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吉良一下子忘了自己要说什么,完全沉浸在歌曲中。
因为太投入,常君雅在第二段的时候,眼角竟然微微泛起了泪光。
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他是第一次听到。歌曲结束,全场一片寂静。此刻,邓吉良内心震撼不已,仿佛那些山里的孩子就站在他面前,用天真无邪的眼睛看着他。
他的眼角也不自觉地流下了几滴泪水。
其他工作人员也都放下手中的事,听得入了迷。
过了好一会儿,邓吉良带头鼓起掌来:
“好!好曲!好词!唱得更好!好!好!好!”
他又连说了三声“好”。
邓吉良当即决定,在节目的结尾加上这首歌。
常君雅走出国台时,还是不敢相信,自己明天就要上电视,还能和那些名人同台亮相。
专访节目定在第二天晚上八点。王锴把常君雅送回服装厂后,开车去了工商局,办理了电影传媒公司的执照。
时间就这样匆匆忙忙地来到了专访节目播出的时候。
此时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人们结束了白天的忙碌,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
所有人都对这次节目非常重视,如果反响热烈,上面会成立专门部门,进行赞助。
王锴已经让三家企业在宣传条幅上做好准备,全国只要开业的门店全都挂上了条幅。
这时,电视里关于王锴集团资助学生的专访正式开始。
屏幕上,郭曼容缓缓走到主持人身边,向镜头挥了挥手,微微欠身,举止十分得体。
主持人介绍完她的身份后,郭曼容微笑着说:“第一次作为受邀嘉宾,被自己的同事采访,感觉有点奇怪。”
“不过能有这个机会,把我这次的见闻、山里孩子的故事讲给观众听,我觉得责任重大。”
“曼容,前段时间你去西北出差,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和你一起去的有哪些人,遇到了什么感人的故事吗?”主持人招呼郭曼容坐下。
“这次和我一起去的有王锴集团的董事长王锴先生,还有几位他的员工。是王锴组织了这次的资助活动。作为跟踪报道的记者,我亲眼看到山里的孩子有多么需要帮助。”
说起山里头那些娃儿,郭曼容心里头那个激动,什么“王锴集团”、“王锴”这些名字,又一次飘进了大伙儿的耳朵里。
郭曼容讲得那叫一个带劲,当她提到白月明,电视上蹦出了一张小女娃的照片,大伙儿眼睛都直了,全盯在那双又清又亮,带着泪光却透着倔强的眼珠子上。
“她叫白月明,那会儿我们去的一家子里,这女娃子懂事得让人心疼,我到现在还记得她那看我的眼神,孩子的所有期盼,全在那双大眼睛里头藏着呢。”
这时候,全国上下守在电视机前的朋友们都静静地看着,那张照片让人心里头沉甸甸的,心底最软的地方给戳了一下。
郭曼容的话也让不少人想起了老家,现在的娃儿们上学还像从前那么难吗?
这时候,郭曼容又提起了宗明辉,那个让人打心底里佩服的西北汉子。
“当时王先生随口那么一问,谁成想宗校长居然每个孩子的名字、家在哪、家里啥情况都记得一清二楚。”
“对宗校长来说,王锴集团捐的那点子钱,简直就是救命稻草,是娃儿们走出大山的指望,他那股子奉献精神,更是让人竖大拇指。”
郭曼容回想起在大山里的那些日子,声音都哽咽了,眼泪滴答滴答往下掉。
这时候屏幕上放的是一幕幕画面:条件苦得没法说,老师在破破烂烂的教室里头教书,桌椅板凳都是烂的,几个娃儿挤一块儿看一本书,山路又陡又弯,可这些都没拦住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那声音穿过大山,传到了千家万户。
“咱们的娃儿真是太不容易了,他们才是最该帮一把的人。”
这时候,大屏幕上的照片换成了宗明辉的视频。
这个壮实的西北汉子,皮肤黑黝黝的,被王锴从地上搀起来,眼角挂着泪,好像在跟大伙儿说他心里的苦和不容易。
沈自强也在家看这节目呢,就算是铁打的汉子,眼眶子也湿了。
“这老师,真棒!这才是真正的为人师表,大伙儿都得向宗校长学习,有这种奉献精神。”
“王锴这小子,干得不错,做的是实实在在的好事!”
沈自强激动地对老婆说。
这时候,不知道多少观众都掉了泪。
节目到这会儿,是最煽情的时候。
有个男娃,背着自个儿弟弟去上学,因为弟弟没人管,他就背着弟弟走俩小时的山路。
就算是这样,男娃每次考试都是头一名。
可他爹没了之后,他就不上学了,回家帮妈干农活。
这孩子叫白小山,小小年纪就知道啥是责任。
“王先生说要一直资助他和家人的时候,一个十岁的孩子,‘扑通’一下跪在地上。”
“你说一个十岁的孩子,他多想上学,多想走出大山。”
郭曼容一个一个地念名字,演播室里头哭得稀里哗啦的,每一个名字都戳人心窝子。
电视机前的观众们也都哭得不成样子。
“我要把这些故事讲给班上的娃儿们听,让他们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老伴儿,咱们也捐点儿吧!”
“捐!必须捐,可咋捐,上哪儿捐去?”
“是,上哪儿捐去?”
“王锴集团不是在干这事儿吗?没地方捐,咱就买他们的东西,也算咱尽了一份心意,让他们替咱捐。”
“王锴真是个大好人,干了大好事!”
