显太阳神君威仪,身后隐约有金乌虚影盘旋。
接引、准提二人面色依旧愁苦,但眼神深处却精光闪烁,仔细打量着这座新生的圣人道场,试图窥探一丝圣人大道的痕迹。
鲲鹏隐在稍后位置的阴影里,气息阴冷,目光扫过前排那些身影时,带着难以掩饰的复杂情绪。
更后方,巫族一众也赫然在列。
九凤率领着几位大巫,气息彪悍,与周遭仙气格格不入,却也无人敢小觑。
后羿沉默而立,夸父好奇地东张西望,十妖圣则聚在一处,低声交谈,目光不时瞥向前方的帝俊太一。
再往下,便是密密麻麻、难以计数的洪荒修士,皆屏息凝神,翘首以盼。
整个娲皇宫前,虽然聚集了无数大能,却异常安静,只有祥云飘过和瑞兽轻鸣之声,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弥漫开来。
吉时已至。
宫门无声洞开,亿万道造化神光喷薄而出,照亮混沌。
女娲娘娘的身影悄然出现在云床之上,并无惊天动地的威压,但一种圆融完满、与道合真的圣洁气息自然流露,让所有生灵心生敬畏,不由自主地躬身行礼。
“拜见女娲娘娘!”
声浪整齐,蕴含着对圣人的尊崇与对大道渴望。
女娲目光平和,扫过下方万千面孔,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在每一个生灵的心头响起,如同大道纶音:
“今日开讲,不论跟脚,不叙因果,只言造化。”
她没有直接阐述高深晦涩的大道法则,而是从自身经历开始,讲述起抟土造人、赋予生灵的感悟。
“造化之道,非凭空臆造,逆天而行。”
女娲掌心浮现一团氤氲黄土,生机内蕴,
“乃观天地之缺,察阴阳之变,顺五行之理,引灵性之光,补乾坤之不足。”
她讲述生命的脆弱,初生人族面对风雨雷电、凶兽妖魔时的无助;
也讲述生命的顽强,那微弱的文明之火如何从钻木取火、结巢筑屋开始,一点点燎原。
她阐述阴阳五行的生克,如何平衡才能让生灵繁衍生息,而非走向毁灭。
她的话语中,甚至隐约触及了那新生的、微弱却坚韧的“人道”气运,与高渺天道、厚重地道之间那玄妙而尚未完全明晰的联系。
“……造化,是赋予形态,更是点燃灵台方寸那一缕不灭之光。是引导,而非掌控;是激发潜能,而非禁锢思想。”
道音玄妙,时而如溪流潺潺,滋润心田;
时而如洪钟大吕,震醒迷惘。
随着讲道深入,娲皇宫内外异象纷呈:
地涌金莲,天花乱坠,灵气化作璎珞垂珠,虚空中仿佛有无数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的景象幻灭幻生。
下方听众,神情各异,皆有所得。
三清之中,老子眼眸开阖间,清光流转,似对“无为之中的有为”,对“立教教化”有了更深层的联想。
元始天尊眉头微蹙,似在思考这“造化”与自家所执“阐述天道”之间的异同与契合之处。
通天则目光灼灼,觉得这“引导激发”之道,与自家“截取一线生机”的教义颇有相通之趣。
帝俊与太一(分身)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的精光。
如何将这“造化”之理用于妖族?
促进血脉优化?加速族群繁衍?
甚至……创造属于妖族的独特文明?这对志在天庭的他们来说,诱惑巨大。
接引和准提,表面悲苦,内心却急速盘算。
“引导灵性”、“构建极乐”……女娲娘娘的话,仿佛为他们苦苦思索的“西方极乐世界”蓝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鲲鹏眼神闪烁,时而阴沉,时而恍然。
他根脚非凡,对“造化”理解别有角度,似乎在思索如何利用此道弥补自身缺陷,或创造利于自身的“势”。
九凤等大巫,对生命元气、血脉繁衍的感知却极为敏锐,女娲所讲的生命本源之力,让他们对自身血脉力量有了新的认知。
后羿沉默倾听,手指无意识地在膝上弓弦虚划。
夸父咧着嘴,只觉得那生命蓬勃生长的景象让他浑身气血都活跃起来。
至于那无数低阶修士,更是如痴如醉,许多困顿多年的瓶颈在道音中松动,甚至当场突破者亦不在少数。
红云老祖坐在前排,听得眉飞色舞,只觉得这“造化”之道充满善意与美好,与他心性最为相合,周身气息都活泼了不少。
镇元子在一旁微微颔首,暗道好友此次听道,收获定然不小。
讲道持续一万年。
对于洪荒大能而言,不过弹指一瞬。
当最后一句道音落下,女娲娘娘周身异象缓缓收敛,她看着下方仍沉浸在大道余韵中的众生,淡然道:
“道无止境,造化无穷。天地尚有缺,何况你我。望尔等各寻其道,各安其命,亦各尽所能,补益乾坤。”
“谢娘娘讲道之恩!”
众生再次拜谢,声震混沌。许多修士脸上带着满足与思索,纷纷驾起遁光离去,准备回去消化这一万年的收获。
女娲此次讲道,不仅稳固了自身圣位影响力,更将“造化”、“生命”、“文明”的种子播撒向洪荒各处,无形中为人道潜流的壮大,埋下了更深远的伏笔。
娲皇宫前渐渐恢复平静。
三清并未急于离去。
老子看向元始与通天,三人目光交汇,无需言语,便知对方心中所想。
女娲所讲“造化”与“立教”、“教化”的关联,如同一点星火,落在了他们早已积累深厚的道基之上。
“回昆仑。”
老子淡淡开口。
三道清光升起,划过混沌,径直投向昆仑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