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正沉浸在手机屏幕上,与苏晚分享着外婆家这边的见闻,偶尔回复一下夏沫那些跳跃而粘人的消息,试图在这片陌生的喧闹中为自己构筑一个熟悉的精神角落。忽然,身旁的光线暗了些,几道身影靠近,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好奇与试探。
“嘿,你是哪家的孩子呀?以前好像没见过你。”一个看起来比林砚稍大几岁的男生率先开口,他身后还跟着几个年纪相仿的男女,目光都聚焦在林砚身上。
林砚从屏幕上抬起头,神色平静无波。他对于这些拐着弯的亲戚关系向来不甚明了,也不知道对方该称呼自己母亲什么。他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抬起手指,遥遥指向正在不远处与一位姨母交谈的母亲,言简意赅:“我妈在那边。”
几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恍然道:“哦——你是小姑\/小姨家的儿子啊!”(依据母亲在娘家这边的排行而定)。关系一旦理清,好奇心更盛。
“原来是你啊!都长这么大了!你多大了?”一个穿着时髦的表姐忍不住问道。
“十六。”林砚的回答依旧简洁。
“十六?!”几人几乎异口同声地低呼,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刚才开口的男生上下打量着林砚,语气夸张:“不会吧!看你这么高,气质又这么……冷静,我还以为你起码二十出头了呢!”
林砚对于这种反应早已习以为常,他微微摇了摇头,语气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淡然:“很多人这样说过。不太像同龄人,习惯了。”
见他似乎并不难接触,只是话少,几个年轻亲戚便顺势在他旁边的空位坐了下来,试图找些话题。
“那你现在还在上学吧?初几了?”另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比较文静的表哥问道。
“初三,今年中考。”林砚回答。
“压力大不大?准备考哪个高中?”
“还好。考市一中。”
“一中?厉害啊!”话题引起了小小的共鸣,毕竟在场有几人也是一中毕业或在读的,便顺势聊起了学校的老师、食堂的饭菜等共同话题。林砚大多时候是倾听者,只在被直接问到或涉及自身情况时,才简短回应几句。
也有人问起他的兴趣爱好,林砚只答了“健身”和“听音乐”,便没有更多展开。他清冷的语调和不卑不亢的态度,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气场,既不会让人感到被冒犯,又清晰地划定了界限,让这场突如其来的社交保持在一种礼貌而略显疏离的状态。
好在没多久,外婆便招呼大家准备吃午饭了,适时地解了围。
外婆家的亲戚果然众多,外公外婆那一辈兄弟姊妹繁盛,开枝散叶下来,场面比爷爷奶奶家更为壮观。客厅和旁边的饭厅里足足摆开了三张大圆桌,才勉强让所有人都坐下。林砚自然和母亲坐在一桌。
席间,推杯换盏,菜肴丰盛。但林砚能明显感觉到,同桌乃至邻桌不少长辈的目光,都有意无意地落在他身上。他们压低声音向母亲打听:
“这是你家小砚?都长这么大啦!”
“这孩子多大了?看着真稳重。”
“在哪上学呢?成绩怎么样?”
母亲一边笑着回应,语气中带着不易察觉的骄傲:“是啊,十六了,马上就中考了……孩子自己挺努力的。”
林砚安静地吃着饭,遵循着这里的规矩,碗端得稳稳的,背脊挺得笔直。他将那些议论和目光隔绝在外,专注地品尝着桌上的饭菜,味道很好,但他更希望这顿饭能快点结束。
午饭过后,是更漫长的午后时光。大人们重新聚成几堆,有的继续餐桌上的酒局,高谈阔论;有的移步麻将桌,牌局再开;更多的则是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话题从家长里短到国家大事,无所不包。
林砚再次退回到了那个属于他的沙发角落。这一次,或许是因为午饭时短暂的交流,或许是他身上那种“生人勿近”的气场更加明显,倒是没有不识趣的同龄人再来打扰他了。他乐得清静,重新拿出手机。
苏晚那边似乎也在忙,回复慢了些,断断续续地聊着彼此拜年的趣事。夏沫则依旧信息不断,分享着她在家看的电影、吃的零食,以及对他明天归来的无限期待。林砚偶尔回复几句,大部分时间只是看着屏幕,偶尔抬眼望一望满屋的热闹,感觉自己像一个置身事外的观察者。
阳光透过窗户,在地板上缓慢移动,将屋内的喧嚣照得有些慵懒。他听着不远处麻将牌的碰撞声,长辈们带着醉意的谈笑声,孩子们追逐打闹的尖叫嬉笑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式大家庭过年最典型的背景音。而他,只是这热闹图景中一个安静的注脚。
时间就在这种平淡甚至有些无聊的氛围中悄然流逝。窗外的天色渐渐暗淡下来。
晚饭相对午饭简单了一些,但依旧是围坐满堂。饭后,真正的“工程”开始了。因为按照惯例,今天来的很多亲戚,尤其是路途较远的,都会留下来过夜。家里的卧室显然无法容纳这么多人,于是打地铺成了必然的选择。
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从柜子里翻找出厚厚的棉被、垫褥和毯子。客厅、以及一些空闲的房间地面,被迅速清理出来,然后铺上一层又一层的被褥,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临时的通铺。林砚也起身帮忙,默默地传递着被褥,或者按照母亲的指示,将一些轻便的物品挪开,腾出更多的空间。
看着眼前这热火朝天的“铺床”场景,闻着空气中飞扬的、带着樟木和阳光味道的棉絮气息,林砚知道,这个在外婆家喧闹而规矩的白天即将过去,一个或许更加独特、充满集体宿舍气息的夜晚,即将来临。他对此谈不上喜欢或讨厌,只是平静地接受着这属于大家族聚会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