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维持军队稳定运转、确保使命达成的根本所在。”
“所谓用间,便是借助间谍或情报手段获取敌情,从而为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其间谍种类繁多,如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等皆在其列。”
“其中‘乡间’,是利用敌国本地百姓作为我方耳目之人。”
“‘内间’,则是收买敌方官吏,使其暗中为我效力者。”
“‘反间’,指的是设法使敌方派出的间谍转而为我所用。”
“‘死间’,乃是我方故意散布虚假情报,由潜伏之己方人员传递给敌人,诱其上当;一旦真相暴露,此人在敌营中必遭诛杀,故称‘死间’。”
“‘生间’,则是深入敌境探得实情后,能安全返回并呈报军情者。”
“倘若一人能在上述八项事务上皆达到相当水准,那么综合来看,便可称其为一名合格的统帅。”
“即便尚不足以担当大军主帅,但只要认真研习、切实遵循这八方面的要领行事,至少也能成为一个懂得稳扎稳打、按部就班指挥作战的人。”
太子扶苏在听王翦讲完《孙子兵法》之后,心中已然通晓带兵打仗的道理。
不错,至少从理论层面而言,他确实已经彻底领会并掌握了其中精髓。
眼下他唯一缺少的,不过是亲临战场的实际历练罢了——虽然这种机会,或许一生都不会到来。
可对比当初一同随学兵法、却始终不得要领的王离,扶苏渐渐明白了一件事:
并非人人都像自己一样,只要读通了兵书,便自然懂得如何调兵遣将。
于是他开始思索:有没有一种办法,能让像王离这般资质平平之人,也能学会指挥作战?
经过反复推敲,他决定把自己心目中一位统帅应当具备的各项能力,逐一分解开来。
然后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将每一项要求都详尽记录下来。
比如,主将该如何挑选士兵,怎样编组队伍,阵型横向几排、纵向几列,与敌交锋时应注意哪些细节,扎营驻防时应遵守何种规程。
甚至连士兵拉弓射箭时,双脚该怎样站位,手指如何扣弦握弓,呼吸节奏如何配合动作,也都一一写明。
凡能想到的,想不到的,琐碎之处,无不罗列周全。
毫不夸张地说,哪怕是个愚钝之人,只要严格按照他所整理的这八类兵法纲要来训练军队、部署战事,
胜负固然难料,但至少也能像模像样地统领数万兵马安营立寨,踏踏实实地打一场不求奇胜、只求稳妥的硬仗。
天幕之下,无论是像王翦这般曾率军横扫六国的大秦上将军,还是蒙恬、王贲、李信这些崭露头角的年轻将领;
抑或是项羽、项梁、张良等出身六国旧族的统帅,乃至韩信、彭越、英布这类草莽中崛起的将才,
此刻全都屏息凝神,目光紧紧锁定在天空浮现的文字之上——那是太子扶苏亲自梳理、整理并系统编纂而成的“兵家八略”,涵盖内容细致入微,从战略部署到军营琐事无所不包。
当最后一行字迹缓缓消散于天际,王翦才缓缓吐出一口气,神情复杂地低语:
“扶苏殿下,实乃罕见之才!”
若说先前太子对兵家四派的总体划分,仅让王翦略有触动,尚可归为聪慧过人之举;
那么如今这八略的体系化呈现,则彻底撼动了这位老将的心神。
实事求是地讲,单论兵法深意与谋略境界,这八略是否已臻至《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那样的高度?
显然尚未达到。
若以历代兵书的标准衡量,其中所蕴含的战略思想,顶多处于中下水准。
但若论实际价值与深远影响,
这八略的意义,却足以比肩甚至超越那些传世经典。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它的重要性或许更胜一筹!