这样的话,在无数个电视机前头响起。
随着大屏幕画面定住,专访也快完了,主持人和郭曼容心里头都还翻腾着呢。
过了半分钟,主持人稍微缓了缓,红着眼眶跟郭曼容说:“曼容,你先去后台歇会儿吧。”
“接下来由王锴服饰的职工常君雅给大家唱首歌,《爱的奉献》。”
灯暗了下来,常君雅穿着一身白走上台,给演播室鞠了个躬,音乐就响了,她慢慢闭上了眼睛。
然后就是那好听的歌声飘了出来: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
常君雅唱了几句,就想起了大山里的孩子们,情绪有点绷不住。
唱到中间,声音都带哭腔了。
旋律简单,歌词也简单,可每一句都意味深长。
常君雅唱第二遍的时候,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跟着哼了起来。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沈自强听着这歌,头皮都发麻,想到那些孩子们的眼神,眼泪再也忍不住了,顺着脸往下淌。
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哼着这歌,有的大声,有的小声,有小孩的童声,也有男人的低音。
歌唱完了,常君雅鞠躬走人,大伙儿记住了她好听的歌声、漂亮的脸蛋儿,还有她是王锴员工的身份。
镜头又回到了主持人身上。
主持人慢慢悠悠地说:“特别感谢王锴集团,特别感谢王锴先生,他们一直在背后默默干这些事儿。这期节目我们之前专门请了王锴先生,但他没来。”
“他说,只要能送出爱,让孩子们继续上学,走出大山,重新笑起来,就够了,这就是他最大的收获。”
“这次在王锴先生的同意下,我们要公布他今后的资助计划,每年都会增加捐款,公司里头还会专门设个部门,负责资助特殊家庭。”
“这次王锴先生捐了一万三千块,用来修校舍,还有孩子们的学费书费,他还另外帮了几户特别困难的家庭。”
“我想对王锴先生说,谢谢您,谢谢您的爱心!”
这次专访就到这儿了。
电视机前的全国观众也都抹着眼泪。
“老太婆,咱家的冰箱该换了。”
“说啥傻话呢,咱家的冰箱进口的,才买了一年多,换啥换?”
“我说该换就得换,我看那王锴冰箱挺不错的,明天就换。”
老妇人刚想反驳,突然想起电视上那些孩子的眼神,眼眶又红了。
“740该换了!”
“老婆,明天去王锴服饰挑几件衣服吧,前几天我看见王锴服饰直营店开业了。”
“好,明天就去!”
“以后家里用的东西,只要是王锴集团卖的,就买王锴的,就当咱献爱心了。”
这样的话,在全国各地的电视机前头一遍遍地说着。
看着节目播出,王锴知道自己这品牌建设算是成了,七月文化也立起来了。
品牌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品牌文化。一个品牌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在消费者心里头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过了产品本身。
现在的王锴集团,大伙儿都认可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研发新技术,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东西。
王锴送常君雅回宿舍的路上,叮嘱道:“回去好好休息,接下来你可能会经常上电视,有不少演出呢。”
常君雅使劲地点着头,此刻她仍感觉如梦似幻,自己唱的歌竟然传遍了全国,被大家听到了。
至于成为电视台的常客,老板拍胸脯保证能做到,那她自然就信,毕竟她的老板无所不能。
次日清晨,专访内容登上了各大报纸,连没看电视的人也通过报纸了解了这次捐赠的点点滴滴。
各大报纸几乎是原汁原味地报道了此事。
卖报纸的小摊前人潮涌动,大家都排队购买。
报纸上,白月明的照片格外醒目,她那双大眼睛望向远方,满含期待与希望。
宗明辉和那些孩子们的故事,每一个都被细致入微地记录下来。
报道末尾,还详细列出了王锴集团捐赠的金额以及受助的孩子数量。
报道还提及了王锴集团的决心,表示今后每售出一件商品,都会将一部分利润用于捐助有需要的儿童。
“我之前还以为王锴集团是吹牛的,听听就罢了,没想到人家真的做到了,还做得这么好,真是让人佩服!”
“是!你看这些孩子那么小却如此懂事,再看看那个小女孩的眼神,我得尽份力。”
“大件买不起,那我们就去王锴服饰买衣服,虽然价格不菲,但品质款式都是一流的,也算是为孩子们出了份力。”
看过报纸的人纷纷感慨。
人们上班路上打招呼的第一句话变成了:“嘿!昨晚的专访你看了没?”
大家热议的话题都离不开昨天的专访、山区的孩子们、王锴集团,还有常君雅的歌声。
这不仅仅是在四九城,全国各地都在热烈讨论。
此刻,王锴集团旗下的三家公司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
最先火起来的是百货大楼。
想买冰箱的人都涌向了王锴电器直营店,想买衣服的人都去了王锴服饰直营店。
王锴集团旗下的所有店铺都挂上了醒目的红色横幅,上面写着:“携手共献爱心,助力儿童成长。”
此时,王锴电器直营店人山人海,外面排起了长龙。
王锴服饰直营店也是同样的火爆场面。
百货商场里,两排长长的队伍都是王锴集团的顾客。
而其他店铺则显得格外冷清,无人问津。
不过,这些店铺的老板已经见怪不怪了,甚至有些店主还在王锴服饰店外排队等候购买。
原因很简单,他们也想为孩子们贡献一份力量。
这样的场景不仅在一个百货大楼出现,也不仅限于四九城,全国各地都在上演。
竞争对手甚至跑到自己的店里来买东西,支持生意。
现在形成了一种风气:如果你买衣服不买王锴服饰,那就是没爱心;如果你买冰箱不买王锴电器,那就是不够正直。
火锅店同样热闹非凡。
到了中午,王锴早已提前部署,备足了货物,做好了万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