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司马光:宋朝“卷王”的硬核人生——从砸缸网红到史坛大佬

各位客官,今天咱们聊的不是娱乐圈的流量明星,也不是商界的财富大佬,而是宋朝一位自带“热搜体质”的文臣——司马光。这老爷子一辈子干了两件“破圈”大事:七岁那年砸缸救了个小孩,火遍宋朝朋友圈;晚年编了本《资治通鉴》,直接成了往后一千年皇帝的“睡前读物”。

说他硬核,是因为他能在朝堂上跟王安石“吵”得面红耳赤,还能趴在书桌上熬十九年编书;说他可爱,是因为他当了宰相还穿补丁衣服,吃两菜一汤,下属以为他装穷,结果他说“我家天天这样”。今天咱们就分六章,聊聊这位宋朝“老干部”的幽默人生,保证让你看完觉得:原来历史人物也能这么接地气!

第一章 砸缸:宋朝第一“冷静哥”的童年出道战

公元1026年,河南光州(今河南潢川)的司马家院子里,发生了一场堪比“小孩掉井”的紧急事件——只不过掉的不是井,是缸,还是个能装下三个小孩的大陶缸,里面还装满了夏天的雨水。

当时院子里的小孩们正玩“捉迷藏”,邻居家的小胖墩(史书没留名,咱们姑且叫他“王小胖”)为了躲人,爬缸沿上探头探脑,结果“扑通”一声,整个人栽进了缸里。水瞬间没过了他的胸口,小胖墩吓得手脚乱扑腾,溅起的水花把旁边的花盆都浇湿了。

这时候,院子里的其他小孩啥反应?有吓得坐在地上哭的,有拔腿就往屋里跑喊“大人快来”的,还有站在缸边手忙脚乱想拉人,结果差点自己也掉进去的。唯独一个穿青布短褂的小孩没慌——这就是七岁的司马光,当时正蹲在墙角看蚂蚁搬家,听见动静抬头一看,好家伙,王小胖都快被水呛着了。

按常理说,七岁小孩遇到这事,要么跟着哭,要么跟着跑,可司马光偏不。他先蹲在缸边看了两秒,心里飞速盘算:“哭有啥用?跑去找我爹,来回得半柱香,小胖墩早沉底了;伸手拉?我人没缸高,胳膊也不够长,别把自己搭进去。”

然后他环顾四周,眼睛一亮——旁边墙角堆着几块用来压柴禾的大石头,最大的那块比他的脑袋还圆。司马光没犹豫,走过去抱住石头,使出吃奶的劲儿往缸边挪。石头沉得很,他走两步就得歇一下,小脸憋得通红,心里还默念:“石头你轻点,缸你脆点,千万别砸偏了!”

终于把石头挪到缸边,司马光深吸一口气,抱着石头往缸壁上“哐当”一砸。只听“咔嚓”一声,缸壁裂了个大口子,水“哗啦啦”往外流,就像开了闸的小河。王小胖先是愣了一下,然后顺着水流爬了出来,浑身湿透,头发上还挂着水草,活像只落汤鸡。

这时候,司马光的爹司马池才跟着跑过来,一看缸裂了、孩子没事,又看了看一脸淡定的司马光,差点笑出声:“你这小子,砸缸的时候就不怕我揍你?这缸可是你娘去年刚买的!”

司马光挠挠头,小声说:“缸碎了能再买,小胖墩没了,他娘该哭了。”

这话一出口,围观的街坊邻居都乐了,纷纷夸这孩子“脑子清楚”“比大人还冷静”。没过几天,“司马家小儿砸缸救友”的事儿就传遍了光州,连茶馆里的说书先生都加了段新段子:“七岁顽童不一般,见友落缸不慌乱,抱起石头砸大缸,救得同伴笑开颜!”

后来有人问司马光,当时怕不怕?他倒是实诚:“怕啊!我怕石头砸不动缸,还怕砸到小胖墩的头。砸完我手心都出汗了,就是没敢说。”

你看,这哪是什么“神童”?就是个脑子转得快、还有点小倔强的小孩。不过这一砸,也砸出了司马光一辈子的性格底色——遇事不慌、先想办法,哪怕后来当了大官、编了大部头,这股“冷静劲儿”也没丢。

第二章 进士之路:宋朝“学霸”的职场初体验

公元1038年,十九岁的司马光站在汴京城的殿试榜单前,眼睛瞪得溜圆——他居然中了进士,还是甲科!要知道,宋朝的进士可不是好考的,全国好几千人报名,最后只录取几十人,比现在考清华北大难多了。

司马光的爹司马池是个官,按说能给儿子走点“后门”,可司马池偏不,就让司马光自己考。结果司马光还真争气,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一路过关斩将,跟开了挂似的。放榜那天,司马池高兴得在京城的酒楼摆了三桌酒,请亲戚朋友吃饭,司马光却坐在角落里啃馒头——不是他客气,是他前一天熬夜复习,现在还没缓过劲来。

有人劝他:“光哥,中了进士该好好庆祝,啃什么馒头啊?”

