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占据生门,攻击敌人所处死地,此谓‘居生击死’!”】
“归根结底,孙膑强调的是抓住战机,借助一切可用之机,设法营造出对我方有利、对敌不利的局面,从而赢得战争的主动权!”
讲完《孙膑兵法》中蕴含的军事智慧后,王翦随即对太子扶苏进行了一番考问。
见扶苏不仅通晓字义,更能深入领会其中谋略,将兵家要义融会贯通,王翦心中甚慰,当即决定继续为他讲解下一部兵书——《吴子兵法》。
至于自己的孙子王离,在讲授《孙膑兵法》之初,便已被安排至侧厅独自温习。
这也是无奈之举。
两人天资相去甚远,犹如云泥之隔。
太子扶苏早已将整部《孙子兵法》参透领悟,而王离尚在首篇徘徊未出。
若再让他紧跟扶苏的进度一同学习,非但难以吸收新知,反而可能因各兵书间看似矛盾的说法而陷入困惑,执迷于细枝末节,难脱桎梏。
久而久之,恐怕会断送他未来成为良将的可能。
毕竟,若无杰出将才的悟性,又不具备扶苏那样的过人天赋,便很难真正明白何为“用兵之妙,全在一心”。
更无法理解为何不同的兵书中会有彼此冲突的观点,却并非哪一本有误,而是因时、因地、因势而变的应机之法。
因此,为了王离的前途计,只要他还未能彻底掌握《孙子兵法》,也尚未展现出名将之质,王翦便不会轻易向他传授其他兵书。
毕竟,《孙子兵法》共十三篇,若能真正吃透,已足以为将立业。
待他日根基稳固,或自可开卷其他兵学典籍,那时再由自己亲授亦不为晚。
“《吴子兵法》第一条核心:对内修养德行,对外整顿军备,把治国与强兵紧密结合。”
“所谓‘文德’,便是以道义立本,以礼制规范,以仁爱化民。
以此治理百姓与统御军队。”
“吴子认为,若百姓安居乐业,信任官吏,心向本国君主而不慕他邦,则未战而先得胜势,尤其重视国内上下同心、军民和睦。”
“所谓‘武备’,则是安邦定国的根本,贵在未雨绸缪。
必须精选材勇之士,以防突发之患。”
“他将战争划分为义战、强国之战、刚烈之战、残暴之战、悖逆之战等不同性质,主张审慎对待战事,反对滥用武力,穷兵黩武。”
“《吴子兵法》第二条要义:兵力不在多寡,关键在于治理严明,方可取胜。”
“所谓‘治’,就是打造一支纪律严整、训练精熟的军队:平时举止合礼,行动之时威势凛然;进则锐不可挡,退则敌不能追;前进后撤有度,左右呼应如一;即便队伍被打散,也能迅速列阵,各自成行,所向披靡。”
“选兵当择良材,重用那些勇猛敢战、立志建功之人,并给予爵位封赏,厚待其家人,以激励士气。”
“用兵须量才适用:短小精悍者执矛戟近战,身长力强者持弓弩远攻,勇毅果决者掌金鼓号令,体弱者从事后勤杂役,智谋出众者参与谋划,使人人尽其所长。”
“士兵编伍以同乡同里为单位,同一什伍相互担保,便于统率与约束。”
“推行‘一人学战,教十人;十人学战,教百人;百人教千人,千人教万人;万人皆通,则三军可成’的递进式训练法,层层推进,严格操演。”
“法令分明,号令清晰,进者重赏,退者重罚,执行必信,做到令出即行,禁则止步,军纪森严,不容违抗。”
“为将者须与士卒同饥寒、共生死,奖赏有功,勉励后进,抚慰阵亡将士家属,以情动人心,使将士甘愿效命沙场。”
“用人之道,贵在任贤使能,当选用文武双全、刚柔并济、能凝聚部属、震慑敌人、决断疑难之人担任主将。”
“《吴子兵法》第三条精髓:审察敌情,因势制宜,灵活应敌。”
“针对齐、秦、楚、燕、韩、赵各国政局、地理、民风、军力、布阵特点的不同,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与作战方式。”
“譬如对齐国用兵,应将其兵力分割为三,先扰其两翼,牵制其中军,逼其溃退而逐之。”
与楚军交锋,宜扰其营垒,先挫其锐气,以轻骑突进、速战即退之策,使其疲于奔命,不得休整,切勿与其正面决战。
对阵燕军,则当逼迫其前部,压迫其侧翼,迂回包抄其后路,同时严整我方车骑部队,确保进退有据,路线畅通无阻。
若对韩、赵用兵,须以坚阵拦其势,敌众来攻则稳守拒之,敌欲撤退则衔尾追击,务使其往返劳顿,士力耗竭。
至于如何对抗我大秦,则有人提出:先以小利诱之,待我军将士贪功躁进、阵型松动之际,趁机设伏突袭,乱而取之。
王翦讲至此处,太子扶苏忍不住问道:“先生所言吴起针对我秦国的战术方略,如今是否仍具实效?”
