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头对着地上那歪歪扭扭的炭笔画,琢磨了老半天,连手上的疼都忘了。他一会儿用手指量量那弯弧的尺寸,一会儿在空中比划着抡动的角度,嘴里嘀嘀咕咕,全是铁匠的行话。
“这刃口得加钢,不然不经磨……”
“这弯度大了吃不上力,小了勾不着草根……得试试……”
“柄得用韧性好的柞木,槐木也行,轻巧……”
伊拉在一旁安静地看着,心里既期待又紧张。她知道自己画得极其简陋,很多细节都无法表达,全凭老王头多年的经验去理解和发挥。
李大夫包扎完另一个病人,走过来笑道:“咋样,老王?能整不?给孩子打个玩具锄头玩玩?”
老王头这才回过神,瞪了李大夫一眼:“啥玩具?这玩意儿有点意思!真要是做出来好使,咱娘们儿小子们薅草能省老劲了!”他转头又问伊拉:“丫头,那报纸上还说了啥?这锄头叫啥名?咋个用法?”
伊拉被问住了。名字?用法?她哪知道报纸上有没有?她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用简单的词汇和手势解释:“就叫……小锄头……垄里……草根……勾出来……不伤苗……”
老王头似懂非懂,但那股子手艺人的钻研劲头上来了:“成!我回去琢磨琢磨!正好有块废镰刀头,试试!”
他风风火火地走了,连放在桌上的药都忘了拿。
接下来的几天,老王头那简陋的铁匠铺里叮叮当当的声音就没停过。他没事就对着伊拉那幅早已模糊的“图纸”发呆,或者拿根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队里有人找他修农具,他都有些不耐烦。
“这老王头,魔怔了?真给娃娃打玩具呢?”人们笑着议论。
伊拉心里也惦记着,但她不敢天天去问,只能偶尔“路过”铁匠铺,远远地看一眼。
七八天后,老王头顶着一头汗水和煤灰,兴冲冲地举着个东西跑到了卫生所。
“丫头!瞅瞅!是不是这个意思!”
伊拉的眼睛瞬间亮了!
那确实是一把锄头,但和常见的板锄截然不同。锄刃明显窄了许多,只有两指多宽,并且带着一个流畅的、恰到好处的内弯弧度,像一弯小小的月牙。木柄也短了不少,更适合单手挥动。虽然做工粗糙,甚至有些歪扭,但基本形态和她想象的非常接近!
“对!对!”伊拉激动地点头,小手想去摸那还带着毛刺的锄刃。
“哎!小心手!”老王头赶紧缩回手,宝贝似的擦了擦锄头,“刚开刃,快着呢!我试了试,刨垄眼沟是真得劲!轻巧!就是不知道耐不耐使。”
李大夫也好奇地拿过来掂量了一下:“嘿!还真像那么回事!老王头,手艺可以啊!”
“那是!”老王头颇为得意,“就是这钢口一般,废料打的。要是用好铁,能更轻更快!”
正好有几个妇女来卫生所拿解暑药,看到这新奇玩意,都围了过来。
“哎呦,这就是拉拉画的那个歪脖子锄?”
“这么小?能干啥用?”
“看着是轻巧,给我试试?”
一个性子急的婶子拿过小锄头,跑到卫生所门口的泥地边,对着墙根一簇杂草比划了一下,轻轻一抡。
唰!杂草连同草根被轻易勾断带出,泥土也被带松了一些。
“咦?真挺利索!”那婶子惊讶道,“这要是搁苞米地里勾草根,准行!还不怕刨着苗!”
其他妇女也来了兴趣,纷纷上手试了试,都觉得这小锄头在狭窄空间里异常灵活省力。
“老王头,给俺也打一个呗?”
“俺也要!这薅草可比手拔快多了,还不勒手!”
老王头没想到这么受欢迎,既高兴又为难:“我就打出一个试试……废料没了,得好铁打得找队长批条子……”
消息很快传到了生产队长那里。队长将信将疑地过来,拿着那小锄头去地头实际试了试。他在几垄长得最密的豆子地里挥舞了几下,果然感觉比大板锄灵便太多,尤其对付庄稼根部的杂草,精准又省力。
“嘿!这玩意儿……真有点意思!”队长下了结论,“老王头,你这脑袋瓜咋开窍了?能想出这好玩意?”
老王头老脸一红,指了指旁边的伊拉:“哪是我想的!是爱国家闺女从报纸上看来的样子,我瞎琢磨着打出来的!”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伊拉身上。
伊拉有些不好意思,低下头小声道:“报纸上……画的……王爷爷……手艺好……”
队长看看伊拉,又看看手里轻巧的小锄头,再想想最近关于积肥和选种的传闻,心里对这孩子的评价又上了一层楼。这孩子,邪乎是邪乎,但邪乎得有用啊!
“行!老王头,我给你批条子,领点好铁料!先紧着打十把出来!让妇女队试用看看!真要效果好,咱队里以后就添个新家伙事!”队长拍了板。
【农具改良构想成功转化为实物,并通过初步实践检验,获得认可与推广机会。奖励积分+100点!】
【宿主当前积分:2003点!】
积分再次突破2000大关!而且这次,离2250的目标更近了!
伊拉心里充满了巨大的成就感。这不仅仅是积分,更是她的知识、她的观察、她的思考,真正变成了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的实实在在的工具!
老王头更是干劲十足,当天就领了铁料,叮叮当当又忙活开了。他一边打,一边还在不断改进,调整弯弧的角度,打磨刃口的锋利度,选择合适的柄长。
几天后,十把崭新的、闪着金属寒光的“改良小锄头”交到了妇女队长手里。妇女们争相试用,反馈极好。这东西特别适合间苗后、庄稼长高前的精细除草阶段,大大减轻了她们弯腰手拔的痛苦,效率也提高不少。
很快,“红星生产队出了个省劲的小锄头”的消息就传到了邻队,不断有人跑来参观打听。老王头一下子成了红人,整天乐呵呵的,见人就夸:“都是爱国家那闺女带来的福气!”
伊拉看着这一切,心里暖暖的。她注意到,随着小锄头的推广,队里关于她“邪乎”的议论似乎悄悄变了风向,更多的是佩服和好奇她是“咋从报纸上看出这好玩意”的。
这让伊拉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法:将超前的知识,用符合这个时代认知水平的方式(报纸、观察、老手艺人的实践)一点点“翻译”和“释放”出来。
第一把“改良锄”的诞生,不仅是一件新农具的出现,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悄然渗透。
伊拉站在地头,看着妇女们挥舞着那带着弯弧的小锄头,轻松地清除着杂草,脸上带着笑容。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
未来,还会有更多基于观察和思考的“小改良”,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而她,这个沉默却目光敏锐的小女孩,将继续用她独特的方式,参与并推动着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