司马光边嚼边说:“庆祝啥?考上了就得当官,当官就得干活,先垫垫肚子,省得明天上班饿。”

这话还真没说错。没过多久,司马光就被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当“判官”,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秘书,天天要处理各种鸡毛蒜皮的事:张三家丢了鸡,要帮着查;李四家占了王五家的地,要帮着调解;甚至还有农户来告状,说邻居家的牛吃了他的庄稼——司马光每天抱着案卷,看得头都大了。

有一次,一个老农来告状,说自己的麦子被邻居的羊啃了,要邻居赔。司马光跟着老农去地里一看,麦子确实少了一片,可邻居说“我家羊拴得好好的,怎么会去啃他的麦子?”两人吵得不可开交,司马光蹲在地里看了半天,突然指着地上的羊粪说:“你们看,这羊粪里有麦子粒,还是新鲜的。要是羊没啃麦子,粪里怎么会有这个?”

邻居一看瞒不住了,只好认错赔钱。老农高兴得直作揖,司马光却偷偷抹了把汗——他昨天刚看了本《农桑辑要》,里面说过怎么通过羊粪判断羊吃了啥,没想到今天就用上了。

不过职场也不是全是鸡毛蒜皮。有一次,华州知府要办一场“迎春宴”,让司马光写篇祝酒词。司马光琢磨了半天,写了篇《迎春赋》,里面写“东风送暖,万物复苏,愿百姓丰衣足食,官吏清廉奉公”。知府看完拍案叫好,说:“你这小子,不仅会断案,还会写文章,以后肯定有出息!”

可司马光自己却有点“小不满”——他本来想当一个“读万卷书、写千篇文”的学者,结果天天跟鸡、羊、麦子打交道。有天晚上,他在书房里写日记,吐槽:“今日断鸡案三起,调解田产纠纷两起,写文书五篇。读《左传》仅半页,憾哉!”

你看,这就是年轻的司马光——既是个认真干活的“职场新人”,又是个惦记着读书的“学霸”。这种“又要干活又要学习”的劲头,也为他后来编《资治通鉴》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 编书:宋朝“卷王”的十九年“写书项目”

公元1066年,四十七岁的司马光坐在汴京城的书房里,手里拿着一份奏折,心跳得有点快——他要给宋英宗提一个“大项目”:编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通史,让皇帝能从历史里学治国的道理。

为啥要提这个项目?因为司马光觉得,宋朝的皇帝读的历史书要么太零散,要么太冗长,比如《史记》《汉书》,一本本单独看,不容易串起来。他想编一本“简明版通史”,把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政策都挑出来,再加上自己的点评,让皇帝一看就懂。

宋英宗是个爱读书的皇帝,看完奏折立马拍板:“好主意!朕支持你!给你经费,给你编制,你想找谁帮忙就找谁,朕还让秘书省给你调史料!”

司马光跟打了鸡血似的,立马组建了“编书天团”:找了刘攽(bān)负责汉朝部分,刘恕负责魏晋到隋朝部分,范祖禹负责唐朝到五代部分——这三个人都是宋朝的“史学大神”,刘恕甚至能把《史记》倒背如流,范祖禹对唐朝的史料了如指掌。

不过“项目”一开始,就出了小插曲。刘恕来报到的那天,司马光特意准备了一桌子菜,结果刘恕一进门就问:“史料调来了吗?咱们今天先分工吧!”司马光说:“先吃饭,吃完饭再聊。”刘恕摆摆手:“吃饭哪有编书重要?先干活!”最后两人就着茶水,聊了一下午分工,菜都凉透了。

编书的日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卷到飞起”。司马光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洗漱完就钻进书房,趴在桌上写稿子,直到半夜才睡觉。他的书房里堆满了史料,有竹简、有绢书、还有手抄本,连走路的地方都只够容一个人过。丫鬟每天进来送茶,都得小心翼翼,生怕碰倒了书。

