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三与“疤瘌眼”内讧的消息,像一阵带着腥气的风,迅速刮遍了县城的小圈子。曾经在码头上称王称霸的赵老三,这几天明显低调了许多,手下的人也收敛了气焰,不再像往常那样招摇过市。
而工商局那边,李长贵副局长似乎也突然“忙”了起来,连续几天称病未去单位,连原本计划对几家个体户的“突击检查”也临时取消了。
加工坊里,王大山和工人们都松了一口气,觉得笼罩在头顶的乌云似乎散去了不少。只有杨涛知道,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宁静。他种下的猜疑裂痕已经产生,但李长贵和赵老三都不是轻易认输的人,暂时的退缩,或许只是为了酝酿更凶狠的反扑。
他必须利用这个宝贵的时间窗口,尽快壮大自己。
“黔山源”的加工坊比以往更加忙碌。杨涛不仅恢复了向各供销社的正常供货,更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州土特产展销会的筹备中。这是“黔山源”跳出县城,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关键一步。
“杨哥,这是按你要求新做的包装。”王大山抱来几个崭新的纸盒。盒子设计简洁大方,土黄色的底子上,用黑色毛笔字写着“黔山源”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下面是“腊味”小字,旁边还印了一个小小的、抽象化的山峦轮廓,整体透着一种质朴而又不失格调的气息。
“不错。”杨涛拿起一个盒子仔细端详,“里面的油纸也要印上咱们的logo,就是那个山峦标志。记住,咱们卖的不只是腊肉,是咱们黔东南大山的味道和信誉。”
他又检查了新设计的腊肠和腊排骨。腊肠肥瘦比例恰到好处,用肠衣灌得饱满紧实,风干后泛着诱人的油光;腊排骨选的是上好的肋排,腌制入味,熏烤得金黄,肉香混合着果木的烟气,引人垂涎。
“展销会上的试吃品准备好了吗?”杨涛问。
“都准备好了!”负责后厨的刘婶笑着答道,“按你说的,腊肉切薄片蒸熟,腊肠切小段油煎,腊排骨剁成小块用砂锅焖熟,旁边还配上解腻的山野菜。光是闻着味儿,保管让人走不动道!”
杨涛点点头。他知道,在展销会那种琳琅满目的地方,视觉和嗅觉的冲击力至关重要。
“药酒呢?”
“药酒重新过滤装瓶了,标签也贴好了。”王大山指着角落里一排排擦拭得锃亮的玻璃瓶,“人参、天麻、杜仲、枸杞,四种口味,都用的是五年以上的包谷酒做底,药材分量足,澄澈透亮。”
杨涛环视着忙碌而有序的加工坊,心中稍定。产品是根基,只要东西过硬,就不怕没有市场。
几天后,州土特产展销会的正式邀请函送到了杨涛手中,随函附带了展位图和注意事项。他们的展位不算最好,在展厅中段靠边的位置,但杨涛已经满意了。
出发前往州府凯里的前一天晚上,杨涛特意回了趟家。他把一个存折塞到母亲李秀兰手里。
“妈,这里面是这段时间赚的钱,大部分都存在里面了。密码是你生日。”杨涛语气轻松,“明天我去州里参加展销会,可能要去好几天。加工坊那边有大山盯着,你们别担心。”
李秀兰摸着那本薄薄的存折,手有些发抖:“涛子,你……你在外面千万要小心啊!我听说州府那边人多,骗子也多……”
“妈,放心吧,你儿子精着呢。”杨涛笑着安抚,又看向一旁沉默抽烟的父亲,“爸,家里就交给你们了。有什么事,就去加工坊找大山,或者去供销社找张主任。”
杨老根重重地“嗯”了一声,布满皱纹的脸上透着担忧,但更多的是对儿子如今能独当一面的复杂欣慰:“出门在外,凡事留个心眼,别逞强。”
“我知道。”
第二天天还没亮,一辆租来的解放牌卡车停在了加工坊门口。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打包好的展品搬上车——腊味、药酒、宣传画、试吃用的炉灶锅具,甚至还有一小捆带着泥土气息的、用作装饰的干竹子。
杨涛只带了王大山和一个机灵点、口才好的年轻工人小陈随行。水生则被他留在县城,暗中留意李长贵和赵老三的动向。
卡车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窗外是连绵的青山和缭绕的晨雾。杨涛看着这片熟悉的土地,心中充满豪情。他要让这片大山孕育的宝贝,走出深山,被更多人认识和喜爱。
抵达凯里时,已是下午。展销会在州文化宫举行,他们赶到时,里面已经人头攒动,各个县市的厂商都在紧张地布置着自己的展位。空气里混杂着各种土特产的味道——茶叶的清香、药材的苦香、腌菜的酸香,还有油漆和锯末的味道。
他们的展位果然如预料般不太起眼。但杨涛并不气馁,指挥着王大山和小陈迅速行动起来。挂上印有“黔山源”和黔东南山水风光的布幅背景板,摆上原木色的展台,将腊味礼盒堆出层次感,药酒瓶擦得晶莹剔透。他还特意在展位角落布置了一个小景:用干竹子、几块溪石和一盏小射灯,营造出山野人家的意境。
与其他展位堆满货物、显得拥挤不堪相比,“黔山源”的展位显得简洁、雅致,独具一格,很快吸引了一些路过参展商和提前入场的采购商的目光。
“你们这是……榕树村的?”一个戴着眼镜、干部模样的人驻足,拿起一盒腊肉打量着,“包装搞得挺像样嘛。”
“是的,领导,我们来自榕树村,但我们的山货收购范围覆盖了好几个乡镇。”杨涛笑着迎上去,递上名片(他特意为展销会印制的),“这是我们‘黔山源’的产品,主打真材实料、传统工艺,您尝尝我们的试吃品?”
