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的日子,像秋日的风,不经意间就吹过了大半。开学时的那股新鲜劲儿早已沉淀为日常的节奏,课程表上的科目愈发深邃,老师们口中的“高考”二字也出现的越来越频繁。不过,在这略显沉闷的备考氛围里,总有些许色彩能点亮枯燥的时光,比如教室后墙上那块光秃秃的黑板报区域。
新学期第一次大型黑板报评比就要来了,主题是“秋韵·启航”,算是为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鼓劲,也寓意着在收获的季节里扬帆起航。这次的任务,班主任出乎意料地没有指定宣传委员全权负责,而是在班会上笑着说:“这次黑板报,我想交给有想法、有特长的同学来主导。常明,王珂,我看你们俩一个写字工整有风骨,一个画画灵动有想法,这次就由你们俩牵头组建个小组,怎么样?”
被点名的常明愣了一下,随即沉稳地点了点头:“好的,老师,我尽力。”他向来话不多,但交给他的事情,总是办得妥妥帖帖。
坐在前排的王珂则微微红了脸,声音轻柔却清晰:“谢谢老师信任,我会配合好常明同学的。”她文静秀气,是那种安安静静坐在角落里,却能画出惊艳全场的黑板画的女孩。
许年在底下用胳膊肘碰了碰旁边的刘夏,挤眉弄眼,小声嘀咕:“哟,强强联合啊。”刘夏正低头揉着之前受伤的膝盖,闻言抬起头,看了看讲台前站起来的常明和王珂,也笑了笑:“挺好,他俩出马,咱们班这回肯定拿名次。”
任务就这么定下来了。放学后,其他同学像出笼的鸟儿般涌出教室,常明和王珂则留了下来,并肩站在空白的黑板前。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给教室铺上一层暖橙色的光晕,空气里飘浮着细小的粉尘。第一次单独合作,两人之间难免有些微妙的尴尬。常明轻咳一声,打破了沉默:“王珂同学,关于这个板报,你有什么初步的想法吗?”
王珂转过头,眼神落在黑板上,思绪似乎已经飘到了构图里:“‘秋韵’不能只是落叶和丰收,我觉得可以结合‘启航’,表现一种从沉淀到出发的感觉。比如,左边可以用深秋的景色,色调沉稳一些,象征积累;右边则可以用扬帆的船或者飞鸟,色彩明亮,代表希望和动力。中间用标题连接。”
她的声音不高,但条理清晰,一下子就把主题升华了。常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原本只想问问画什么图案、写什么内容,没想到王珂直接想到了意境和过渡。他点点头,表示认同:“这个思路很好。标题字的设计也很关键,要既有秋的韵味,又不失启航的力量感。”
“嗯,”王珂赞同道,“常明同学的字写得很好,标题和主要内容就交给你了。画面部分我来负责,我们可以先一起把整体布局定下来。”
没有过多的客套,两人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常明从书包里拿出笔记本和铅笔,王珂也拿出了她的速写本。他们趴在讲台上,头几乎要凑到一起,开始勾勒草图。常明用直尺和铅笔轻轻在黑板上打出淡淡的格子和分区,王珂则在速写本上快速画着帆船、枫叶、飞鸟的草稿。
“这里,标题‘秋韵’两个字,能不能用稍微带点枯笔飞白的效果,模拟秋风扫过的痕迹?”王珂指着草图上的标题位置建议道。
“可以尝试,我用扁头的粉笔侧锋来写,应该能出效果。”常明认真地思考着,“‘启航’二字则要饱满有力,可以用点立体感。”
“中间的过渡,我想画一条蜿蜒的河流或者小路,从秋天的树林通向远方的海平面,这样意境就连贯了。”
“好主意。那文字内容呢?除了主题阐释,可能还需要一些关于秋天学习的诗词或者励志格言。”
“我记得有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很贴合我们积极的主题。格言的话,是不是可以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嗯,这句很经典,也扣题。”
你一言我一语,最初的生疏感在共同的创意碰撞中迅速消融。他们发现,彼此在审美和想法上竟如此合拍,很少出现分歧,即便有,也能很快通过简单的沟通达成一致。常明欣赏王珂的细腻构思和艺术感,王珂则佩服常明的沉稳踏实和扎实的书法功底。
草图初步确定后,接下来的几天,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午休、放学后——两人就会留在教室开始正式创作。常明负责的打格子、书写大型标题是第一步。他站在凳子上,身形挺拔,握着粉笔的手稳如磐石。每一笔落下,都带着一种专注的力道。王珂则在下面仰头看着,不时递上需要的颜色的粉笔,或者在他需要调整时轻声提出建议:“常明,左边那一竖,可以再往下延伸一点点,会更舒展。”
许年和刘夏有时会跑来“视察”工作进度。许年看着黑板上初具规模的磅礴大字,啧啧称奇:“常明,你这字写得,跟印刷体似的,不对,比印刷体还有味道!”他又瞅瞅王珂画在角落试色的几片枫叶,夸张地说:“王珂,你这叶子画的,我都想上去踩两脚听听响声了!”
