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溪之火与长沙惊雷的余波,在江西战场缓缓荡漾开来,最终汇聚成推动陈远命运的巨大浪潮。
先是王管带将其“清剿地方、协饷有力”的功绩具文上报,着重强调了其在稳固后方、筹措军需方面的“卓越贡献”。随后,不知是王管带的呈文起了作用,还是陈远此前“异道”之功与芦溪之战的锋芒终于传到了更高层,抑或是他在军议中偶尔流露出的“卓见”引起了注意,一份来自曾国藩钦差行辕的嘉奖令,竟直接下达到了靖安营。
令文中,曾大帅肯定了陈远“奋勇作战,勤勉王事”,尤其赞赏其“善于抚绥地方,筹措得力”,特赏银五百两,并擢升其为 靖安营管带,实授千总衔,准其扩充兵马至五百人。
这道命令,如同在湘军这潭深水中投下了一块巨石。由帮带直升管带,虽仅半步之遥,却意味着陈远真正跻身于湘军的中级军官行列,拥有了独领一营、独当一面的资格。更重要的是,这嘉奖来自曾国藩本人,虽只是例行公事的口吻,但其象征意义非同小可,意味着“陈远”这个名字,已正式进入了湘军最高统帅的视野。
消息传开,营中道贺者络绎不绝。张把总脸上的笑容有些勉强,但还是亲自前来,说了几句“年少有为,后生可畏”的场面话。王管带则显得由衷高兴,陈远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其越受重用,他自己的脸上也越有光。
陈远平静地接下了委任状和赏银,将赏银尽数分发给营中将士,尤其是芦溪之战的伤员与有功者,自己分文未取。此举更是赢得了全军上下的拥戴。
升任管带,带来的不仅是地位和名望,更是实实在在的权力和资源。他立刻着手整顿营务,名正言顺地扩充兵力,汰弱留强。他利用新获得的权限,向王管带申请调拨了一批更精良的军械,并凭借与岳阳“安远商行”的“良好关系”,以“市价”为营中采购了一批优质的鞋履、药材,极大改善了士卒的生活和健康状况。他甚至开始着手,在营中遴选识字的士卒,进行简单的文化教导,美其名曰“便于传达军令,学习操典”,实则为未来培养基层军官埋下伏笔。
明面上,他已是湘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忠诚、能干、知兵、且不贪财,几乎符合所有上层对理想部将的期待。
然而,在这风光之下,只有陈远自己知道那如履薄冰的谨慎。他扩张势力,却更加注意与湘军旧有体系的融合,绝不显得特立独行。他利用商行资源,却将所有账目做得清清楚楚,经得起查验。他深知,站得越高,盯着他的眼睛就越多,越不能行差踏错。
名动江西,于他而言,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获得了更大的舞台,也承担了更重的责任,更面临着更复杂的暗流。他站在新挂起的“靖安营”大旗下,目光越过眼前的营垒,仿佛已看到了未来更加波澜壮阔,却也更加危机四伏的征途。
这艘借着湘军东风起航的船,如今船体愈发坚固,风帆已然张开,是时候向着更深更远的海域,破浪前行了。而船舱底部,那正在不断锤炼的 暗刃 与依托商业网络悄然延伸的无形之网 ,才是他真正赖以抵达彼岸的、绝不示于外人的凭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