小陈立刻机灵地端上刚刚加热好的腊味拼盘。那干部尝了一片蒸腊肉,点点头:“嗯,味道确实正宗,是小时候吃的那个味儿。你们这生意,做得挺有想法。”
类似的情景在布展期间发生了好几次。杨涛不卑不亢地接待着每一个感兴趣的人,耐心介绍产品,留下联系方式。他深知,这些提前建立的联系,或许就是展销会后的订单。
正式开幕那天,文化宫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州里、市里的领导剪彩后,潮水般的人群涌进展厅。
“黔山源”独特的展位设计和诱人的腊肉香气,很快成了展厅里的一个焦点。试吃台前排起了长队,小陈和王大山忙得满头大汗,向围观的顾客介绍着产品。
“这腊肉好吃!不咸不腻,香味足!”
“药酒看着就透亮,药材也实在,给我来两瓶!”
“你们这个礼盒包装送人正好,给我拿五盒!”
订单登记本上,记录的联系方式和需求越来越多。杨涛一边应对着询价和洽谈,一边敏锐地观察着会场。他看到了一些来自省城甚至邻省采购商模样的身影,心中暗忖,机会来了。
然而,就在展销会如火如荼进行到第二天下午,一个穿着中山装、面色严肃的中年男人,在几个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黔山源”的展位前。为首的男人胸前挂着“组委会巡查”的牌子。
“你是这里的负责人?”男人目光锐利地扫过杨涛,又看向展台上的产品,“我们接到群众反映,你们的产品来源不明,涉嫌非法收购野生动物,包装也存在夸大宣传的问题。请你们暂时停止展示和销售,配合我们调查。”
王大山和小陈的脸色瞬间白了。周围的人群也一阵骚动,议论纷纷。
杨涛心里一沉,知道该来的还是来了。李长贵和赵老三的手,果然伸到了州里!这“群众反映”,无疑就是他们的阴招!
他深吸一口气,脸上依旧保持着镇定从容的笑容,迎了上去:“您好,领导。我是‘黔山源’的负责人杨涛。关于您提到的问题,我想我们可能存在一些误会。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有合法合规的来源证明和质检报告。”
说着,他不慌不忙地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拿出了一叠早就准备好的文件——营业执照复印件、与农户的收购协议(特意标注了主要为家养猪)、供销社的供货合同、县里开具的参展推荐函,甚至还有几张加工坊的生产环境照片。
“我们的原料,绝大部分来自与我们有长期合作协议的农户散养的家猪和种植的药材,这一点,我们的合作伙伴,凯里供销社的张启明主任可以证明。”杨涛的声音清晰而有力,确保周围的人都听得见,“至于包装,我们如实标注了产品信息和产地,并无任何夸大。如果领导认为我们的展位有任何不合规的地方,我们愿意立即配合整改。”
他那份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准备充分的文件,让那位巡查负责人脸上的严厉神色缓和了些许。他接过文件,仔细翻看起来。
展位前的气氛一时有些凝滞。所有人都看着那位巡查负责人,等待着他的裁决。
杨涛表面平静,手心却微微沁出了汗。他知道,这是一场当众的考验。如果在这里被勒令停展,不仅意味着展销会失败,更意味着“黔山源”的声誉将遭受重创,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
他绝不能输在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