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即将来参观学习的消息,像一阵风,吹遍了红星生产队的每个角落。最初的紧张和些许慌乱过后,在张书记和伊拉的引导下,全体社员迅速行动起来,将这份压力转化为了精心备“考”的动力。
田间管理更加精细:庄稼地里的杂草被清理得一丝不苟,垄沟垄台修整得笔直整齐;药材田里,植株健壮,分类清晰,伊拉还特意制作了小木牌,用毛笔写上药材名称和主要功效,插在田头,一目了然。
蓄水池和养鱼塘边,王卫东带着青年组清理了周边环境,修整了小路。伊拉则根据学到的知识,再次检查了水质和鱼群健康状况,确保万无一失。那本《农村池塘养鱼简易技术》小册子被翻得起了毛边。
夜校的教室被打扫得一尘不染,墙上贴满了社员们的学习心得、生产计划图表,还有伊拉绘制的简易农业生产流程图。周薇和孙晓芸帮忙将扫盲成果、技术培训记录整理成册。
最重要的汇报材料,由伊拉主笔,张书记和王卫东等人补充。伊拉没有堆砌华丽辞藻,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配以清晰的数据对比(如历年粮食产量、药材收入、社员分红变化等),详细阐述了红星生产队如何立足本地实际,一步步摸索出“稳粮、扩药、兴副(渔、即将开始的牧)”的发展路径,重点突出了科学规划、精细管理、知识普及和调动社员积极性这几个关键点。
伊拉还特意准备了一个“问题预判”清单,推测参观团可能关心的各种问题,如:药材销路如何保障?养鱼技术从哪里学?夜校是否影响生产?等等,并准备了充分的解答。
整个屯子仿佛一台精心调试的机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高效运转。每个人都知道,这不仅是一次展示,更是一次证明,证明他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是充满希望的。
夏锄基本结束的一个晴朗日子,公社参观团如期而至。由公社副书记带队,成员包括各生产大队的支书、队长,以及公社农技站、信用社等部门的负责人,规模不小,有二十多人。队伍后面,还跟着两辆自行车,下来的是县农业局和供销社的干部,果然引起了县里的注意!
张书记、伊拉和队委会成员在村口迎接。参观团成员们一路走来,看着道路两旁长势喜人的庄稼、规划整齐的药田,不时点头称赞。与许多地方单调的粮食种植相比,红星生产队田野里层次分明的绿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考察第一站是粮食产区。伊拉落落大方地担任起主要讲解员:“各位领导,我们根据土地情况,将好地优先保证粮食生产,推广良种,精耕细作,今年虽然调整了结构,但粮食单产有望创新高……”她指着眼前的玉米地,讲解如何根据土壤墒情和植株长势进行水肥管理,数据具体,语言通俗,听得各位干部频频点头。
接着来到药材田。看着成片的柴胡、黄芩,以及田头那些标注清晰的小木牌,参观团兴趣更浓。县供销社的干部蹲下身仔细查看药材长势,询问品种、产量和收购情况。伊拉对答如流,并适时提到与县药材公司的稳定合作,消除了大家对销路的疑虑。
“我们坚持科学种植,不用高毒农药,保证药材品质。同时,我们李大夫负责技术指导,确保药材道地。”伊拉的话,既体现了技术含量,又强调了诚信和质量。
第三站是蓄水池和养鱼塘。波光粼粼的水面、游弋的鱼群,让见多了干旱景象的干部们倍感惊喜。伊拉介绍了修建水池的初衷、过程以及其在抗旱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讲解了养鱼的基本管理和效益预期。王卫东补充了青年社员在其中的突出表现。
最后,参观团来到夜校。看着整洁的教室、丰富的学习园地和厚厚的记录本,尤其是听到伊拉介绍如何将识字算数与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紧密结合,有效提升社员素质时,公社副书记忍不住赞叹:“这才是真正为生产服务的夜校!值得各队学习!”
整个考察过程,伊拉始终扮演着核心解说员的角色。她年纪虽小,但思路清晰,表达流畅,既有宏观规划,又有微观操作,对政策和技术的把握十分到位,完全不像一个农村小姑娘,令所有参观者刮目相看。张书记和其他社员则在旁补充细节,配合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