有一次,司马光写得太投入,趴在桌上睡着了,手里的笔还在纸上画圈。醒来一看,纸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圆圈,他愣了一下,还以为是自己昨天没看完的史料,仔细一看才发现:“哦,是我做梦画的。”气得他拍了下桌子,丫鬟在门外听见,还以为他跟谁吵架了。

更有意思的是“甲方爸爸”宋神宗的反应。宋英宗去世后,宋神宗继位,不仅接着支持这个项目,还亲自给书赐名《资治通鉴》,意思是“给皇帝提供治理国家的镜子”。有时候神宗还会去司马光的书房“视察”,问:“书编得怎么样了?朕啥时候能看?”

司马光每次都答:“快了快了,陛下再等等。”结果这“等等”就是十九年。有一次神宗又来催,司马光没办法,只好拿出刚编好的“唐朝部分”给神宗看。神宗一看就入迷了,连朝会都差点忘了开,还跟司马光说:“你这书比朕的奏折好看多了,以后朕每天看一卷。”

编书的过程中,还发生过“史料之争”。刘恕编魏晋部分的时候,发现有本《三国志》的注释里,对“赤壁之战”的记载跟《后汉书》不一样,一个说曹操带了八十万人,一个说带了二十万人。刘恕急得不行,跑到司马光的书房里争论:“老司马,你说曹操到底带了多少人?要是写错了,以后读者会笑我们的!”

司马光也不慌,拿出好几本史料,跟刘恕一起比对,最后发现《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离赤壁之战更近,记载更可信,于是确定“曹操带了二十万人”。刘恕这才放心,说:“要是错了,我可不负责任!”司马光笑着说:“放心,错了算我的。”

就这样,四个人熬了十九年,从公元1066年到公元1084年,终于把《资治通鉴》编完了。全书一共294卷,300多万字,堆在桌上比司马光还高。送书给神宗那天,司马光特意穿了件新衣服,还梳了个整齐的发髻——这可是他十九年的心血,比自己的孩子还宝贝。

第四章 变法之争:宋朝“神仙打架”,皇帝当裁判

就在司马光忙着编书的时候,宋朝的朝堂上发生了一件大事——王安石要变法了。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推行“熙宁变法”,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改革”。王安石的想法很好:通过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等政策,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改善百姓生活。可问题是,这些政策推行得太急了,比如青苗法,本来是给农民借钱种地,结果地方官为了政绩,强迫农民借钱,利息还越收越高,最后农民还不起钱,只能卖地卖房。

司马光一看这情况,急了。他本来在洛阳编书,特意赶回汴京,找王安石辩论。两人在朝堂上一见面,就跟“火药桶”似的,一碰就炸。

王安石说:“老司马,变法是为了国家好!现在国家缺钱,百姓穷,不变法怎么行?”

司马光反驳:“老王,我不是反对变法,是反对你这么急!青苗法看着好,可地方官乱搞,农民都快被逼死了,这不是好心办坏事吗?”

王安石又说:“改革哪有不阵痛的?等过几年,大家就知道好处了!”

司马光急得拍了桌子:“阵痛?再痛下去,百姓就活不下去了!你得慢慢来,先把地方官管好了,再推新法!”

两人吵得面红耳赤,唾沫星子都快溅到对方脸上了。宋神宗坐在龙椅上,左边看司马光,右边看王安石,心里跟“老妈和老婆吵架,老爸劝架”似的,左右为难。有时候神宗想帮王安石说句话,司马光就盯着他说:“陛下,您是百姓的父母,不能看着百姓受苦啊!”有时候想帮司马光,王安石又说:“陛下,变法是为了大宋的将来,不能半途而废啊!”

最后神宗没办法,只好说:“两位爱卿别吵了,咱们先找几个地方试点,看看效果再说。”

可试点的结果还是不好。有一次,司马光收到老家亲戚的信,说老家的农民为了还青苗法的钱,把家里的牛都卖了,现在种地只能靠人力。司马光拿着信,跑到王安石的家里,把信往桌上一拍:“老王,你看看!这就是你说的变法好处?农民连牛都卖了,明年怎么种地?”

王安石看了信,也有点无奈,说:“这是地方官的问题,不是新法的问题。我会派人去查的。”

司马光摇摇头:“地方官的问题就是新法的问题!你把指标定得那么高,地方官能不逼百姓吗?”

