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长河缓缓流淌,当诸葛亮在西南呕心沥血地支撑着蜀汉帝国时,北方的曹魏集团内部,一场无声的“股权争夺战”正悄然拉开序幕。这场大戏的主角,是曹魏集团的资深元老,被誉为“冢虎”的司马懿。
司马懿的职业生涯起步很早,在曹操时代就已入仕。但他深知创始人曹操生性多疑,且善于识人,于是采取了极其低调隐忍的策略,扮演着一个勤恳、能干、甚至有些“胸无大志”的职业经理人形象。曹操曾察觉此人“有雄豪志”,且听闻他有“狼顾之相”(身体不动可头转180度),心生警惕,告诫儿子曹丕要小心。但司马懿通过兢兢业业地辅佐曹丕,成功赢得了这位接班人的信任。
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后,司马懿作为“太子四友”之一,地位迅速上升,成为核心管理层。他就像一位完美的coo(首席运营官),无论是在内政管理,还是在抵御诸葛亮北伐的军事行动中,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他像一头耐心的巨鳄,潜伏在水下,不断积累着自己的功勋、人脉和威望。
曹丕短命,其子曹叡(魏明帝)继位。司马懿继续被委以重任,尤其是在西部战区,他成为了诸葛亮最主要的对手。通过成功防御诸葛亮的数次北伐,司马懿在军队中的根基越来越深,成为了军界首屈一指的实权人物。
然而,他始终戴着那副“忠诚老臣”的面具。面对诸葛亮的巾帼之辱,他能忍;面对朝廷的猜忌和调令,他服从。他给所有人的印象是:一个能力超强、但又绝对忠于曹魏家族的老资格打工人。
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越是完美的伪装,背后所图往往越大。司马懿通过几十年的经营,已经将自己的家族(河内司马氏)与曹魏集团进行了深度绑定。他的门生故吏遍布朝堂和军队,司马家族已然成为曹魏公司内部最大的“非控股股东”兼“资深合伙人”。他只等待一个时机,一个可以让他从幕后走向前台,从经理人变成实际控制人的时机。
【跨时空吐槽】
李世民(对隐忍之术深感忌惮):“这司马仲达,忍功天下第一!能屈能伸,堪比汉之韩信。在曹操手下装孙子,在曹丕手下扮能臣,硬是熬死了曹家三代雄主。这等心性,比那些锋芒毕露的枭雄,可怕十倍不止!”
---
权力的交接与少主的危机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重。这位年轻的皇帝在位期间,尚能驾驭司马懿这样的老臣,维持着曹氏家族对公司的控制权。但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而继承人曹芳年仅八岁。
这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以及一个所有帝国都会面临的致命问题——少主在位,权臣当道。
在病榻前,曹叡紧急安排后事。他最初的打算是效仿刘备托孤,任命一个德高望重的辅政班子。他选中了燕王曹宇(宗室)、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宗室)、屯骑校尉曹肇(宗室)、骁骑将军秦朗等人。这个名单以曹氏宗亲为核心,意图很明显:巩固家族统治,防范外姓权臣。
然而,这个安排引起了曹叡身边近臣刘放、孙资的恐慌。他们与曹宇等人关系不睦,担心新帝即位后自己会被清算。于是,他们利用最后的机会,向病糊涂的曹叡进谗言,说曹宇等人能力不足,不堪大任。
在生命最后的昏聩时刻,曹叡被说动,仓促更改了遗诏。他罢免了曹宇等人,重新任命了辅政大臣。新的名单上只有两个人:
1. 大将军曹爽(曹真之子,宗室代表)。
2. 太尉司马懿(军方巨头,三朝元老)。
这个看似平衡的“双巨头”结构,实际上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曹爽代表曹氏家族,司马懿代表功勋老臣。曹叡希望二人能够互相制衡,共同辅佐幼主。
然而,他低估了曹爽的愚蠢和贪婪,更高估了司马懿的耐心和忠诚。
曹芳即位后,初期曹爽对司马懿这位“叔父辈”的老臣还保持表面上的尊敬,凡事皆有商量。但很快,在身边一群浮华党人(如何晏、邓飏、李胜等,相当于一群只会空谈的“顾问”)的怂恿下,曹爽开始排挤司马懿。他通过明升暗降的方式,将司马懿任命为毫无实权的太傅,剥夺了他的军权。同时,他让自己的弟弟们掌管禁军,重要岗位全部安插自己的亲信。
一时间,曹爽集团权倾朝野,看似完全掌控了公司董事会。他们行事骄奢,肆意更改公司制度,得罪了很多中间派和老臣。而司马懿,则再次施展了他的“影帝”级演技,他称病在家,不闻政事,甚至假装年老昏聩,骗过了前来探病的李胜。
所有人都以为,这头冢虎已经老迈不堪,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曹爽集团更是彻底放松了警惕。他们不知道,司马懿正在暗处,冷冷地注视着这一切,等待着一击致命的绝佳机会。
【跨时空吐槽】
康熙(对托孤安排痛心疾首):“曹叡糊涂啊!临死前听信近臣谗言,自毁长城!那曹爽是何等蠢材,岂是司马懿的对手?这辅政格局一立,就如同将羔羊与猛虎关于一笼,曹魏的江山,危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