王珂被逗得抿嘴轻笑,常明则无奈地摇摇头:“别贫了,没事就来帮忙涂个底色。”
许年立刻摆手:“别,我这手哪有一点文艺气息,拿粉笔跟拿擀面杖似的,别给你们帮倒忙。精神上支持!绝对的精神上支持!”说完就拉着刘夏溜去球场了。
真正的绘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王珂在画那片象征积累的深秋树林时,想要营造一种层林尽染的朦胧感,调了几次颜色都不太满意。不是太艳俗就是太沉闷。她微微蹙着眉,盯着黑板有些苦恼。
常明写完一段文字,走过来看了看,没有说话,而是拿起一支蓝色的粉笔,轻轻刮下一些粉末在调色盘(其实就是一块破旧的木板)上,又加了一点白色和极少量的黑色粉末,用指尖慢慢揉开。“试试这个色调?灰蓝色调,既沉稳,又不失高级感,或许能模拟出远山秋雾的感觉。”
王珂用画笔蘸取一点,在旁边试了试,眼睛一亮:“这个颜色好!很有意境!”她感激地看了常明一眼,“没想到你对色彩也这么敏感。”
常明笑了笑:“只是平时看画册多一点。主要还是你画得好。”
小小的困难被携手克服,两人之间的默契又增了一分。王珂发现常明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刻板,他内心有对美的感知,只是不常表达。常明也看到了王珂文静外表下的执着和灵秀。
随着板报逐渐成型,“秋韵·启航”的画卷在黑板上一一展现。左边是常明用赭石、熟褐、灰蓝等色调书写的诗词和格言,字体苍劲有力,与王珂绘制的层叠秋色、朦胧远山相得益彰,仿佛能闻到落叶和泥土的气息。中间一条蜿蜒的蓝色“河流”过渡,引向右半边。右边则是常明用饱满的湛蓝和白色粉笔书写的“启航”大字,磅礴有力,王珂画的帆船正鼓满风帆,驶向朝阳染红的海平面,几只飞鸟掠过天际,充满动感和希望。
整个板报布局合理,色彩和谐,意境深远,远远超出了普通黑板报的水平,简直像一幅完整的壁画。
最后收尾的那个傍晚,教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人。王珂在给飞鸟点上高光,常明则在检查有没有遗漏或需要修改的细节。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投在五彩斑斓的黑板上。
“终于快完成了。”王珂轻轻舒了口气,从凳子上下来,站远几步,仔细端详着整体的效果。
“嗯,效果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常明也走到她身边,一起欣赏着这幅共同奋斗了一个多星期的作品。墨香混合着粉笔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竟有种说不出的妥帖感。
“主要是你的字写得太好了,撑起了整个版面的骨架。”王珂由衷地说。
“画面才是灵魂,没有你的画,再好的字也只是单调的文字。”常明认真地回应。
两人相视一笑,一种共同完成一件美好作品后的满足感和淡淡的疲惫交织在一起。之前为了细节争论、一起调色、互相递粉笔的情景历历在目,原本只是普通的同学关系,在这短短几天的密切合作中,不知不觉变得熟络和自然起来。他们发现了彼此身上共同的闪光点——对事情的认真,对完美的追求,以及那份藏在心底的对文艺的热爱。
“下次如果还有板报任务,我们还一起合作吧?”常明忽然开口说道,语气一如既往的平稳,但眼神里带着真诚的期待。
王珂微微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绽开一个安静而温暖的笑容,点了点头:“好啊。”
教室里的灯光亮起,驱散了暮色。他们开始收拾散落的粉笔和工具,动作默契,偶尔交谈几句关于某个细节的处理。黑板报静静地立在那里,墨香犹存,粉痕未干,记录下的不仅是“秋韵”与“启航”的主题,更是一段因共同爱好而悄然拉近的、清新美好的友谊的开始。