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田间联调的失败,如同一盆冰水,浇醒了有些急于求成的攻关小组。但也让他们彻底冷静下来,意识到征服这最后的机械化堡垒,需要的不是蛮干和激情,而是更极致的耐心、更精细的分析和更坚韧的毅力。
精益求精:与细节死磕
针对试验暴露出的问题,各小组展开了更加深入、近乎偏执的改进。
王振虎小组不再满足于“差不多”的动平衡,他们制作了更精密的平衡支架,要求滚筒在任何位置都能随意停转,将振动降至最低。对纹杆和凹板的间隙,他们制作了不同厚度的塞规,确保沿滚筒轴向的间隙一致性误差小于0.5毫米。
李卫东和何秀莲对清选筛的研究进入了痴迷状态。他们不仅优化筛孔形状,还尝试了不同材质的筛网(金属网、编织网),甚至研究了筛子不同区域的振动强度差异,试图找到最优的分离效果。
张建业和赵大牛则成了“麦田里的观察家”。他们长时间待在试验田里,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割茬高度进行收割,仔细观察麦秆的倒伏状态、喂入情况,记录下每一种操作参数对应的效果。赵大牛的手甚至被高速运动的部件轻微划伤过,但他只是简单包扎后又投入了工作。
秦湘云组织后勤和妇女们,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热饭热水准时送到车间,脏衣服被悄悄收走洗净送回。这种默默的支持,成为了技术团队最温暖的后盾。
第二次冲锋与曙光
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修改、调试和台架试验,改进后的“丰收一号”样机,再次被拖到了麦田边。与上一次相比,这台机器外观上似乎变化不大,但内部每一个零件,都凝聚了更多的智慧和汗水。
气氛比第一次更加紧张。王团长、宋书羽、秦湘云等团领导都来到了现场,许多关心此事的干部战士也远远围观着。
张建业深吸一口气,登上了“戈壁一号”的驾驶座。赵大牛作为收割机操作员,站在收割台后,神情肃穆。
“启动!”
发动机轰鸣起来。
“放下收割台!”
切割器伴随着熟悉的“咔哒”声沉入麦浪。
“前进!”
拖拉机缓缓移动。锋利的刀片再次切断麦秆,这次的声音更加流畅、稳定。拨禾轮轻柔地将麦子拨向螺旋输送器,搅龙均匀地将麦子送入脱粒入口……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着脱粒机出口和后面的清选筛。
没有异常的撞击声!没有突然的停机!
脱粒机发出平稳而有力的嗡嗡声。
紧接着,在脱粒机后方,金黄色的、饱满的麦粒,如同欢快的小溪,从清选筛的出口汩汩涌出,落入集粮箱!而被打碎的短茎秆和颖壳,则被风扇吹出,飘落在机器后方!
“出粮了!!”
“成功了!!”
刹那间,田埂上爆发出惊天动地的欢呼声!许多人激动得跳了起来,相互拥抱,泪水夺眶而出!王团长用力挥舞着拳头,连说了三个“好!”字。宋书羽紧握的双拳缓缓松开,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数月来第一个真正轻松的笑容。
张建业强忍着激动,控制着拖拉机继续前进。收割机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巨兽,在金色的麦海中平稳地航行,所过之处,麦浪伏倒,干净的粮食被神奇地分离出来,收集起来。
当然,问题依然存在。清选效果还不是百分百完美,偶尔会有少量断穗混入粮中;在田边地角转弯时,操作还不够流畅。但与第一次的惨烈失败相比,这已经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巨大成功!
实战检验与最后的锤炼
“丰收一号”没有停下脚步,立刻投入了小范围的实战收割检验。农机队的骨干们轮流上机操作,熟悉性能,暴露问题。
在实战中,一些在试验中难以发现的问题被逐一捕捉:长时间工作后传动皮带松动、在过于潮湿的麦田里轻微堵塞、集粮箱满了之后需要人工卸粮影响效率……
针对这些问题,攻关小组几乎是“闻风而动”,现场解决,现场改进。加装了皮带张紧自动调节机构,改进了搅龙叶片表面光滑度以减少粘附,开始设计更便捷的卸粮装置……
“丰收一号”就在这种不断的“使用-改进-再使用”的循环中,迅速变得成熟、可靠起来。当它成功完成五十亩麦田的收割任务,并且经农业连验收,损失率和破碎率都控制在了可接受的范围内时,所有人都知道,这台机器,真的成了!
金色的丰碑
隆重的“丰收一号”收割机交付仪式,在最大的那块麦田边举行。金黄的麦浪作为背景,披红挂彩的“丰收一号”和牵引它的“戈壁一号”如同凯旋的英雄,接受着全体独立一团成员的检阅。
王团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高度赞扬了技术团队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称“丰收一号”的诞生,是独立一团机械化道路上的一座金色丰碑!
宋书羽将象征性的钥匙,郑重的交到张建业手中:“建业,接下来,就看你们农机队的了!要让这钢铁的赞歌,响彻我们所有的田野!”
张建业接过钥匙,面向全体人员,朗声宣誓:“请团长、宋老师和同志们放心!农机队保证用好‘丰收一号’,颗粒归仓,不辜负大家的血汗和期望!”
仪式结束后,“丰收一号”在无数道期盼和自豪的目光注视下,再次轰鸣着驶入麦田,开始了它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服役。它的身后,是整齐的麦茬和堆积如山的金色粮食;它的前方,是独立一团更加广阔、更加充满希望的未来。
麦浪翻滚,钢铁轰鸣。这首由汗水、智慧和钢铁共同谱写的赞歌,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激昂地奏响。它宣告着,独立一团彻底告别了纯粹依赖人力的原始收获方式,迎来了一个全新的、高效率的机械化收获时代。这条充满荆棘的机械化之路,他们终于凭着顽强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走到了灯火通明的终点,不,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