两人又吵了起来,最后不欢而散。司马光知道,自己说服不了王安石,也改变不了神宗的想法,于是干脆辞职,回洛阳继续编书。临走前,他跟王安石说:“老王,我不跟你吵了,我编我的书,等你发现新法有问题了,自然会来找我。”

王安石笑着说:“老司马,你还是这么固执。不过我希望你能编好书,咱们大宋需要你这样的人。”

你看,这就是司马光和王安石的“神仙打架”——不是为了个人恩怨,是为了国家和百姓,吵归吵,心里还是佩服对方的。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司马光回朝当宰相,也没有把王安石的新法全废了,而是保留了那些对百姓有利的政策比如“保甲法”,因为他知道,王安石的初心是好的。

第五章 拜相与晚年:宋朝“老干部”的节俭日常

公元1085年,宋神宗去世,十岁的哲宗继位,高太后听政。高太后知道司马光有本事,又深得百姓信任,于是下旨召司马光回朝,任命他为宰相。

这时候的司马光已经六十六岁了,头发都白了,走路还得拄着拐杖。接到圣旨的时候,他正在洛阳的书房里改《资治通鉴》的稿子,一看圣旨,差点把笔掉在地上。他跟家人说:“我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当什么宰相?还是编书舒服。”

可家人劝他:“陛下和太后信任您,百姓也盼着您回朝,您要是不去,百姓该失望了。”

司马光想了想,还是收拾行李去了汴京。刚到汴京,百姓就围了过来,有的送鸡蛋,有的送蔬菜,还有的拉着他的手说:“司马大人,您可回来了!我们都快被新法逼死了!”

司马光赶紧说:“大家放心,我会好好处理的,不会让大家受苦。”

当了宰相后,司马光还是老样子——节俭。他穿的衣服还是几年前的旧衣服,袖口和领口都打了补丁;吃饭还是两菜一汤,有时候甚至只有一碟青菜;住的房子还是原来的老房子,连墙壁上的漆都掉了。

有一次,下属来拜访他,看到他穿补丁衣服,以为他是故意装穷,想博个“清廉”的名声,于是说:“大人,您现在是宰相了,该讲究点,不然别人会说朝廷亏待您的。”

司马光笑着说:“讲究啥?衣服能穿就行,饭能吃就行。我当宰相是为了给百姓办事,不是为了穿好衣服、吃好饭。要是我穿得好、吃得好,百姓却吃不饱、穿不暖,那我这个宰相当得还有啥意思?”

下属听了,脸都红了。后来这个下属跟别人说:“司马大人不是装穷,是真节俭。他家里的丫鬟说,大人的衣服都是洗了又洗,补了又补,连他夫人的衣服都没有一件新的。”

司马光不仅自己节俭,还管着朝廷的开销。有一次,宫里的太监想给哲宗修一座新宫殿,找司马光要钱。司马光说:“现在百姓还在受苦,国库也不富裕,修宫殿的钱还是省了吧。等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了,再修也不迟。”

太监不服气,说:“陛下是天子,修座宫殿怎么了?以前的皇帝都有新宫殿。”

司马光瞪了他一眼:“以前的皇帝也有百姓造反的!要是陛下只想着自己享受,不想着百姓,那跟以前的昏君有啥区别?”

太监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回去跟高太后汇报。高太后听了,说:“司马大人说得对,宫殿就别修了,把钱用在百姓身上。”

除了节俭,司马光晚年还特别喜欢教年轻人读书。每天下班回家,他都会在书房里开个“小课堂”,教家里的晚辈和下属的孩子读《资治通鉴》。有一次,一个小孩问他:“大人,您编这本书花了十九年,累不累啊?”

司马光摸了摸小孩的头,说:“累啊,有时候编着编着就想放弃。可一想到这本书能帮陛下治国,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就觉得不累了。你们以后也要记住,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不过司马光的晚年也有遗憾——他当了宰相才一年多,就因为身体不好,去世了。公元1086年九月,司马光在汴京的家里去世,享年六十七岁。去世前,他还在改《资治通鉴》的稿子,手里还握着笔。

第六章 千古留名:从“砸缸小孩”到“史坛大佬”

司马光去世的消息传到街上,汴京的百姓都哭了。不管是当官的、做生意的,还是种地的,都自发地去送他,有的甚至从几十里外赶来。街上的商铺都关了门,茶馆里的说书先生也停了业,大家都在说:“司马大人走了,咱们大宋少了个好官啊!”

