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国涛副书记办公室出来后,林枫明显感觉到在京城的运作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不仅仅是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更是一种无形的势能开始向他倾斜。
第二天上午,科技部那边就传来了确切消息。之前那位态度谨慎的副部长亲自给林枫打来电话,语气比之前热情了许多:“林书记啊,你们北阳的材料我们组织专家连夜评审了,确实很有亮点!部里原则上同意将你们的创新中心纳入‘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序列’,近期就会派专家组去北阳实地考察。只要条件达标,后续挂牌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太感谢部长了!我们一定做好充分准备,迎接部里专家的考察指导!”林枫握着电话,语气诚恳,心中却明镜似的。这就是郑国涛那通电话的分量,一个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在更高层面的关注下,瞬间冰消雪融。
此事迅速在京城相关部委的小圈子里传开。一个地方市委书记,能让郑国涛这个级别的领导亲自过问具体项目,其背后的能量和受重视程度,不言而喻。随之而来的,是林枫在京城的“行情”看涨。
下午,他按照计划拜访国家能源局,就北阳清洁能源替代和智能电网改造项目寻求支持。令他有些意外的是,接待他的不仅仅是之前约好的司长,连一位分管相关业务的副局长也特意抽出时间参加了会谈。
“林枫同志,久仰大名啊。”副局长笑着与他握手,“北阳的转型实践,尤其是敢于在传统能源基地搞清洁能源替代,魄力很大!部里领导也很关注。”
会谈异常顺利。能源局方面不仅对北阳的项目表示支持,还主动提出可以将其纳入国家级的“能源综合改革试点”备选名单,这意味着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可能性。
“林书记,你们北阳如果有什么好的想法和需求,随时可以直接和我们司里沟通。”临别时,那位司长热情地送林枫到电梯口,话语间充满了亲近之意。
林枫明白,这不仅仅是冲着北阳项目本身,更是冲着他林枫此刻在京城的“热度”,冲着他背后若隐若现的郑国涛,乃至整个“南院”派系的支持。
晚上,林枫推掉了一个不太重要的饭局,选择在驻京办与核心团队闭门总结。
“书记,这几天进展比预想的要快得多啊。”负责对接发改委的副市长难掩兴奋,“之前卡壳的几个专项,今天都主动联系我们,说可以重新上会讨论。”
“这是好事,但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沉住气。”林枫神色平静,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别人给面子,是看我们背后的能量,但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工作实绩来说话。所有承诺,都必须落在纸面上,形成正式的文件或会议纪要。不能因为口头上的热情就放松要求。”
他看向驻京办主任:“老张,这几天通过各种渠道想约我见面、吃饭的人不少,你梳理一下,哪些是必要的,哪些可以婉拒。我们的时间宝贵,要用在刀刃上。”
“明白,林书记。我已经按重要性做了排序。”张主任连忙汇报。
林枫点点头,目光扫过众人:“京城的水很深,我们现在借到了一股东风,但不能飘。每一步都要走得扎实,既要拿到政策,也要结交真朋友,而不是酒肉朋友。特别是要注意,绝不能给郑书记他们添不必要的麻烦。”
接下来的几天,林枫的行程依旧排得很满,但他更加注重策略和分寸。对于一些关键部委的实权司局长,他安排了小范围、更深入的工作餐叙,在轻松的氛围中进一步巩固关系,探讨合作细节。对于某些希望通过他搭上郑国涛这条线的人,他则巧妙地保持距离,既不轻易许诺,也不得罪人。
在一次与某重要部委办公厅主任的私下交流中,对方意味深长地对他说:“林书记,郑书记很看好你啊。他很少为地方上的具体项目亲自打招呼的。你这次在京城,算是站稳脚跟了。”
林枫举杯敬酒,谦逊回应:“全靠老领导们提携,也靠同志们支持。我们地方干部,就是要把工作干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离京前最后一天,林枫再次梳理了此行的成果清单:科技部国家级培育序列、发改委专项资金重点考虑、能源局试点备选、工信部技术标准支持……一张覆盖北阳转型关键领域的政策支持网络已经初步织就。更重要的是,他在各部委结识了一批中坚力量,这些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北阳发展的重要助力。
登机前,他给郑国涛副书记的秘书发了一条短信,简单汇报了离京时间和此行成果,并再次表达了感谢。很快,秘书回复:“收到。郑书记说,望再接再厉,江东见。”
看着这条简短回复,林枫微微一笑。“江东见”三个字,寓意深远。他收起手机,最后看了一眼这座承载着无数梦想与权力的京城。这一次,他不再是孤身闯荡的地方官,而是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和更强大的底气返回江东。省长之位争夺的棋局,因为他这次成功的京城之行,已经悄然改变了力量对比。飞机冲向云霄,林枫闭上眼睛,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回到江东后的第一份施政报告提纲。真正的较量,即将在江东省的大地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