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握数万精锐关宁军,坐拥天下第一雄关。
南边的北京朝廷,那个手段酷烈,疑似“借尸还魂”的皇帝朱由检,
他内心并不完全相信那些神鬼之说,但北京剧变属实,
哪有皇帝会把自己大臣全杀了的!
虽然抄家拷饷杀得人头滚滚,却对他远在京城的家族秋毫无犯。
非但如此,最新的旨意反而加封他为平西伯,赏赐丰厚,言语间极尽拉拢之意。
吴三桂了然,只要自己镇守着山海关,中原大地无论谁当皇帝,都少不得他的世代荣华。
可惜吴三桂并不知道,他也不可能猜到,真会有人拷饷他的家人。
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脉络里,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对其家眷同样进行了残酷的拷掠,其父吴襄受刑,家人惨死,爱妾陈圆圆被夺。
这最终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促使他做出了引清兵入关的决定。
但在这个时空,李自成早已在洛阳被朱由检击败,退守陕西,自然无法再复制那段历史。
北京的血腥是针对文官勋贵的,对于吴三桂这样手握重兵,远在边陲的悍将,朱由检的策略是稳住的。
南京的弘光朝廷也派来了密使,带着新皇帝的诏书和厚礼。
许他世镇辽东,永镇山海关,希望他能“弃暗投明”,共讨“北廷伪帝”。
吴三桂对来使客气有加,收下了礼物,却将诏书恭敬地奉还,只说:
“吴某世受明恩,在此危难之际,唯有谨守关隘,保境安民,方是臣子本分。南北之事,乃朝廷家事,非外臣所敢与闻。”
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让南京使者无功而返。
他的算盘打得精明无比。
无论北京还是南京,谁赢都好。
在他看来,短期内谁也灭不了谁。
北方皇帝有强军和抄家得来的巨款,但根基未稳。
南方有财赋和文人相助,但武备松弛,内斗不休。
大概率是长期南北对峙。
而无论谁赢,最终都需要他吴三桂,需要他镇守的山海关来抵御关外真正的强敌——清朝。
只要山海关在手,关宁铁骑在手,他就是左右天下大势的重要砝码。
南北双方都会极力拉拢他,他的富贵和权势就稳如泰山。
他甚至暗中希望这种对峙持续下去。
南北朝廷都需要他,都会给他输送粮饷器械,而他却可以超然物外,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最好斗个两败俱伤,届时……他吴三桂手握强兵雄关,或许能有更大的作为?
“总兵大人,北京又运来一批饷银和冬衣,还有二十门新铸的佛郎机炮。”
副将杨坤上前禀报,打断了吴三桂的思绪。
吴三桂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清点入库,给兄弟们发下去。告诉北京来的天使,就说我吴三桂感念陛下天恩,必当竭尽全力,为国守边,绝不放一骑一卒入关!”
“是!”杨坤领命,又低声道,
“大人,南京那边又悄悄送来一批苏杭绸缎和珠宝……”
“照旧收下,存入私库。给送东西的人回礼,客气点打发走。”
吴三桂淡淡道,“另外,给北边多尔衮的回信写好了吗?”
“写好了,按您的意思,只说粮草短缺,军心不稳,暂无法行动,还需王爷再支援些粮草布匹。”
杨坤回道。这是一种典型的敷衍和索贿。
“嗯,发出去吧。”吴三桂摆摆手。
他就像一个高超的走钢丝者,在南北以及关外三方势力之间维持着危险的平衡。
谁都给好处,谁都不得罪,谁都抱有希望,但谁也别想真正指挥他。
北边的满洲清国,摄政王多尔衮多次遣使送来劝降信。
许以高官厚禄,甚至“裂土封王”。
但吴三桂始终态度暧昧,既不明确拒绝,也不痛快答应。
开口就是要东西。
他内心深处对“蛮夷”有着根深蒂固的轻视和戒备,绝非走投无路,绝不会考虑那条路。
吴三桂对多尔衮的回信,充满了敷衍与算计。
但这并不意味着关外的清廷会因此停止他们的动作。
相反,对于山海关这座他们垂涎已久却始终无法啃下的硬骨头,多尔衮采取了更为灵活的策略。
一边以高官厚禄持续诱惑,一边不断地进行军事试探。
既是为了保持压力,也是为了窥探关防虚实,寻找任何可能的弱点。
几乎就在吴三桂的信使带着索要粮草的信件出关不久,一场典型的清军试探性进攻,便在关外的一片石地带拉开了序幕。
这是一个清晨,薄雾尚未完全散去,关外荒芜的土地上凝结着一层寒霜。
山海关上的哨兵警惕地注视着远方如巨兽脊背般起伏的燕山余脉。
突然,远处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群移动的黑点,紧接着是更多,如同蚁群般涌来。
警钟瞬间敲响!
低沉而急促的钟声瞬间传遍整个关城。
“鞑子来了!各就各位!”
军官们的吼声在城墙各处响起。
训练有素的关宁军士兵迅速进入战位。
弓弩手搭箭,炮手们迅速清理炮膛,装填弹药,调整射界。
整个过程紧张却有序,显露出百战精锐的素养。
吴三桂也被亲兵从总兵府请上了镇东门城楼。
他披着甲胄,面色冷峻地望向关外。
来的并非清军主力,人数大约在两千左右,主要是汉军旗的步兵和少量蒙古旗的骑兵。
他们打着正黄旗汉军的旗帜,显然是一次有组织的,但又规模有限的试探。
这些清军步兵推进到距关墙约一里半的地方停了下来,这个距离刚好在大部分明军火炮的有效射程边缘。
他们并未立刻发动冲锋,而是开始有条不紊地列阵。
盾牌手在前,长枪兵和火铳手在后,还有数十人推着十几辆楯车缓缓向前移动。
“哼,老一套。”吴三桂身边的一员副将不屑地哼道。
吴三桂没有言语,只是仔细观察着。
清军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用楯车和步兵方阵吸引明军火力,试探火炮的部署位置,射程和密度。
同时那些蒙古骑兵则在两翼游弋,伺机而动,寻找可能出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