哲宗和高太后也很伤心,追赠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这是宋朝文臣的最高荣誉,整个宋朝只有九个人得到过这个谥号。

而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更是成了“千古奇书”。后来的皇帝,不管是明朝的朱元璋,还是清朝的乾隆,都把《资治通鉴》当成“睡前读物”,每天看一卷,学里面的治国道理。毛泽东主席也特别喜欢《资治通鉴》,不仅看了好几遍,还做了很多批注,说:“这部书我读了十七遍,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要是司马光知道自己的书这么受欢迎,肯定会笑着说:“当年没白熬那十九年,值了!”

现在回过头看司马光的一生,你会发现他其实是个很“普通”的人——他会因为编书累得趴在桌上睡觉,会因为变法跟人吵架,会穿补丁衣服,会教小孩读书。可就是这个“普通”的人,用自己的坚持和认真,干成了不普通的事。

有人说他“保守”,可他保守的是百姓的利益;有人说他“固执”,可他固执的是自己的初心。他一辈子没追求过富贵,没享受过奢华,只想着“给百姓办事,给后世留本好书”。

要是把司马光放在现在,他肯定是个“顶流网红”:砸缸的视频能上热搜第一,《资治通鉴》能卖成畅销书,还能开直播讲历史,粉丝能破亿。不过他肯定不会在意这些,因为他最在意的,永远是“百姓过得好不好”。

最后,咱们用司马光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来结尾:“臣之精力,尽于此书。”——我的精力,都用在了这本书上。其实何止是这本书,他的一生,都用在了“为百姓、为国家”这件事上。这样的人,不管过多少年,都会被人记住。

好了,司马光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希望各位客官看完,能对这位宋朝“老干部”多一点了解,也多一点敬佩——毕竟,能把一件事坚持十九年,能把百姓放在心里一辈子的人,值得我们记住。

墨坛书屋推荐阅读:龙血战神临高启明帝临鸿蒙大魏宫廷跃马大明爆强宠妃:野火娘子不准逃龙腾美洲学霸养成小甜妻重生之宋武大帝邪龙狂兵重生刘宏,打造神圣大汉帝国三国:赵云是我弟万域灵神穿越之极限奇兵护国公朱由校:朕再也不做木匠皇帝重生1840:从废柴到霸主你是明珠,莫蒙尘特工之回到清朝这驸马当不得,影响造反!唐贼凶悍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美漫丧钟大宋将门三国曹髦灭晋兴魏兵锋王座寒门状元特种兵之血色獠牙穿越之从逃婚开始华夏万界为尊天下第一小乞丐大明安国公黑铁之堡重生我无敌虎狼之师始皇别伪装了,我一眼就认出你了穿成了豪格,提前共和金兵入侵,我成了大宋救世主崇祯十七年:这个大明还有救狂妃错爱:冷魅王爷下堂妃我真不是暴君步步生莲公子饶命寒门败家子食物链顶端的佣兵穿成废柴皇子的我藏不住了南宋异闻录大乾逍遥纨绔最强医仙混都市皇后怀我孩子了,气炸李世民!
墨坛书屋搜藏榜:大明1805趣味三国传奇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大秦:苟成陆地神仙,被金榜曝光了!家养腹黑龙夫:愿求一纸休书我是正统我怕谁镇西王:天下霸业英雄恨之西楚霸王暗战绝世风华:妖娆驭兽师我被王莽拉着穿越开局一书生:从敬夜司狱开始三国第一霸主重生大明1635以和为贵打不死我,皇叔干脆让我监国!唐枭终极妖孽狂兵夫人,请慢走(GL)帝国由中世纪开始我刷的短视频被万朝古人围观了大明之纵横天下抗日之无敌战兵明末:来自未来的金手指红楼之石头新记曹操,梦回赤壁,龙吟千年穿越大唐重整山河重装军火商大明伪君子重生三国:吕布称霸!长缨赋重生房遗爱,却被李世民当成了宝不当堂主好不好影响世界的百位帝王爆笑穿越:草包傻王妃亮剑之我成了赵刚我真不想当皇帝啊最吕布戍边叩敌十一年,班师回朝万人嫌?逍遥的王爷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钢轨上的家族九龙夺嫡:疯批皇子冷宫皇后崛起计架空历史:从天道盘点意难平开始最强军魂秦皇扶苏:赳赳大秦,称霸全球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皇家儿媳妇悍卒之异域孤狼
墨坛书屋最新小说: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大唐:家父程咬金帝王串串烧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四合院:重生傻柱的正确打开方式拜师九叔降妖除魔儒心弈世双生龙影穿越到古代当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