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课程走他乡,非遗绽芳华
澜城实验小学的非遗校本课程刚推行半年,就成了当地教育界的 “样板案例”。周边城市的学校纷纷组团来考察,其中临市实验二小的李校长在听完一节剪纸课后,拉着林溪的手感慨:“孩子们眼里的光骗不了人!你们把非遗和孩子的兴趣结合得太妙了,能不能把这套课程也推广到我们学校?我们愿意派老师来培训,费用不是问题。”
这样的请求越来越多,两店团队专门召开会议讨论。王老板翻着厚厚的合作意向书,提议道:“咱们不能零散地接合作,得搞个‘非遗课程推广计划’,把课程标准化 —— 比如编一本《非遗校本课程教师手册》,把李奶奶的教学口诀、小宇的工具清单、冯楠舒的数字系统操作指南都整理进去,再配套线上培训课,这样其他学校学起来更方便。”
冯楠舒立刻着手优化数字系统,新增 “教师培训模块”:“我可以把剪纸、木雕的教学过程拍成微课,老师随时能看;还能加个‘课程答疑区’,咱们团队轮流在线解答问题,确保课程落地不打折扣。”
李奶奶则带着雪乡的老匠人,把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编成口诀:“剪直线要‘稳如松’,转弯要‘柔如风’;木雕选料看纹理,下刀轻重要适中。” 这些朗朗上口的口诀,成了手册里最受老师欢迎的内容。
首批 “课程推广试点” 选了临市实验二小和郊区的两所乡村学校。培训时,乡村学校的王老师有些忐忑:“我们学校条件有限,没有专门的手工教室,孩子们也没接触过非遗,能学好吗?”
林晓雨笑着递过一套简易教学包:“您放心,我们特意设计了‘便携课程包’,里面有安全剪刀、迷你木雕工具和预印纹样的彩纸,就算在普通教室里也能上课。而且我们会派老师每周去驻校指导,有问题随时沟通。”
让人惊喜的是,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对非遗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们会把田野里的花草、家里的老农具当成创作素材,有个小男孩用木雕做了一把迷你锄头,还在锄头上刻了家乡的麦田纹样:“我要把它送给爷爷,他每天用锄头种地,这是我用老祖宗的手艺做的礼物。”
就在课程推广顺利推进时,团队收到了一个更大的惊喜 —— 全国非遗教育论坛组委会发来邀请,邀请他们作为 “基层非遗教育实践代表”,去北京分享校园课程的经验。
论坛当天,冯楠舒用数字系统展示了课程成果:从澜城实验小学的 “奥特曼木雕”,到乡村学校的 “麦田锄头”,再到孩子们设计的 “未来非遗城”,一幅幅作品通过屏幕呈现,引来台下阵阵掌声。
李奶奶作为老匠人代表发言时,手里握着那把传了三代的剪刀:“俺没读过多少书,但俺知道,非遗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老物件,是要让孩子们拿在手里、玩在心里的活手艺。俺们编儿歌、改动画,就是想让孩子们觉得,老祖宗的东西不土,还很酷。”
论坛结束后,不少省市的教育部门都来找团队洽谈合作,甚至有海外华人学校发来邮件,希望能引入这套课程,让海外的孩子也能学习中国非遗。
返程的火车上,林溪翻着论坛上的合影,感慨道:“咱们从一家小小的体验店起步,现在能把课程推广到全国,甚至走向海外,真的没想到。”
王老板笑着补充:“这还只是开始!咱们下一步可以搞‘非遗教育联盟’,把全国各地的学校、非遗传承人都联合起来,共享资源、共创课程。比如让雪乡的老匠人远程教海外孩子剪纸,让城市的孩子给乡村孩子寄非遗手作,让非遗真正成为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纽带。”
夕阳透过火车车窗,洒在大家手中的课程手册上。手册封面的 “非遗育新苗” 五个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李奶奶轻轻摩挲着封面,想起了雪乡工坊里那些年轻的学徒,想起了校园里握着剪刀的小手,想起了论坛上中外友人赞许的目光。
她知道,非遗传承的路还很长,但只要这群年轻人坚持初心、不断创新,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就会像春天的种子一样,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开出跨越地域、跨越国界的美丽花朵,让中国的匠心与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