因为《孙子》《孙膑》《吴子》这类兵法,提升的是顶尖将才的上限——让本就出色的统帅更加出神入化。
而扶苏所立的八略,改变的却是整个军队指挥体系的底线——让平庸者也能打出合格的表现。
举个例子:假设将军事才能最高定为一百分,天赋亦然。
一个原本能力只有五、六十分的将领,倘若真正掌握《孙子》等古法,其水平可能跃升至八十分、九十分,甚至逼近巅峰。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他的天赋也必须足够高,至少达到八十分以上。
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参透其中玄机,灵活运用于战场之上。
而对于天赋不足之人,这些兵法要么晦涩难懂,不得其门而入;要么断章取义,徒有其表,反误战机。
说得直白些,这些经典兵书,只属于天才。
它们筛选人才,而非普适大众。
可太子扶苏的兵家八略不同。
它不挑人,也不依赖悟性。
它把打仗的一切环节都拆解清楚——大到如何调兵遣将、布阵出击,小到营地饮水安排、厕所选址方位,全都条分缕析,写得明明白白。
你不需要理解多深,不必讲究变通,只要记住步骤,照章执行,一丝不苟地遵循其中规范。
即便你本身能力仅有二三十分,天赋同样平平,毫无出众之处,
最终带兵作战时,也能稳稳站在六十分以上的水准线。
换言之,这八略并非为天才打造的登峰阶梯,而是为凡人准备的操作手册。
是一个普通将领该怎么做、何时做、如何做的标准模板。
那么试问:一个国家里,是天赋卓绝、能力超群的将才更多?
还是资质寻常、水平一般的普通人更多?
答案不言自明。
太子扶苏所整理、提炼并系统编纂的兵家八略,却能硬生生将大多数原本天赋平平、军事能力仅二三十分的普通人,迅速提升至六十分以上的水准!
这意味着,一个国家将领整体军事素养的底线被彻底拔高了不止一个层次!
这是一件多么惊人的事!
试问,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面对一个突然出现、军事才能高达八十分以上的天才统帅更棘手?
还是面对一个敌国所有将领普遍具备六十分以上实战能力的局面更令人头疼?
答案不言自明——当然是后者。
因为哪怕你无法在战场上击败那位天才级别的统帅,你也完全可以通过非战场手段将其铲除。
反间、构陷、暗杀……
这类场外手段数不胜数,操作空间极大。
比如当年赵国的名将李牧,即便其谋略不及秦国的白起,也至少与王翦在伯仲之间。
若他未遭杀害,纵使王翦亲率大军压境,要灭赵也绝非易事。
可结果呢?李牧死于秦人一条简单的离间计。
一代堪比白起、王翦的军中奇才,没有倒在刀光剑影之中,却倒在了权谋诡计之下。
他一离世,次年邯郸便告陷落。
由此可见,哪怕敌方冒出一位顶尖统帅,也不足以真正动摇国本。
只要你有相应策略应对,总有办法化解危机。
但若整个敌国的将领体系都实现了普遍达标——人人皆具合格统帅之能,那才是真正无解的困境。
此时,任何阴谋诡计都将失效,因为你面对的不再是某一个人的荣誉,而是整个国家机器的系统性优势。
这已不是战术层面的较量,而是国力之间的全面碾压。
想要抗衡,唯一出路就是让自己的军队也达到同样的平均水平。
只有双方都实现将领整体素质的质变,才能重新回到均势状态,维持相对平衡。
然而,国力的差距一旦形成,往往积重难返。
一步迟,步步迟。
若不能另辟蹊径、实现跨越式发展,还没等你追上,就已经被对方的整体优势彻底吞噬。
正因如此,太子扶苏所着兵家八略的价值才显得尤为惊人,其历史意义更是不可估量。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孙子兵法》,可以缺《孙膑兵法》《吴子兵法》这类经典战策,
但绝不能缺少太子扶苏所总结的这套兵家八略。
当然,这套体系也并非毫无缺陷。
最大的问题在于,它难以孕育出真正出类拔萃、临机应变的一代名将,更多培养的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稳重型将领。
而传统兵书如《孙子》《孙膑》《吴子》,反而更容易造就善于奇变、灵动用兵的帅才。
但话说回来,战场上最令人头疼的,恰恰正是那种扎稳阵脚、步步为营、宁可慢不可错的“呆将”。
毕竟,一切精妙兵法本质上都在冒险,而冒险就意味着破绽。
反倒是这种不求奇功、只求稳胜的打法,极难找到突破口。
要想战胜他们,只能硬打硬拼,消耗对决。
即便最终取胜,代价往往也极为沉重。
更何况,兵家八略虽以普及见长,并非注定与灵活无缘。
它的最大优势在于门槛极低,易于掌握。
正因为学得快、上手容易,才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基数一大,其中自然可能出现既通规则又能变通的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