王翦闻言一笑,道:“若老夫未曾得见《吴子兵法》之时,那套打法确能让我秦军吃亏。
可自打研习此书之后,我早已依其所述,反向推演,对我军编制、战法悉心调整,更立下应对之策。”
“如今谁若还照搬吴起那一套来对付我大秦,非但占不到便宜,反倒必遭重创!”
倘若他从未知晓吴起的谋略,那也就罢了。
可既然已经洞悉其中机要,却毫无应对之变,岂不是白白辜负了这份兵学至宝?
说到这里,王翦目光微闪,对扶苏低声道:“不过据老夫观察,其余列国,似乎并未因《吴子兵法》中对其国的剖析而有所警醒、加以变革。”
“所以将来殿下若遇诸侯大军压境,尽可依吴子所言之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事实上,王翦自己在征伐六国时,也常直接运用吴起为各国量身定制的破敌之法。
没办法,吴子看得太准,而对手又实在太过迟钝!
这天下间,并非只有他一人得过《吴子兵法》。
可那些他国将帅,明明知道书中对自己的国家有精准预判和克制之术,却依旧固步自封,不肯革新军制,不懂防患未然。
遇上这般对手,若不打得他们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乃至全军覆没,简直愧对自己,也愧对吴子当年的一片苦心。
太子扶苏听罢,郑重点头,铭记于心。
王翦沉吟片刻,又补充一句:“万一你依吴子之法行事,却被对方识破反制,也不必慌张。”
“那时,还可使出老夫另创的一招——专破‘反制’的反制之法!”
自从参透《吴子兵法》,王翦不仅针对吴起对我秦军的判断做了全面改良与应对,更设身处地,代入齐、楚、燕、赵等国将领的立场,揣摩他们可能采取的应对手段。
继而,他又进一步推演,针对这些“改良”与“反制”,设计出更高一层的破解之术。
说白了,就是——我早已料到你会怎么改,所以我连你改完之后该怎么打,都已算好。
正因如此,他在面对各国名将时,才能百战百胜,无往不利。
将这套层层递进的应对之策传授给太子后,王翦继续开讲:“最后,《吴子兵法》第四要义:察明敌情虚实,乘危而动!”
“凡有八种情形,不必占卜吉凶,即可果断出击。”
“十三种时机,必须当机立断,迅猛攻击,务求抓住破绽,一击制胜。”
“另有六种状况,无需测算,立即避战,绝不迟疑。”
“用兵最大忌讳,便是迟疑不决;三军覆败之根,往往起于犹豫彷徨!”
“此外,还强调临机应变之能,细述了如何应对强敌、众敌,以及山谷之战、水域交锋、围城攻坚等各种具体战法。”
“此外,关于驯养战马与骑战之术,也都进行了专门的剖析。”
讲完《吴子兵法》后,王翦随即对太子扶苏进行了一次考问。
见扶苏已将书中兵家要义真正领会于心,王翦便继续将自己所掌握的《六韬》悉数传授。
“此书共分六卷,以文、武、龙、虎、豹、犬为名,合为六十一篇。”
“其中《文韬》含十二篇,主旨在于战前如何积蓄国力,从民生富足到民心凝聚,皆需周密筹备。”
“内修政理,使百姓安居乐业;训导民众,令万民齐心协力,共赴国难。”
“对外则须洞察敌情,隐匿己方意图,如此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武韬》五篇,重在谋划夺取天下及应对强敌之策。”
“强调必须详察敌我之势,权衡利弊,扬长避短,方能决胜疆场。”
“《龙韬》十三篇,聚焦军中指挥调度之法,主张灵活调动敌军,慎选统帅,整肃军纪。”
“同时明确号令传递、信息联络之规,并兼顾天时地利、兵器配备与后勤补给等要务。”
“《虎韬》十二篇,专论开阔地带交战的战术运用及相关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